改革网天津-中国改革报看天津,天津改革发展新闻
中国改革报社主办
站内搜索:
加入收藏 设为首页  |  

中新天津生态城确定“1+3+N”智慧城市建设方案

2019-01-25 17:38:11 来源: 中国改革报天津记者站

        未来生活无处不“智慧”。智慧城市,被认为是信息时代城市发展的方向、文明发展的趋势智慧城市建设,对实现城市可持续发展、引领信息技术应用、提升城市综合竞争力等方面都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正在成为推动社会治理法治化、智能化、专业化、科学化的支点。

为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对天津提出的“三个着力”重要要求,以及对生态城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示范区的重要指示精神,按照天津市、滨海新区关于生态城智慧城市建设的相关要求,近日,生态城确定了《智慧城市建设实施方案》(以下简称“《方案》”),“1+3+N”的框架体系下,到2020年将生态城建设成为全国智慧城市的试点样板

如果把智慧城市比作一个人,此次确定的《方案》就是一张人体图。“1”是智慧城市运营中心,可以看作是生态城智慧城市的“大脑”,让城市会“思考”。“3”是包括设施物联平台、数据汇聚平台和用户认证平台在内的3个平台,也是生态城智慧城市的神经系统,有了它们,不仅城市里各种各样的物能说话”,物与物能对话”,物与人之间还能交流”。“N”是各种智慧应用,也可以看作是人体的各种功能,有了应用,智慧城市不再停留在概念,而是我们身边一个个触手可及的真实场景。智慧城市要想做到“真智慧”,“1”、“3”、“N”缺一不可。

 建成一个智慧城市运营中心形成城市大脑

给智慧城市建立“大脑”,就是让城市拥有类似人类大脑的功能,能够自我感知、自我学习、自我修正,让城市的各个“器官”协同工作。

打破“数据壁垒”是目前智慧城市建设的关键环节,也是“智慧大脑”的核心。在传统的城市管理模式中,水、电、气、交通、公安、医疗、教育、房屋、环保、人口等数据,分别被不同的部门所掌握和占有,难以充分整合和共享,从而影响了智慧城市的建设。中新天津生态城建立了统一的通讯基础网络、公共数据中心、视频监控平台等,努力打破智慧城市建设中难以消除的数据壁垒与信息孤岛,实现城市信息的共建共享与综合应用。在此基础上生态城将现有数据再次进行优化整合建立一个智慧城市运营中心,实现对城市运行的实时感知、智慧分析和应急调度。

智慧城市运营中心正式投入使用,可同时运行42个管理系统汇集11大类业务亿条数据实时监控城市动态实现城市管理的实时调度运营管理中心作为智慧城市运行管理的“大脑”,可实时接入生态城各单位的业务系统和运行数据,包括市政、市容、交通、安全、能源、环境通过各部门数据联动,建立区域事件监测体系,监控事件发展,监督事件处置,实现生态城范围内事件综合态势一张图基于日常事件的统一接报、统一分拨、统一督办和融合处理,提升城市公共服务和事件的快速协同处置能力,形成主动式、前瞻式、预防式的管理模式,实现城市管理从被动反馈主动出击的转变,让城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变得真正智慧起来。

 健全“物、数、人”三个承载平台,形成城市神经系统

智慧城市就像是一个有机生命体,给城市赋予生命的不仅是城市大脑,还需要从大脑到末梢的神经系统。生态城通过对设施物联数据汇聚用户认证三个平台的打造承载智慧城市“物、数、人”三要素,构建生态城智慧城市的神经系统,让事物、事件、人三者之间实现互联互通。

健全设施物联平台“一张网”。建立智慧城市神经系统,首先要做的是让“物”能说话,也就是对城市进行全面感知。在此基础上,再利用云计算、大数据技术对感知信息进行智能处理和分析,为政府提供决策参考。可以说,对城市的全面感知是智慧城市建设的基础性环节,而这正是设施物联平台所发挥的主要作用。当前,生态城设施物联平台已安装完成的摄像头超过1200个服务建设城管公安交警等15个部门。下一步,设施物联平台的摄像头将增加至5000个覆盖商业住宅办公楼宇街角公园等重点点位;另一方面,统一接入水文、地质、植被、建筑、能源、市政等领域的传感网络,并新增无人机采集方式,满足城市运行数据的收集和感知需求。

