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造承接转移的“湖南样本”系列报道之怀化篇
湖南省怀化市位于湘鄂渝黔桂五省(市、区)接边地区中心,是全国性综合交通枢纽城市和全国重要物流枢纽。
位于五省周边和武陵山片区的怀化高新区,成立于2003年,前身为怀化工业园区,于2016年转型为省级高新区。2018年2月,国务院批复怀化高新区为国家级高新区,怀化高新区成为武陵山片区首家、湖南省第8家国家高新区。
强化产业平台建设,让企业主动当起“招商员”
位于怀化市经开区的威喀尔智能终端产业园是当地极具特色的产业园区。威喀尔公司2017年从深圳落户怀化后,依托怀化当地的招商引资鼓励政策和承接产业转移大平台,与管委会合作引进10多家产业供应链上下游企业,形成配套产业链。威喀尔公司董事长陈茂介绍,这个总投资4亿元、拥有4万余平方米的标准厂房,目前已进驻广告印刷、电池、橡胶制品、电子元件等15家企业,形成研发、生产、销售、进出口贸易和供应链服务一体化。园区内生产的智能手机、智能机器人、无人机、车载导航仪等产品远销“一带一路”沿线60多个国家。产业链企业达产后预计缴税可达3亿元以上,带动就业1000人。
“项目落地有领导小组跟进,企业1天就能完成注册,员工招聘和员工子女就学一条龙解决……”有着10多年海外生活经验,在深圳等沿海城市也有长期创业和投资经历的陈茂,提起怀化的营商环境也不由得点赞。而真正让他放下心在此投资建设产业园区的原因,则是这里完整的配套产业体系。
怀化经开区内的怀化传化公路港,是湖南省在2016年8月“沪洽周”上成功签约的重点招商引资项目。今年6月份建成运营以来,已经有25家企业入驻,每天有500多吨货物从这里运往全国各地。据介绍,平台运营成熟后,将覆盖以怀化为中心的武陵山片区85%以上的物流市场,为商贸和制造业企业降低30%以上的物流成本。
湖南省政协副主席、怀化市委书记彭国甫表示,作为“一带一路”的节点城市,怀化正充分发挥区位优势,不断搭建开放大通道、大平台,助推怀化加快建成湖南西南门户和新增长极。接下来,还将依托怀化国家高新区、怀化经开区、怀化国家农业科技园区和13个省级集中工业区,承接一批产业重点项目,吸引上下游配套产业入驻,构建“一县一产业”“一园区一特色”承接产业发展格局。
加快创新融合发展,推动承接产业创新升级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以自然生态环境而闻名的怀化如何在承接产业转移中守住“绿色招牌”,推动产业升级,不走先污染、后治理的老路子?彭国甫指出,秘诀就在怀化坚持把科技创新及其成果转化和产业化作为后来居上、出奇制胜的重要法宝。
彭国甫介绍,当前,怀化市R&D(研究与开发)经费投入已经由2013年的2.25亿元增加到2017年的11.2亿元,今年将力争突破30亿元,占GDP比重由2013年的0.2%提升到2017年的0.74%,今年达到1.85%,2020年达到2.5%。全市科技创新平台已达到93个,其中国家级、省级科技创新平台由2013年的18个增加到2017年的34个、今年的58个。2018年,怀化市委还决定投入1亿元左右,支持规模以上企业建立市级研发平台,大力支持企业开展创新。到2020年,确保全市高新技术企业达到300家以上,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规模工业增加值的比重达到50%以上,科技进步贡献率提高到50%,综合科技进步水平指数进入全省第一方阵。
在承接产业转移的过程中,怀化用最强执行力,提供良好的营商环境。在企业发展中为企业提供优质、高效的服务,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湖南合利来智慧显示科技有限公司于今年7月19日在怀化签约落地,在高新区管委会和相关部门的支持下,只用了3个多月时间就实现投产。合利来智慧显示科技有限公司签约落地后,享受标准厂房免租、自动化生产线升级奖补等多项优惠政策,充分发挥市场的作用,依靠市场的机制来推进发展。
坚实特色布局发展、优势优先发展,抓重点、抓主要矛盾。不能“胡子眉毛一把抓”,怀化目前转入机制健全、选择企业作为产业链,着眼于产业健全,着眼于科技创新,着眼于生态和创新的融合,这样符合国家和市场的发展战略。
彭国甫提到,怀化市将在下一步承接产业转移工作中,将过去要素驱动转化为创新驱动结合的双轮驱动,防止和避免走过去产业发展中“先污染 后治理”的老路。同时,将科技作为推进产业发展的第一动力,真正推进生态融合。彭国甫介绍,从2016年起,怀化市连续3年每年安排5000万元生态文化旅游产业发展引导资金,建立起生态文化旅游产业发展引导资金稳步增长机制。2017年,全市旅游接待量达5000.36万人次,旅游总收入达393.94亿元,生态文化旅游产业总收入年均保持增长20%以上。
彭国甫表示,面对产业转移,怀化要找准定位,有的放矢,精准把握产业承接重点,着力抓项目兴产业强实体。以产业及产业园区3年提升行动为抓手,结合怀化本地实际,重点承接发展现代物流、生态文旅、医药健康、绿色食品等特色优势产业,培育电子信息、新能源和新能源汽车、新材料、轨道交通配套、大数据等8个工业新兴产业链。到2020年,力争全市新引进500强企业10家以上,培育100亿元以上产业集群5个,“四上”企业总数突破2000家。
(本文刊登于2018年12月25日中国改革报第2版要闻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