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在“政府的肩膀上”拓展市场

2019-01-10 15:13:57 来源:本网专稿 

——长春合心机械制造有限公司成长记

□ 中国改革报记者 李银堂

在北国春城,曾上演“蛇吞象”壮举的民营企业——长春合心机械制造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合心机械),近两年效益翻着番地增长。

“公司有800多人,近几年企业产值增速很快,每年都以30%多的速度增长,2018年产值接近3亿元,预计今年产值可达5亿元。”合心机械董事长胡天伟说。

暖心的厂区

冬日的长春,记者和地方同志在凛冽的寒风中赶往合心机械。在企业形象宣传墙上,挂满了各类奖状、证书,其中专利证书就有45个。

在长春经济技术开发区合心机械宽敞简约的会议室里,胡天伟对记者说:“这里是一个可移动的多用途空间,既可以做会议室,还可以做智能立体停车的车库。智能停车也是公司的一项智造业务。”

站在五六级的寒风里,胡天伟手指在空中画了一个圈后大声说:“这片园区都是政府建造的,用来扶持中小企业。我们企业是2017年初搬进来的,整个厂区占地5.3万平方米,建筑面积3万平方米左右。在租金上享受了免三减二的优惠,就是前三年免费使用,后两年租金减半,公司每年节省六七百万元租金。未来企业有能力时,还可以按照初建时的投入价值进行回购,这是政府给企业的大礼包。”

合心机械所在地是长春经济技术开发区专用车产业园区。据长春市工信局民营办的负责人介绍,专用车产业园区规划总投资80亿元,首期规划面积3.7平方公里。目前,政府已投资9.8亿元,完成建筑面积40万平方米,全部以减免租金的方式提供给中小微企业,以扶持初创企业发展。

醉心高科技

胡天伟带着记者走进的第一个车间静悄悄的,一个500平方米、100多人的开放式办公区里,人人都在专注地工作。“这是企业在长春的研发中心,有100多人,另有200多人的研发团队分布在德国、上海、重庆等地。公司每年的研发投入占企业生产总值的10%~15%。”胡天伟说。

长春市发改委相关负责人表示,合心机械规模不大,但产品科技含量高,是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省两化融合试点示范单位,省级智能制造孵化产业园试点示范单位,全国职业技能大赛工业机器人应用大赛全国指定供应商;全国首批机械行业智能制造领域产教协同创新企业;2016年成为“中国智能制造系统解决方案供应商联盟”理事单位;2017年被工信部评为“服务型制造示范企业”。目前,合心机械研发中心已被批准为省级研发中心,正在申报国家级研发中心。

据胡天伟介绍,合心机械创立于2002年,经过16年的发展,已由机械制造迈向了集机器设计、电器设计、软件设计、机器人的调试编程等设计加高端智造的企业,是世界500强企业伟巴斯特、米其林全球供应商,博泽亚太区合作伙伴。公司主业重点围绕高端装备制造系统解决方案、高端装备绿色升级再造系统解决方案展开,其辅业涵盖职业教育、智能停车、智能家居、智能工厂等多个领域。

回顾合心机械的发展历程,胡天伟有颇多感慨。在高精密制造方面,中国企业闯世界常常遇到酸心事儿,合心机械也有同样的遭遇。

胡天伟说,2013年,他敏锐地看到制造业领域自动化的商机,但遇到了客户的“信任危机”。“客户不相信我们这种民营企业具备生产和改造高端装备自动化生产线的技术和能力,怎么办?我就琢磨,要想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就必须与国际接轨,开展国际投资并购,只有通过‘走出去’‘引进来’,才能实现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快速提升。”

“蛇吞象”壮举

2015年9月,合心机械“制造”了一起轰动吉林省乃至整个行业的大新闻,上演了一场“蛇吞象”大戏——成功并购超过自身体量几倍的国际装备制造行业领导者德国GRG集团。

合心机械创建之初是一个仅有6人的草根团队,但服务的对象全部是德系客户。把德国企业作为投资并购的首选对象就成了合心机械当初的理想选择。奥迪公司是合心机械的合作伙伴,由奥迪牵线,胡天伟接触到正想开拓中国市场的德国GRG集团。

合心机械成功投资并购德国GRG集团后,GRG集团对合心机械敞开了所有技术和管理体系,并共享所有市场。合心机械则在技术、管理、市场三个维度上逐步达到世界领先水平。

合心机械早已在上海、重庆设有研发中心,2015年又并购了德国GRG集团。当记者问及企业会不会搬离长春时,胡天伟说:“长春是高端制造业的天堂,一汽为制造业培养了一大批优秀人才,还有当地政府的扶持力度大,营商环境好,合心机械有今天的成绩,离不开政府的助力。有这样优势,企业不会搬离长春。公司已利用德国GRG集团的优势,成立了GRG(中国)有限公司,在经开区建设中德合心智能制造产业园。”

胡天伟说,在长春还有成本优势。欧洲生产成本比合心机械高20%,美国生产成本比合心机械要高50%。除欧美的物价成本高以外,还有合心机械生产效率高,交付能力特别强的原因。一套全新的智能化装备生产线,从设计到交付,合心机械只需要6个月就能高质量地完成,而欧美企业往往需要10个~12个月。目前由于严重缺少工程师,也限制了欧美企业智能制造的交付能力和生产效率的提升。

[责任编辑:王小义]

相关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