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东兴:跨境经济助力兴边富民

2018-12-06 21:25:00 来源:本网专稿   

昔日贫穷落后、萧条冷清的边陲小镇,如今已成为一座贸易繁荣、商贾云集、人民安居乐业的边关国门城市

□中国改革报记者 李宏伟

早晨8点,随着熙熙攘攘的人群,46岁的中国边民张文英肩扛手提大包小包的商品,跨过北仑河大桥上红白相间的国界线,进入越南芒街市,开始了一天的边贸生意;25岁的越南姑娘阿香跟她擦肩而过,带着越南的小商品,来到中国广西东兴市进行贩卖。晚上8点前,她们必须赶回各自的国家。大桥下,发源于十万大山的北仑河奔流不息,见证着中越两国跨境贸易的时代变迁。

这里是东兴口岸,地处中越边境的最东端,是对外开放的国家一类口岸,通过北仑河大桥和越南芒街口岸连接,是我国通往越南和东南亚最便捷的通道之一,是名副其实的“两国一城”,拥有国内国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

改革开放40年来,东兴这个战争硝烟最后散去的边陲小城,充分发挥沿海沿边区位优势和国家重点开发开放试验区等“六大国家级开放合作平台”作用,大胆探索、加快发展跨境经济,逐步形成贸易、加工、旅游、金融、电商、物流“六大跨境产业”体系,实现安边稳边固边富边,为我国沿边地区提供了可复制可推广的“东兴经验”。

跨境贸易:互市贸易+全产业链“东兴模式”3.0版

“老板,要香烟、香水、药膏和越南盾吗?”记者在口岸街头稍稍停下脚步,一群头戴尖角斗笠、脸上围着丝巾、胳膊上挂满木串等挂饰的越南女性围了上来,她们的年龄从十几岁到几十岁不等,“老板,老板”叫个不停。据了解,他们每天靠卖小商品获得的收入,从几十元人民币到100多元人民币不等。

在东兴口岸街头,最有异国情调的恐怕要数这些越南籍的街头卖货人,他们的身影随处可见。他们会说简单的中文,有微信和支付宝,可以扫码支付。这些越南男子多戴绿色圆帽,背黑色斜挎包,徘徊街头,向中国游客吆喝;越南女子多戴尖角斗笠和口罩,多选择一处蹲坐,等待中国游客经过。

这是东兴边民互市贸易繁荣发展的真实缩影。

东兴市发改局局长陈汉芸介绍说,今日之东兴,经济社会面貌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从昔日贫穷落后、萧条冷清的边陲小镇,发展成为一座贸易繁荣、商贾云集、人民安居乐业的边关国门城市。

“东兴近30年来方方面面的变化,归根结底得益于国家改革开放的政策,可谓‘改革浪潮涌边城’。”陈汉芸如是说。

经过多年的探索与实践,东兴形成了以“互市贸易”为核心,以党、政、企、民多方参与、多种产业、多种经济和社会形式叠加互动,探索推出互市贸易+全产业链发展的“东兴模式”3.0版,让边民在互市产业各环节受益。

陈汉芸用数据证明说,2017年,东兴市地区生产总值103.96亿元,相比建市之初的1996年增长14倍多;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从1996年的6014元增加到2017年的37,652元,增加了近5倍多,年均增长9%;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从1996年的2034元增加到2017年的16,471元,增加了近7倍多,年均增长10%。

“在边境地区,最能深刻体会改革开放对我们方方面面的影响。”东兴市边民王国华对记者说,“2000年左右,我们打工的月收入只有约1000元,现在通过边民贸易的政策支持每月最低都有2500元的收入。”

一直以来,东兴市不断深化改革开放力度,根据经济发展的方向和趋势,推动“通道经济”向“口岸经济”转型发展。2016年,东兴市投入6200多万元用于互市区扩区建设。2017年,东兴市充分利用国家给予边民“每人每天交易8000元货物全免关税和环节税”的优惠政策,开通运营东兴进境水果指定口岸和中越互市便民浮桥,让边民积极参与到边境贸易中去。

