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医改 突出重点循序推进

2018-12-13 13:59:05 来源:本网专稿 

我国医改的整体性、系统性、协同性明显增强,全国组建家庭医生团队35.6万余个,全国所有公立医院全面推开综合改革,全部取消药品加成

□ 中国改革报记者 任丽梅

2018年5月20日,家住重庆忠县永丰镇东方村的胡婆婆突然出现剧烈的头痛,并伴有心悸、胸闷,家人立即联系签约家庭医生。签约村医刘医生接诊后认为,病人需转卫生院或县医院治疗。很快,胡婆婆通过双向转诊绿色通道直接住进县医院。因为救治及时得当,胡婆婆转危为安。如今,每每说起这事,胡婆婆就说是家庭医生救了自己一命。

忠县永丰镇卫生院院长王建峰告诉记者,他们2017年开始在辖区大力推进家庭医生团队签约服务,卫生院的医生与村医共同结队为村民提供服务。

忠县县长江夏表示,忠县始终围绕“保基本、强基层、建机制”改革总基调,先行先试,破制约、补短板,2014年全县就基本形成城乡一体的“15分钟医疗服务圈”,县域内就诊率、基层首诊率连续4年保持在90%、68%以上。

国家卫生健康委体改司监察专员姚建红在国家卫健委近日举行的专题新闻发布会上说,我国目前已基本搭建起中国特色基本医疗卫生制度的主体框架,医改的整体性、系统性、协同性明显增强。2017年我国人均预期寿命已从2010年的74.83岁提高到76.7岁,孕产妇死亡率从2010年的30/10万降为19.6/10万,婴儿死亡率从2010年的13.1‰降为6.8‰,多项主要健康指标优于中高收入国家平均水平。

基本形成“15分钟医疗服务圈”

“我们这里高血压、糖尿病等慢性病患者与家庭医生签约后的服务是免费的,其它个性化的签约包才是收费的。最主要的目的是控制好慢病的发生,减少并发症。当然,签约后的病人就诊也很方便。”王建峰说,现在村里老人多、孩子多,家庭医生的手机APP会起到很大作用。

重庆市卫生健康委副主任周林介绍,重庆实施基层人员绩效工资改革,家庭医生签约服务经费不计入绩效工资总额等,激发基层医生的活力动力。记者了解到,忠县目前已制作了10元~200元不等的菜单式个性化服务包,2018年有偿签约服务人群7000余人,基层骨干医生的年收入最高可达到15万元。

姚建红说,党的十八大以来,医改以“基层首诊、双向转诊、急慢分治、上下联动”为目标,以医联体建设、远程医疗、家庭医生签约服务等为抓手,促进优质医疗资源共享,提升基层服务能力。目前,全国组建家庭医生团队35.6万余个,80%以上的居民15分钟内能够到达最近的医疗点,基层医疗服务模式正在由间断性服务逐步转变为连续性、责任式的健康管理。

此外,医联体建设规范推进,目前所有的三级公立医院均参与了医联体建设,形成城市医疗集团、县域医共体、跨区域专科联盟、远程医疗协作网等4种模式。其中,远程医疗服务逐步推广,一些医疗机构开展不同形式的远程医疗服务,重点覆盖了国家级贫困县和边远地区。

周林表示,今年重庆市在彭水、潼南、忠县3个区县开展试点,以实现“医通、财通、人通”为目标,促进医共体内业务整合、财务统一、人员流动。同时,突破现有政策,允许试点医共体内编制调剂使用,以医共体为单位实施医保总额付费、结余留用,将制定远程医疗服务项目收费标准等权限下放试点区县。全市共建成“4种模式”的医联体188个,实现区县全覆盖、三级医院全覆盖。

现代医院管理制度建设稳步推进

“重庆市作为中央编办确定的第一批试点城市,已在5家公立医院开展人员总量备案管理试点。总量内新进人员与原有在编人员在岗位聘用、职称评定、职位晋升、收入分配,以及养老、医疗保险和社会福利待遇等方面同等对待。”周林说,编制与薪酬制度改革是现代医院管理制度建设的重要内容。目前,按照“两个允许”要求,重庆市2017年在3个区县6家医院开展薪酬制度改革试点,实行“基础绩效+超额绩效”模式,今年已扩大到所有区县54家医院和4家市属医院,试点医院职工人均年收入提高0.7万~2.4万元。

姚建红表示,在试点先行、探索创新的基础上,2017年9月,全国所有公立医院全面推开综合改革并全部取消药品加成,公益属性明显强化。同时,按照“腾空间、调结构、保衔接”的路径,将公立医院补偿由服务收费、药品加成收入和政府补助三个渠道改为服务收费和政府补助两个渠道,补偿机制更加科学合理。此外,对取消药品加成减少的合理收入,多数省份通过调整医疗服务价格补偿80%,政府补助补偿10%,医院内部消化10%,并按照“总量控制、结构调整、有升有降、逐步到位”的原则,逐步理顺医疗服务比价关系。目前薪酬制度改革试点范围已扩大到所有城市,全国面上公立医院人员支出占业务支出的比重由2010年的28%提高到2017年的36%。

此外,医院管理制度不断完善,组织开展现代医院管理制度试点,探索建立以公益性为导向的考核评价机制,推动落实总会计师制度,提高规范化、精细化、科学化管理水平。同时,积极发展社会办医。

药价与药品供应保障制度日益完善

2018年10月,国家卫健委发布国家基本药物目录(2018版),药品品种数量由原来的520种增加到685种,突出常见病、慢性病以及负担重、危害大疾病和公共卫生等方面的基本用药需求,基本覆盖临床主要疾病病种,能够更好地适应基本医疗卫生需求。

姚建红说,2018年,医改工作着力推动药品生产流通使用全流程改革,不断提高药品供应保障能力。如审评审批制度更加完善,鼓励药品和医疗器械创新,完善药品境外临床实验数据技术指导原则;推进仿制药质量和疗效一致性评价。药品价格改革持续深化,取消绝大部分药品政府定价,建立市场主导的价格形成新机制;实行进口药品零关税,推动下调抗癌药的采购价格;开展国家药品价格谈判,在对39种专利药品和独家生产药品开展谈判(平均降价50%左右)的基础上,又对17种抗癌药开展医保准入国家谈判,平均降幅达56.7%。

此外,国家组织药品集中采购试点,探索完善药品集中采购机制和以市场为主导的药价形成机制,降低群众药费负担。同时,短缺药品供应得到保障,建立健全短缺药品监测预警和分级应对体系,确定500多个短缺药品监测哨点,梳理139种临床易短缺药品清单,绝大部分已恢复生产供应。加大儿童用药保障,将70余个儿童适宜品规纳入鼓励研发申报清单。药品流通环节日趋规范,在11个综合医改试点省份和200个试点城市推行药品购销“两票制”(从生产企业到流通企业、从流通企业到医疗机构各开一次发票),促进加价环节透明化。

[责任编辑:张海莺]

相关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