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网龙江-中国改革报看龙江,龙江改革发展新闻
中国改革报社主办
站内搜索:
加入收藏 设为首页  |  

铁人铮铮誓言犹在耳边

2018-12-26 13:35:33 来源:大庆日报 

 

铁人铮铮誓言犹在耳边

  编者按:

  40年弹指瞬间、沧海桑田,大庆的发展日新月异,人们的生活地覆天翻。今时今日,拥有美好家园、尽享幸福生活的我们,更不能遗忘大庆的老一辈创业者。正是他们,用鲜血和青春、用汗水和智慧浇灌出今日的甘甜;正是他们,高扬大庆的旗帜,发扬大庆精神铁人精神,为大庆发展注入了不竭的精神动力。

  在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之际,让我们共同缅怀老一辈创业者的优秀代表——“五面红旗”,深入挖掘和践行大庆精神铁人精神新的时代内涵,以新气象新担当新作为推动大庆全面振兴全方位振兴、争当全国资源型城市转型发展排头兵。

 

身着皮袄、手握刹把、目光刚毅,铁人王进喜纪念馆前,王进喜的塑像巍然挺立,接受着人们的仰慕与致敬。

  “宁可少活二十年,拼命也要拿下大油田。”

  “有条件要上,没有条件创造条件也要上。”

  ……

  塑像前,一句句铿锵誓言仿佛穿越时空,久久回荡在人们耳边。

  1960年2月,东北松辽石油大会战打响。王进喜带领1205钻井队从玉门出发,奔赴大庆。下了火车,他一不问吃、二不问住,先问钻机到了没有、井位在哪里、钻井记录是多少,恨不得一拳砸出一口井,把“贫油落后”的帽子甩到太平洋。

  在紧缺吊车运钻机的情况下,王进喜发出“有条件要上,没有条件创造条件也要上”的豪迈誓言,带领全队工人“人拉肩扛”卸钻机,运到萨55井井场,仅用4天时间,就把40米高的井架竖立在莽莽荒原上。井架立起来后,没有打井用的水,王进喜组织工人到附近的水泡子破冰取水,用脸盆端、用水桶提,硬是靠人力解决了开钻所需的几十吨水,保证了按时开钻。萨55井于1960年4月胜利完钻,创造了5天零4小时的当时世界石油钻井史上最快纪录。

  卸车台前,王进喜和队友用棕绳拉、撬杆撬,把钻井设备一件件卸下来;水井旁,王进喜和队友手捧脸盆、水桶,排成一排端水保开钻;值班房前,王进喜点起篝火,组织大家学习“两论”……时至今日,人们走进红岗区解放村西行约3公里处白杨树簇拥中的铁人第一口井,仍能清晰感知那一幅幅动人的场景,仍会亲耳听到萨55井机泵发出规律的嗡嗡低鸣,油流依然在里面欢快“跃动”。

  在那艰苦拼搏的日子里,王进喜以井场为家,行李放到老乡家,总是几天几夜地不着“家”。房东赵大娘看到他带领工人们没白天没黑夜地干,饭做好了也不回来吃,感慨地说:“王队长真是铁人啊!”“铁人”这个称谓从此流传下来。

  了解铁人、熟知铁人,或是走进过铁人王进喜纪念馆的人,总会被一张老照片湿润了眼眶——照片中,王进喜在泥浆池中用身体搅拌泥浆,最终与工友们一同制服了井喷。

  1960年4月底,1205队准备往第二口井搬家时,王进喜的腿被滚落的钻杆砸伤,他顾不上住院,拄着拐杖,忍着剧痛,一瘸一拐地连夜回到井队,投入战斗。由于地层压力太大,第二口井打到700米时发生了井喷。没有重晶石粉,他果断决定用水泥代替。没有搅拌机,他一把扔掉拐杖,奋身跳入泥浆池,用身体搅拌泥浆,最终制服了井喷,保住了钻机,可身上却被碱性很大的泥浆灼起了大泡。

  这样永久留存的经典镜头,如此激动人心的拼搏场面,在王进喜的履历和事迹中,不胜枚举。

  王进喜干起工作来是个不折不扣的“拼命三郎”,而他也有“粗中有细”的一面,讲究过硬的本领和科学求实的态度。有一次,他骑摩托车路过一个钻井现场,通过钻机声判断钻头牙轮松动了,于是停下车让工人们起钻。大家听了半信半疑,等起出钻头一看,果然像他说的那样。还有一次,1205队打的一口井超过规定斜度0.6度,并不影响使用,但王进喜还是组织工人们背水泥把这口井填掉了。他说:“这件事不仅要记在队史上,更要记在每个人的心里。”

  “宁可少活二十年,拼命也要拿下大油田。”这是王进喜在峥嵘岁月中发出的铮铮誓言。1963年11月,周恩来总理在二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上庄严宣布:中国石油基本实现自给。誓言终有回响。

  生命对于每个人来说都是宝贵的,而为了誓言和理想,为了新中国的石油工业,王进喜何止少活了二十年!1970年11月,王进喜逝世,享年47岁。铁人王进喜纪念馆前的47级台阶,正是寓意着他47年短暂却不平凡的人生。

  1923年出生的铁人王进喜,生命虽定格在47岁,但他在创造巨大物质财富的同时,留下的宝贵精神财富——铁人精神依然流传。铁人塑像、铁人广场、铁人公园、铁人大道、铁人学校……那一个个“铁人”,早已深埋进每一个大庆人的心里,激励人们不断奋进,生生不息。 (大庆日报记者 赵龙)

 

 

 

[责任编辑:]

相关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