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网四川-中国改革报看四川,四川改革发展新闻
中国改革报社主办
站内搜索:
加入收藏 设为首页  |  

“百人驻村”激发党建新动能

2018-12-25 12:19:39 来源:中国改革报 

四川省新津县实施县乡干部人才到村(社区)全日制、全脱产任职制度,通过特色品牌打造增强社区活力、激发内生动能,构建长效发展治理新格局

□中国改革报记者王进 何子蕊

干部驻村这件事,从全国来看,现在已不是什么新鲜事了!然而,如何能让干部驻村和驻村干部在乡村振兴中发挥出最大功效和作用,而不是一“驻”了之,却是个不小的难题。

四川省成都市新津县以村(社区)需求为导向,以“选得准”“沉得下”“干得好”为目标,创新实施的全日制、全脱产“百人驻村”行动,并为驻村干部配备相应工作经费的做法,效果良好。

该县从县级各部门和乡镇选派的104名干部人才深入到村(社区)任第一书记(主任助理)不到一年时间,入户走访群众2000余户,精准施策500余条,创建“家风银行”“共享厨房”等多个社区治理品牌,实施发展治理项目300余项。基层组织凝聚力、战斗力明显跃升,村(社区)活力充分激发,群众幸福感、获得感显著增强。

确保“选得准”

增强凝聚力和战斗力

12月1日,新津县复兴社区56号院落内,明媚的阳光照得人心情格外舒畅。一场名为“卷轴复兴”的手绘文化墙活动热闹开场:居民们和专业的墙绘师、志愿者等一道,大人们手握画笔给房子填色、画青松,小朋友则帮忙递材料、画梅花……看着专属于复兴社区的历史故事特色文化墙在居民的欢呼声、叫好声中铺展开来,鄢勤激动得热泪瞬间模糊了双眼。

鄢勤是新津派驻到复兴社区的第一书记。之所以如此激动,她觉得:“是这一年的工作终于有了成效,尤其是得到了居民们的认可。”

其实,今年刚满28岁的90后驻村干部,戴着眼镜、衣着朴实的鄢勤,看起来还是一名在校大学生。然而,就是这样一名年轻干部,用实际行动和实实在在的成绩,生动诠释了一名驻村(社区)干部在新津的应有责任和担当。

“到社区近一年时间,我们首先解决了班子年龄偏大等问题,常态化制度化推进了‘两学一做’学习教育。针对社区‘小、密、老、多’特点,我们组织党员干部进行居民问需大调查,发放并回收问卷调查1000余份,逐一‘解剖麻雀’。创新成立了全县首个社区‘公益银行’,建立首个社区‘乡贤能人库’,首创制作了‘100元吃遍复兴’美食地图。创新开展了‘穿越时光追寻历史’百姓故事茶叙会、‘微心愿’、‘点亮小阳台、花香溢复兴’等30余场活动。在‘寻找乡贤能人’活动中,我们发现了90多岁的清华大学毕业的老教授、一位70多岁当过书法协会主席的画家、一位平板支撑能坚持15分钟以上的60岁女运动达人,他们对于社区活动的热爱和积极参与感染了许多居民……”

这是记者在鄢勤的一份书面总结报告中见到的真实内容。新津县社治委相关负责人说:“这样的驻村干部在新津还有很多。这些例子,无疑是对于新津突出双向结合、择优比选、精准选派驻村干部人才的生动注脚。”

据悉,新津县选派的104名驻村干部目前平均年龄只有37.1岁。其中“80后”“85后”干部45名。这些干部的全日制全脱产工作,极大增强了村(社区)党组织的凝聚力和战斗力。

确保“沉得下”

打通服务“最后一公里”

“我来社区最大的感受,就是与群众距离更近了,更理解他们了!”新津县行政审批局派驻五津街道平岗社区任第一书记的梁庆在接受记者采访时感慨地说,以前,总觉得与来办事的人之间隔了一层,现在看来就是没有接地气。这一年来,我们深入到社区了解民情民意,结合专业特长,制定一些简单实用的便民服务手册、温馨提示等,聚焦打通服务群众‘最后一公里’,效果很好……”

