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建“航母”在改革创新中逐浪前行

2018-12-26 16:04:58 来源:本网专稿 

世界最长的跨海大桥——港珠澳大桥,全球单体最大的全自动化码头——上海洋山港,肯尼亚百年来首条新铁路——蒙内铁路……这些“超级工程”背后,有一个共同的建设者名字:中国交通建设集团

□ 中国改革报记者 付朝欢

世界最长的跨海大桥——港珠澳大桥,全球单体最大的全自动化码头——上海洋山港,肯尼亚百年来首条新铁路——蒙内铁路……这些“超级工程”背后,有一个共同的建设者名字:中国交通建设集团(以下简称“中交集团”)。

作为交通建设行业的主力军,中交集团全方位对接“一带一路”、京津冀协同发展、长江经济带、雄安新区、粤港澳大湾区等国家重大战略,不仅为中国交通行业的快速发展做出巨大贡献,还在全球基础设施互联互通中发挥重要作用。

走市场化改革道路

迈向世界一流企业

伶仃洋海域,珠海、香港、澳门在这里隔海相望。

一桥连三地,天堑变通途。经过5年规划、9年建设,今年10月24日,港珠澳大桥正式通车。从珠海开车去香港的时间从过去的3小时缩短至30分钟。

在伶仃洋海域建造跨海大桥,可不是件容易事。大桥横跨海运航道与香港国际机场的飞行航线,为保证大型船只和飞机都能不受干扰地安全通行,港珠澳大桥的设计师首创性地将大桥建成“桥梁+人工岛+海底隧道”的组合。由中交集团自主创新研发的深海高精度碎石整平、深基槽高精度清淤、深海隧道沉管定位安装等技术与装备,有力地支撑了世界最复杂、最具挑战的港珠澳大桥岛隧工程建设。

据了解,港珠澳大桥岛隧工程海底隧道全长5664米,是世界上最长的公路沉管隧道和唯一的深埋沉管隧道。除此之外,港珠澳大桥还是世界上最长的跨海大桥,采用了世界上最先进的筑岛技术……这一项项“世界之最”的取得,标志着我国已经由“桥梁大国”迈向了“桥梁强国”。

港珠澳大桥只是中交集团参与设计建设的一大批重大工程的缩影。多年来,中交集团为实现海陆空基础设施的“硬联通”,修路、架桥、筑港、通航,设计建设了京沪高速、苏通大桥、杭州湾大桥、洋山深水港等一大批“里程碑”工程。

如今,这样一家“历史悠久的年轻企业”已经成长为世界最大的港口设计建设公司、世界最大的公路与桥梁设计建设公司、世界最大的疏浚公司、世界最大的集装箱起重机制造公司、世界最大的海上石油钻井平台设计公司。

称其“历史悠久”,是因为中交集团由中国港湾建设集团和中国路桥集团合并而成。中国港湾和中国路桥是中国有名的建筑“老牌”企业,建筑历史底蕴深厚。再往前可以追溯到19世纪的洋务运动。1897年3月,清政府在天津建立了中国第一个专业疏浚机构——海河工程局(现中交天津航道局),距今已有121年,这是中国疏浚行业的肇始。

谓其“年轻”,是因为中交集团从成立至今,不过13年。公司成立伊始就散发着“改革求变”的气息。2005年,中国港湾与中国路桥以“强强联合、新设合并”方式组建成立“中交集团”。2006年,中交集团旗下中国交建在香港联合交易所挂牌上市,成为我国首家实现境外整体上市的特大型国有基建企业。2012年,中国交建又通过吸收合并子公司方式成功登陆A股市场。

虽然经营实力不断提高,但改革的脚步从未放慢。2013年,中交集团通过战略升级进一步深化改革,提出“五商中交”战略,即把中交集团打造成为全球知名的工程承包商、城市综合开发运营商、特色房地产商、基础设施综合投资商、海洋重工与港口装备制造服务商。

“中交集团因改革而生、因改革而兴、因改革而强,一直将深化改革作为企业发展的动力源,始终追求高质量发展。”中交集团董事长刘起涛表示。

数据显示,截至2017年年底,中交集团的总资产、净资产较2012年末均实现翻番,公司用5年时间再造了一个“中交”。在《财富》世界500强榜单上,中交集团由2012年的第216位上升至2018年的第91位。在国务院国资委经营业绩考核中,中交集团取得了“13连A”的好成绩。

在不太长的时间内取得如此大的进展,充分证明了:一旦国有企业坚持走市场化改革道路,摆脱旧体制的束缚,闯过惊险的关卡,就能充分发挥其特殊优势,迅速做强做大做优;不仅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活下来,同样也可以在世界范围内成为领军企业。

[责任编辑:尹超]

相关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