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网湖南-中国改革报看湖南,湖南改革发展新闻
中国改革报社主办
站内搜索:
加入收藏 设为首页  |  

“村民不脱贫 我就不脱岗”

2019-01-09 10:58:25 来源:中国改革报 程 虹 通讯员 杨丁香

—— “80后”研究生扶贫队长帮扶贫困村民致富增收纪实

□   本报记者   程   虹

□   杨丁香

位于瑶山深处、岭东岭西交界的湖南江华瑶族自治县涛圩镇新大山口村,是全县出名的穷山村。

2016年,江华县委宣传部干部欧健主动请缨,来到新大山口村驻村扶贫,担任该村的第一书记、扶贫工作队队长。近三年的时间里,这个“80后”研究生扶贫队长,走进新大山口村的每家农户,千方百计带领昔日村情复杂、脱贫攻坚难度极大的贫困村脱贫摘帽。

“多亏有了欧书记,我们才能在好政策的引领下,过上现在的好日子。”如今一提起欧书记,脱贫户们就赞不绝口。

一家一户“摸底”

新大山口村由原来的大山口、新寨、枫木坪三个村合并而成,总人口2164人,贫困人口107户478人。长期以来,这里的村民主要靠外出务工或在家从事养殖业为生,祖祖辈辈面朝黄土背朝天,根本挣不了多少钱,村集体更是处于负债状态,是全县出名的穷山村。

“我对扶贫可以说是‘擀面杖吹火——一窍不通’。学校里学的知识根本派不上用场,只好边干边学,边学边干。”谈起扶贫,欧健言语中透出一股不服输的劲儿,“领导信任我,把我放到扶贫这个特殊的‘战场’上当‘主角’,我就要唱好扶贫这场‘戏’,干出点名堂来。”

为了摸清底子,从未在农村生活也没有从事过农村工作的欧健,拿着行李一头扎进了扶贫工作中。“确认需要帮扶的人员名单,分析他们的致贫原因,就需要一家一户上门走访。”他说。

一座座青山上、一条条田埂上很快留下了欧健的脚印。经过认真走访与调查,全村107户贫困户的基本情况都已经刻进了欧健的脑子里。

让贫困户“搬出大山”

枫木坪是新大山口的一个自然村,位于海拔800米以上的高寒山区,交通极其落后,村民出山的道路只有一条几十年前集资修建的不到2米宽的路。有近20户贫困户住在高寒山区上面,自然条件恶劣,且住的大多数是危房。

扶贫,首先要改善村民的生活条件。“一边是陡峭的石壁,另一边是看不到底的深渊,真担心一不小心就再也回不来了!”每次回忆起上枫木坪的情景,欧健都有些后怕,也因此更坚定了要帮枫木坪贫困户“搬出大山”的决心:一定要让枫木坪的贫困村民出山有通道,居住有保障!

为此,欧健多次跑到江华县里,为道路扩建,为将枫木坪村纳入易地扶贫搬迁,为安置点的选址立项、资金争取、招投标落实在各职能部门间奔波。最终,新大山口村委会通往枫木坪的8公里村道,由原来的2米宽扩建到现在的4.5米宽;占地5亩的新大山口村易地扶贫移民安置点,经过近两年的紧张施工于2018年10月初在涛圩集镇拔地而起,枫木坪18户贫困户均已住进宽敞明亮的易地搬迁安置房里。

村民腰包“鼓起来”

生活条件的改善仅仅是脱贫的一部分,如何让村民的腰包“鼓起来”才是精准脱贫的关键。欧健将目光盯住了新大山口村那一大片荒山林地。

欧健心中盘算着一个计划:寻找一家老板流转村里的荒山,种植茶叶,成立专业合作社,这样既能帮村民增收,又可发展集体经济,可谓“一箭双雕”。

2017年春节还没过完,欧健便开始行动,来到从新大山口村走出去到县城创业的彭老板家。一番恳谈,彭老板被欧健为乡亲们谋福祉的精神所感动,欣然同意出资,以每年5.76万元的租金流转村里960亩荒山种植茶叶,成立了瑶硒和祥芸现代农业合作社。目前,茶场流转已带动全村47户198人脱贫。

除了茶场,村里还先后建起了冰爽山泉、维雅阁家具厂、特雅慧门业等工厂,许多村民实现了在家门口打工的愿望。“帮茶场做事,每天有70块钱,家里老人小孩也可以照看。蛮好!”贫困户赵余秀满意地说。

扶贫需授人以“渔”

针对每家农户自身的情况及优势,欧健很快制订出新大山口村“因户施策,因人施策”的扶贫细则。

“守着几亩薄田种稻谷,不知道怎样才能过上富裕的生活。”建档立卡贫困户宋华稳的想法也反映了村里贫困户的普遍想法。

新大山口村毗邻草岭水库,田地平整,水源丰富,发展香芋种植是不错的选择。正所谓“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欧健2017年多次带着贫困户到江永县的香芋种植点学习取经,并鼓励贫困户宋华稳种植香芋30余亩。当年,宋华稳仅种植香芋就获得纯收入10万余元,一举脱贫。在宋华稳的带动下,全村2018年发展香芋种植450余亩。

欧健的几招“扶贫拳”打下来,让村民们刮目相看,纷纷表示,“没想到这个书呆子样的城里娃还真有两把刷子,点子还不少呢。”

“目前,全村还有6户18人未脱贫,他们不脱贫,我就不脱岗!”欧健坚定地说。

(本文刊登于2019年1月9日中国改革报第3版综合页)

[责任编辑:]

相关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