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光明区深化生态文明体制改革,海绵城市试点项目79项建设任务完工41项,在建35项,施工准备3项,完成海绵设施投资约42.92亿元
中国改革报、改革网记者 叶仕春 报道
记者从深圳市光明区委改革办获悉,作为深圳市第一个绿色规划城区,光明区以绿色生态城区指标体系为引领,结合区产业特点,积极探索建设国际化、现代化的国家绿色生态示范城区,突出生态化、人文化、科技化,建立符合光明区绿色生态发展的指标体系;以深化海绵城市建设为抓手,全面推行“河长制”,建立健全治水提质长效机制,深化国家绿色生态示范区试点建设,着力打造“深圳绿谷”,生态文明体制改革不断深化,成效显著。
编制指标体系 推广绿色建筑
2012年12月,光明区以其率先全国制定“绿色新城指标体系”、系统的生态规划、完善的工程建设管理体制以及国家绿色建筑示范区建设等为基础条件和优势,成功获批全国首批“国家绿色生态示范城区”。
光明区委改革办负责人李永辉告诉记者,为加快建设绿色生态示范城区,光明区多方邀请专家学者,率先制定探索了绿色城市建设的全方位指标体系,包含社会、经济、环境等板块。指标体系中,大部分指标集中于环境建设方面,光明区以绿色建筑作为绿色生态建设的切入点,出台了《光明新区绿色建筑示范项目管理试行办法》、《深圳市光明新区国家绿色生态示范城区建设管理办法》,全过程推动绿色建筑的实施。
绿色建筑是绿色社区的重要组成元素,其包含四个控制环节,要求新建绿色建筑100%达到绿色星级要求。2008年,国家住建部与深圳市政府签署了《建设光明新区绿色建筑示范区》合作框架协议,为光明区绿色新城建设提供了政策支持,明确了发展导向。此后,光明区编制出台了《光明新区绿色新城建设行动纲领和行动方案》1+6 文件,率先探索制定了“绿色城市”建设指标体系,确定生态环境友好健康、经济发展高效有序、社会和谐民生改善三大类指标,共计30项。
以绿色建筑为重点,健全绿色生态指标体系、政策体系、规划体系、标准体系和技术体系,发布国家绿色生态示范城区建设管理办法、专项资金管理办法,高起点编制综合交通、绿色建筑、再生水及雨洪利用等40多个绿色专项规划,探索城乡建设领域可复制可推广的绿色发展模式。今年新开工绿色建筑项目22个,涉及面积约223万平方米,高标准超额完成绿色建筑任务目标。4月27日,光明区以“优秀”等级顺利通过试点验收,成为全国第一个通过国家绿色生态示范城区验收的试点区域。
建立标准体系 建设海绵城市
光明区地势低洼,是深圳市低冲击示范区。2016年4月,光明区以凤凰城为试点区域成功申报成为国家2016年海绵城市建设试点城市,随后编制了《试点区域海绵城市建设详细规划》。为支撑和明细海绵城市管控机制的实施,针对建设项目规划、设计、建设、审查、验收、运维等各个环节,建立6套技术标准体系,引导和约束建设项目海绵设施与主体工程同时规划设计、同时施工、同时投入使用。
区海绵办对辖区建设项目全面开展技术审查,重点针对方案设计和施工图设计两个阶段重点开展审查,并将施工图设计阶段技术审查意见作为建设项目申报工程规划许可证的前置条件。截至目前,累计审查各类项目共计205项,涵盖建筑小区、道路广场、公园绿地、水系整治、管网建设、品质提升、景观提升等多种类型。
据光明区委改革办相关负责人介绍,在海绵城市建设中开展PPP项目试点,推行水质净化厂“厂网一体化”,在全国率先将水质净化厂进水水质纳入考核指标。该项目入选财政部第四批PPP示范项目库,为深圳市第一个按照财政部要求规范实施项目。海绵城市试点项目由凤凰城拓展到全区,目前全区79项建设任务完工41项,在建35项,施工准备3项,完成海绵设施投资约42.92亿元。
同时,构建低碳生态城市指标体系,加强公园和绿道建设。按照“一社区一公园”和“一街道一市政公园”的原则,新建占地面积 36.7 公顷的明湖公园、占地面积 57.8 公顷的新城公园等市级城市公园,新建一批富有特色、使用率极高的小型绿地、袖珍公园和广场等,全面启动城市绿道和社区绿道建设。
确定水质标准 重现一河清水
水是城市血脉,也是城市灵魂。随着工业化的初级发展,城市河流被污染,光明区15条河流及支流水质劣于国家 V 类标准,2012年广东全省城市集中式饮用水源地水质达标率为100%,光明新区维持在98%左右,水质低于平均水平。
重现一河清水已成为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指标,光明区加大治水提质力度,制定了《光明新区实行河流河长制工作方案》等,采用河长制加强河道、流域监管和污染治理,实现以“河长制”促进“河长治”。坚持三级河长巡河,今年区级河长已巡河156次,街道级河长巡河769次,社区级河长巡河1001次。
为形成长效机制,光明区建立河长联席会议制度和信息通报机制,今年已召开河长会议37次,编印《河长周报》40期。部分街道创新工作方式方法,通过聘请民间河长的形式,邀请社会群众参加到河长制工作中来,充分发挥群众监督的力量,壮大了河长制队伍。
以河长制统领全区水务工作,坚决打赢管网建设、正本清源、提标扩建拓能、三大污染源全面治理、智慧环水5大战役。完成茅洲河干支流共 10 条河道清淤,疏浚河段总长约 31.2 公里,淤泥清除量约为 62 万立方米;关闭茅洲河沿线超标企业167 家;加强河岸沿线 20.3公里建设用地的土地整备工作。
据悉,今年全区治水提质项目共35个,已开工25个,完成率35%。全区12个河道综合整治项目全部提前1年完成,5条河流(茅洲河光明段、鹅颈水、木墩水、楼村水、新陂头河)建成区黑臭水体基本消除,茅洲河楼村段面水质近年首次达Ⅳ类标准。
针对生活污水问题,制定了《光明新区污染减排工作计划》及工作方案,将具体减排任务目标落实到新区的相关责任部门和具体的污染源;定期对饮用水水源地水质进行监测并发布结果。资料显示,2012 年光明区城市生活污水集中处理率达79%,处于深圳中心城区以外地区的较高水平。但光明区着力提升污水处理厂的处理能力,建设污水干支管管网 1300 多公里,构建新区污水收集网络,规划新建 3 个污水处理厂,到2020年,污水处理率可达到 90%左右。
开展“散乱污”企业综合整治,保障公平竞争环境。针对未落实环保投入,生产废水、废气未落实治理以及废水废气偷排直排等问题,今年1-10月份共查处严重环保违法企业186家,为环保守法企业营造了公平的社会竞争环境。
公明街道切实提高辖区商户和居民对黑臭水体治理工作的知晓率和参与率,充分发挥片区公务员纽带作用,3月中旬开始开展水污染源攻坚战。片区公务员严格落实重点排查整治汽修和餐饮行业工作,挨家挨户确认落实安装油水分离器,为加快实现整治餐饮店1380家目标,全体队员放弃周末休息时间,历时14天做好了餐饮店整治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