为规范边贸、促进结算便利化,东兴市以建设沿边金融综合改革试验区为契机,于2012年创建了“东兴中越边民互市贸易交易结算中心”。

记者在现场看到,东兴边民互市贸易区人潮涌动,北仑河面上排满了货船,岸上不少装卸工人正在加紧装卸货物。结算中心内,不少人拿着单据和现金在排队。“从越南商家那里买货,凭单据到结算中心付款,即可提货、申报。”从事海产品贸易的边民张先生说,越南商家结束当天生意后同样在结算中心就能结算。

“这样更安全,也方便省心。”张先生介绍说,以前中越边民做生意,就像去农贸市场买菜,钱货面交,人多嘴杂,不仅费时费力,还经常忙中出错。有人收钱却不认账,有人拿货不给钱,半天扯不清楚。现在一切交易都通过结算中心,钱不过交易方的手,单据明晰,大家都省事。

跨境旅游:“跨一步就出国,退一步就回家”

东兴,于北仑河之东兴起。北仑河是东兴的母亲河。大凡中外游客到东兴,必到口岸,有“不到口岸走,枉为东兴游”之说。

中越北仑河大桥,是连接中越两国人民经贸往来的桥梁和纽带。大桥全长111米,桥中间有一条红白相间的国界线。徘徊于这条线上,便可体验到“跨一步就出国,退一步就回家”的奇妙感觉。记者发现,凡来这里的游客,大多数会选择站在分界线上留影纪念。

东兴市旅游局副局长龙姗姗说,近日,东兴口岸年度出入境人数首次突破1000万人次,全年有望突破1200万人次。两国边民通关出境,若不需排队,仅用不到一分钟时间。

“中国东兴—越南芒街口岸通关人数的激增受益于中国东兴—越南芒街跨境旅游‘六联合’模式。”龙姗姗表示,近年来,为保证跨境旅游顺利开展,保障游客权益,东兴市与芒街市加强合作,开创了发展“两国一城”全域旅游的联合打造旅游线路、联合打造旅游景区、联合开展旅游宣传推广、联合做好旅游演艺交流、联合开展跨境旅游执法、联合开展跨境旅游培训“六联合”模式。

正准备迎检出境的广西南宁旅客郭丹丹告诉记者,中越跨境游是东兴旅游业的最大特色。越南的风景名胜、异域风情,吸引全国各地游客来东兴,从这里进入越南。她补充说道,选择从这里去越南旅游,原因还在于出入境手续简单、方便快捷、路程不远,而且旅游线路也不错,比如,“芒街一日游”“下龙湾四日游”等旅游品牌。

的确,东兴具有发展跨境旅游的得天独厚优势。一方面,东兴距离世界著名风景区、有“海上桂林”之称的越南下龙湾仅有180公里,是距离下龙湾最近的中国城市,享有“上山下海又出国”的旅游品牌;另一方面,东兴位于中国海陆边境线的交点,山、林、河、海等生态资源多样,独特的京族文化源远流长,具有丰富多样的旅游资源。

近年来,跨境自驾游是东兴市跨境旅游新兴品牌。2016年11月,中国东兴-越南芒街跨境自驾游常态化开通,成为两国新的热门旅游项目。2017年6月,跨境自驾旅游线路扩宽延伸至广西防城港、南宁、桂林等市和越南广宁省下龙市,完成了从“陆上桂林”到“海上桂林”的特色自驾游路线贯通。

除了跨境游,民族文化游和生态游也成为东兴跨境游新增长点。东兴市是中国海洋民族——京族的唯一聚居地,拥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京族哈节及京族独弦琴艺术。

稳边富边:“边境贸易+互助组”扶贫模式

跨境劳务是东兴经济的一个鲜亮特色。据不完全统计,2017年长期在东兴就业、生活的越南人员达22,000余人。他们或是徘徊在街头的卖货人、越南特产商铺里的店员、物流公司的搬货人、酒店的服务人员……

在东兴口岸附近,主打越南特色的商铺很多,中国老板们为了营造异域情调,刺激中国游客消费,喜欢聘请年轻、漂亮的越南姑娘当店员。

24岁的阿珍是越南芒街人,未婚,中文流利,去年成为“跨国上班族”,每月工资2000多元,每日往返于东兴和芒街之间。谈及为何来中国上班,她说“工资高一点,可以学中文”。