健全数据汇聚平台“一幅图”。如果说,设施物联平台的作用是让“物”说话,数据汇聚平台的作用则是让物与物能“对话”。在智慧城市建设中,搜集数据的目的在于挖掘数据背后的价值。对事物进行感知,获取数据之后,如何从海量数据中发现彼此的联系,得到规律性认识,是智慧城市建设的关键所在。因此,信息数据资源是否充分共享是衡量智慧城市建设水平的重要标准。生态城将通过对数据汇聚平台的建设实现数据实时共享,并进行三维可视化处理和应用。在硬件支撑方面,按照统一建设、统一管理、统一使用的原则,为各业务系统提供统一的机房空间、网络资源、安全保障和运维服务。在软件支撑方面,目前,数据平台已汇聚了11个部门的4.9亿条数据为建设、环境、城管等6个单位提供数据共享服务,在此基础上还将新增地质、水文、能源等地理图层,实现三维可视化。

健全用户移动应用平台完善居民服务APP 不仅仅是物与物的交互,智慧城市建设的根本是改变人的生活,因此,只有实现物与人的交互,城市的“智慧”才有价值。在生态城智慧城市建设过程中,居民移动应用平台将着重发挥两个方面的作用。一是以现代识别技术、移动终端APP作为通联载体,将居民与智慧设施、智慧系统连接起来,实现用户对所有智慧系统的统一登录二是用区内统一的居民服务APP覆盖智慧公交智慧停车友善绿人(老人孩子有更充裕的时间过街)、电子居民中心、图书借阅社区服务垃圾积分兑换等多种智慧应用实现对所有智慧应用的统一使用

 建设“N”个应用系统,提升城市智慧应用

清晨上班不用再急匆匆地赶公交,可以一边吃早餐一边通过居民APP关注公交车到站信息然后从容出门准时踏上智能无人公交车;也不用为道路拥堵而担心,通过电梯里的显示屏就可以了解路况信息,提前规划出行线路;下班回家,在路上动动手指就可以操控家里的智能家居;想“宅”在家里,下楼就可以通过无人售货车购买生活用品;周末去图书馆,机器人给您推荐热门书籍,带您找书;生病了,家庭医生远程为您诊疗,提供治疗方案;家里所需的水、电、气、热,随时随地通过手机就能完成缴费……医、食、住、行、乐,这些场景的智慧体验已经不再停留在想象层面按照《中新天津生态城智慧城市建设实施方案》,“智慧”场景和“智慧”应用将随处可见。

智慧让交通出行更高效在治“堵”方面,及时发布路况信息,提前对车辆进行分流,并根据路况实时调整信号灯配时是避免交通拥堵的主要方式。按照《方案》,生态城将“智慧”提升路况信息覆盖率,运用过境短消息、导航软件推送、交通诱导屏、灯杆屏、楼内信息屏、公交站屏等途径,发布道路交通信息,引导公众安全高效出行。与此同时,采用人工智能技术,结合现有电子警察、车流检测、雷达检测、雷达测速等数据,自动调整智能信号灯时长,减少高峰拥堵时间。而对于特种车辆,将对其进行实时跟踪,预测其到达各路口时间,自动调节路口信号灯配时,保障特种车辆的绿波通行。行人安全出行方面,将扩建行人过街按钮点位,覆盖建成区主要慢行道路,优化过街时长,为行人提供人性化的出行服务体验。在公共交通方面,生态城将建设无人驾驶公交车体验路线,并在智慧公交站发布交通、旅游、美食、酒店、购物、教育等信息的基础上,增设手机充电、图书借阅等便民服务功能。在对交通异常事件处理和交通行为研判方面,利用人工智能技术自动识别车辆与行人信息,判断交通违规行为,记录车辆与人员行动轨迹,与交管部门联动,实现交通异常事件的即时响应。在停车方面,结合城市信息发布平台,实现停车诱导、快速出入等功能,提高区域交通效率。此外,生态城还将联合新加坡新钶电子、华为、清华交通研究院、太极、阿里巴巴等单位设立中新智慧交通实验室围绕信号灯管理自动驾驶试测公共交通调度等领域编制智慧交通相关标准,设计交通系统管理综合预案

智慧让居住更舒适目前,生态城人才公寓已经实现智能家居的应用,住户可通过移动终端远程遥控室内各种设施,在此基础上,还将实现智能安防和远程保健诊疗在人才公寓的应用。此外,生态城还将实现公屋智慧应用,在公屋集成智能家庭网关、智能新风和能耗监测等系统。智慧电梯是生态城智慧+住房安居的另一个体现,生态城将提升区域内300部住宅和共建电梯的“智慧”功能,为公众实时发布电梯情况,实现安全维护、应急救援、公众服务等功能,对电梯进行精细化管理。

