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次年度交易总体规模预计将超过全年省间市场化电量的50%,主要特高压通道交易规模达1103亿千瓦时
□ 中国改革报记者 张 宇 吴 昊
12月27日,国家电网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国家电网)召开甘肃、山西电力现货市场试运行启动暨2019年省间年度交易开市仪式。记者了解到,本次年度交易总体规模预计将超过全年省间市场化电量的50%,主要特高压通道交易规模1103亿千瓦时。
推进全国统一电力市场建设
“现货市场是电力市场‘拼图’中的关键一块。”国家电网公司董事长、党组书记寇伟表示,国家电网积极开展省级现货市场建设,甘肃、山西电力现货市场试运行启动,是我国电力市场化改革的标志性成果。
据寇伟介绍,甘肃、山西现货市场建设方案,借鉴了国际成熟经验,充分考虑了甘肃、山西能源集约开发外送、电网结构复杂等特点,建成后将基本形成交易品种齐全、功能完善的电力市场体系,市场结构实现中长期交易到现货交易的全周期覆盖,交易品种涵盖全部发电资源的能量交易和辅助服务交易,同时形成较为完善的规则体系和技术支持体系。
此外,国家电网也在加快推进省间电力交易,充分发挥电网资源优化配置平台作用,平抑市场波动风险,提高市场整体效能。目前,省间电力市场的中长期交易、现货交易系统已投入运营,实现了常态化开展交易和结算。
北京电力交易中心近日组织市场主体进行了2019年度省间电力交易的申报,总体规模2490亿千瓦时,同比增长140%,再创历史新高。本次年度交易规模大,预计将超过全年省间市场化电量的50%;特高压通道交易规模大幅提升,主要特高压通道交易规模1103亿千瓦时,同比增长148%;清洁能源更大范围消纳水平继续提高,预计清洁能源交易规模将达827亿千瓦时,同比增长60%;首次组织开展京津唐地区年度电力直接交易,交易规模约500亿千瓦时,同比增长55%。
进一步深化电力市场化改革
国家电网公司总工程师陈国平向记者表示,近年来,国家电网坚决贯彻中发9号文件及改革配套文件精神,认真落实国家发改委、国家能源局工作部署,积极推动电力市场建设,在扩大电力市场规模、促进清洁能源消纳、释放改革红利等方面取得了积极进展。
电力市场建设取得明显成效。电网资源配置能力不断提升,省级输配电价和省间输电价已全部核定,省间、省内中长期交易机制基本建立。北京电力交易中心及27家省级交易中心组建完成,并正在积极推动多方参股。“国家—省”两级交易平台实现协调运营,全部交易中心(除西藏)实现按月定期开市,省间市场已正式运行,省内市场正有序推进,“统一市场、两级运作”的市场总体架构初步建成。
市场化交易规模实现持续较快增长。预计2018年全年,国家电网公司经营区域近24万家次发电企业、电力用户、售电公司等市场主体参与交易,市场化交易电量达到1.66万亿千瓦时,同比增长39%,占公司全部售电量的39%,减少客户用电成本达375亿元。
省间资源大范围优化配置水平显著提高。预计2018年全年,省间送电量达到9660亿千瓦时,同比增长11%,约占售电量的23%。其中,省间市场交易电量3514亿千瓦时,同比增长29%,占省间交易电量的36%。
清洁能源消纳水平大幅提升。风电、太阳能发电连续两年实现"双升双降",在2018年装机同比增长近25%的情况下,弃电量同比减少33%,弃电率同比下降5.5个百分点。
现货市场建设试点工作稳步推进。目前,山西、甘肃已启动试运行,山东、浙江、福建、四川等4个试点省公司已编制完成现货市场建设方案,正在按地方政府主管部门计划进行方案完善和规则编制等工作。
记者了解到,下一步,国家电网将继续深入推进电力市场化改革。进一步完善细化统一电力市场深化建设方案,按照全市场形态、全电量空间、全体系结构、全范围配置的整体考虑和“统一市场、两级运作”的框架体系,实现省间市场的市场化运营,组织6家现货试点单位做好现货及相应的中长期交易等省内市场试运行,做好省间和省内资源配置的协同配合,尽快形成“1+6”的统一电力市场体系雏形,并做好示范推广。制定完善省间电力现货交易规则,进一步扩大市场主体参与范围、满足市场主体购售电需求,促进能源资源大范围优化配置。扎实开展甘肃、山西现货市场试运行工作,抓紧开展交易规则编制和技术支持系统建设,确保其余试点单位2019年6月底前具备启动试运行条件。研究建立可再生能源配额制与电力交易衔接机制,力争2019年省间新能源交易再上新台阶,超过700亿千瓦时;加大清洁能源替代中的新能源电量比重,确保实现2018年~2020年清洁能源替代常规火电800亿千瓦时。同时,根据电力市场发展和市场主体需求,建设“业务运作实时化、市场出清精益化、交易规则配置化、市场结算高效化、基础服务共享化、数据模型标准化”的新一代电力交易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