的确,据五津街道党工委委员、平岗社区党总支书记李燕介绍,地处城郊结合部的平岗社区,大部分是林盘拆迁安置过来的,上万名居民都来自不同地方,思想观念差异大,新旧市民融合过程中问题较多,面对这种情况,驻村干部和社区党员干部一道,主动入户走访,与群众心连心,率先创新实干,实实在在为老百姓解决了困难和问题。

今年以来,社区在全县已经推广的“党员积分”管理经验上,创新探索出“家风银行”,制作“家风存折”,鼓励居民制作家风家训、树立良好家风和社会新风。实施以党组织为核心、社会多元参与的“大党建”社区治理模式。以成都建设“五大社区”为主线,先后带领社区居民修建了“一墙、一廊、一游园、一驿站、一中心”,增设廉情茶舍,将原来只有300平方米的办公场地,提档升级为占地面积约6000平方米的社区综合服务阵地。将老旧办公室改造成“一家人服务驿站”、打造出跨乡镇的连心服务平台等。

新津县委组织部相关负责人说:“平岗的例子,实际上就是新津突出实干导向,确保驻村干部‘沉得下’,落得细、落得实、接地气的一个缩影。”驻村干部与所在村(社区)党员干部通过进农户、问诉求,明确工作靶向,结合“三报到”等,整合资源精准施策提实效,有效推动了村(社区)发展治理工作。

确保“干得好”

让群众有更多获得感

“锅里无米煮,灶里无柴烧,有女不嫁古家槽。”这是新津县古家社区(古家村)改革开放前的写照。如今,这里的村庄早已变成了城镇、村民搬进了新居,人们生活迈进了小康。还有令人羡慕的“共享厨房”。

12月5日,记者来到古家社区龙王渡二期的“共享厨房”采访时,恰逢七八个老人正围坐在一张摆满饭菜的大桌上吃饭。“大爷,这么大一桌子菜,要好多钱呢?”“还是共产党好啊,照顾我们这些老人,不要钱!”

“龙王渡安置小区现在有10个镇乡(街道)、30个村(社区)、2295户4174人入住,其中70岁以上老人有481人。‘共享厨房’正是今年驻村干部来了后,经过走访、问需于民,专为社区孤寡残障老人和小孩定制的,目的是要解决他们无人照顾和吃饭的问题,还面向社会开放。早餐是包子、面条、抄手这些,中午一般都有两荤两素。”古家社区第一书记蔡桃英说。

“一个好的公共文化品牌,能够反映出一个社区的良好精神和文化风貌,公共空间产生公共关系,好的邻里关系一定产生在好的公共空间中。”五津街道相关负责人说,“共享厨房”是五津打造的众多党建特色品牌之一,目前已吸引许多爱心人士捐赠近万元,近10名志愿者自发来这儿服务。

新津县社治委相关负责人说,县上在确定派驻干部人才时,特别注重突出管育并重。有针对性、差异化地制定驻村干部任务清单,每季度开展履职情况考核,建立实绩档案,加强跟踪管理。将考核结果作为选拔任用和人才推荐使用的重要参考。县财政划拨500万元驻村干部工作经费,用于社区发展治理工作,确保驻村干部能够结合实际,创新基层社区发展治理和为民服务特色品牌,确保驻村干部“干得好”,让老百姓有更多实在的幸福感和获得感。

据悉,在新津,各村(社区)创建的“微基金”数量正不断扩大和增加。古家社区已创新成立起小区自治的物业管理指导委员会,新建了300个地下停车位、建起了“廉情茶社希望效廉书屋”、学生们成了小小网格员;平岗社区去年的烂泥墙,如今已打造成为以忠孝文化为主题的百米“清风长廊”……


[责任编辑:]

相关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