智慧让食品零售更便民。目前,国内首个由机器人全程参与的智能餐厅已经在生态城开张纳客,智能机器人可完成从点餐、配菜、炒菜、传菜到结算的全过程,顾客可以在餐厅享受到机器人提供的用餐服务及菜品制作。下一步,生态城还将推进无人零售车的应用,待自动驾驶车拉载的“便利店”抵达社区、商区后,顾客可通过生物识别技术直接进车内选货付款。生态城还将通过食品信息发布系统的打造,将农产品价格和农药残留检测结果等涉及食品安全的信息在各种终端上进行实时发布。

智慧让生活娱乐更轻松。刚刚投入使用的中新友好图书馆给读者带来了全新的“智慧”体验,不仅可以通过智能机器人,感受自动咨询、语音检索、馆内导航和图书定位等服务,还能通过手机APP实现一秒扫码借书智能续借查阅馆藏等服务智慧旅游APP在为游客提供旅游咨询行程规划景点导航等查询服务的同时,游客还能动态查看旅游景区、绿岛、人群密集场所等周边公厕的位置和停车场使用情况。为了让大家全方位感受智慧生活,生态城还将建设智慧城市体验中心,展示智慧城市建设的未来愿景。

智慧让医疗保健更便捷生态城将推广应用面向家庭的智能健康监测设备,与智能医疗管家进行连通,为居民提供智能诊疗、紧急呼叫、慢性病管理等智慧健康服务。

 

为实现智慧城市建设和智能产业的融合按照《方案》,生态城还将与华为、太极、神州数码、国网天津电力公司深兰科技、海量大数据、浪潮集团、阿里巴巴、京东等国内知名企业进行深度合作,推动智能产业发展,为产业赋能。“1+3+N”整体构架下,生态城在不断完善智慧城市基础支撑的同时,借鉴生态城市建设经验,逐步探索建立生态城智慧城市指标体系,计划于2020年形成成熟的可以复制推广的智慧城市建设标准,为智慧城市建设提供依据和参考。

(王彦)

 

新闻背景链接

智慧城市概念

智慧城市是指在城市经济产业、社会民生、基础设施、资源环境等领域中,充分利用物联网、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分析等信息通信技术手段,对城市经济产业发展、企业经营、城市管理、公众生活工作过程中的相关活动与需求,进行更全面的感知、更高效的互联、更透明的智能、更快速的应对,让城市可以及时预测和响应环境变化,为产业构建一个良好的发展环境,为企业创造一个更有利的商业环境,为公众提供一个更美好的生活和工作环境。智慧城市是城市的发展方向,其实质是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推动城市运行系统的互联、高效和智能。智慧城市建设的根本目的是使城市管理更加和谐、有序、高效、透明,是使民生更加安全、健康、方便、舒适,使资源配置更加优化、简约、合理、节省。

智慧城市建设媒体报道内容摘录

智慧城市具有三个基本特点:一是城市空间数字化。信息技术、数字技术被广泛应用于城市空间,城市部件实现“万物互联”。二是信息技术改变城市生活。信息与人们工作、学习和生活发生化学反应,城市各领域在物联网、互联网技术基础上实现智能运行,如智能缴费、智能交通、智能养老、智能社区、智能环保、智能政务等,成为一个更加方便快捷、运转高效的人性化城市。三是智能驱动城市治理创新。城市治理主体运用大数据、人工智能技术不但可以及时为市民解决具体问题,而且可以实时感测城市运行状况、优化城市治理决策,推动城市可持续、包容性发展。

                            ——源《人民日报》

传统的智慧城市建设侧重于技术和管理,忽视了“技术”与“人”的互动、“信息化”与“城市有机整体”的协调,导致了“信息烟囱”“数据孤岛”,重技术轻应用、重投入轻实效,公共数据难以互联互通,市民感知度较差等问题。2015年,新型智慧城市被首次写入政府工作报告;2016年,国家“十三五”规划纲要明确提出“建设一批新型示范性智慧城市”。新型智慧城市作为智慧城市发展的新阶段,是现代信息技术和城市发展深度融合的产物。国家标准委《新型智慧城市评价指标》提出的八大指标中,惠民服务和市民体验分别占比37%、20%,权重明显大于其他各项,“以人为本”成为评价指标的宗旨,立足点在于应用效果和民众感受。因此,新型智慧城市建设必须将“人”的实际需求作为顶层设计,以提高“人”的幸福感和满意度为核心,通过现代信息技术的创新应用,实现城市信息共享和业务协同,使城市更容易被市民全面感知,提升城市生活的便捷化、高效化。具体来讲,要以主体智慧推动城市进步,以人人参与实现城市发展,注重满足市民物质和精神多方面的需要,注重城市的个性和特色。

——源《光明日报》

 

[责任编辑:刘晓雪]

相关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