东兴市怡诚食品开发有限公司,是一家集水产品及农副土特产品研发、生产、销售为一体的综合性现代化科技型企业。公司有关负责人告诉记者,公司内的越南工人由2015年的80多人增加到现在的400人左右。该负责人对越南劳工评价说,他们一般吃苦耐劳、纪律性强、工资要求低。“工资收入高,生活条件和居住条件好,则是越南边民愿意到东兴务工的主要原因。”

东兴处于边境地区,又是少数民族地区,保持边境稳定,巩固中越传统友谊,安边稳边固边富边,始终是东兴面临的重要任务。为此,必须重视边境地区的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边民的根本利益。

值得关注的是,为带动边民致富,实现产业转型升级,东兴市还创立了“边境贸易+互助组”扶贫模式。据介绍,这种称之为“1+n20+1”的边民脱贫新模式,核心是充分利用国家给予的边民优惠政策,组建以1个党支部领航,n个边民互助组、每组成员20人以上,每组吸纳1名以上贫困户人员的边民互助组,从指定互市区(点)进口商品,销售给边境地区的加工企业,帮助边民特别是贫困户增加经营性收益,推动边境贸易兴边富民。

数据显示,截至2017年12月底,东兴市共成立72个边民互助组,吸收2100位边民参与边民互市贸易,年人均增收超3000元。

东兴镇河洲村是成功运用互市扶贫模式的典型代表。据村党支部书记项建程介绍,目前河洲村共组建了20个边民互助组,420人参与,占全村人数15.6%,其中贫困人员67人,占全村贫困人数的66%。组建边民互助组经营以来,每年每组平均参与边境贸易成交额达3800多万元,实现利润72万元,直接参与每天经营的贫困户获得分红3.6万元,委托经营的贫困户获得分红7600元,实现了脱贫。

“东兴正是我国改革开放波澜壮阔历史进程的一个缩影。”中国社会科学院科研局有关专家评价说,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上世纪90年代以来,东兴市在发展跨境经济、改革政府管理、加强社会治理、维护边境稳定、开展对越交往等方面,都取得了巨大成就,创造了沿边民族地区实现赶超发展的典型经验,值得认真总结和继续发扬。

波澜壮阔四十载,奋楫扬帆向未来。未来的东兴必将进一步发挥区位优势,积极参与“一带一路”建设,用好国内国外“两个市场、两种资源”,努力构建边海开放型经济新体制,全面建成沿边开发开放引领区、中国-东盟战略合作示范区,在履行好国家赋予东兴的“三大历史使命”中取得更大成绩,创造更多“东兴奇迹”。

记者手记

“东兴汇路”:曾经的生命“脐带”

□中国改革报记者李宏伟

广西东兴市,一个地处边陲海角的小城,由于时势的因素,倚其特殊的地理位置,诞生了抗日战争时期著名的“东兴汇路”,它拯救了在战争和饥饿中苦苦挣扎的逾百万潮汕侨眷,是潮汕人曾经的生命“脐带”。

在东兴采访期间,记者有幸参观了按原貌修缮的东兴侨批馆,并见到了发起“重修东兴侨批馆”倡议的潮汕商会会长林惠江。他告诉记者,这座会馆当时作为侨批局的一个秘密联络点和中转站,为汇路畅通起到了重要作用。

如今,侨批馆已成为东兴市旅游的历史景观,吸引了一批批侨批后人来此寻根问祖、参观游览。

“我要重走东兴汇路,传承和发扬前辈的侨批精神,对自己、对后人有个交代。”林惠江表示,东兴汇路长达3000多公里,分为两段:一是越南—柬埔寨—泰国—芒街镇的国外段,二是东兴—钦州—玉林—贺州—韶关的国内段。

记者深深为他热衷侨批、重走东兴汇路的痴迷精神和坚定毅力所感动。出资租下东兴侨批馆进行保护,四处搜集侨批馆的相关资料,呼吁当地政府进行保护及修缮……这或许是林惠江向3000多公里东兴汇路迈出的第一步。

侨批,潮汕地区俗称“番批”,专指海外华侨通过民间渠道寄回家乡的汇款,是众多侨眷的主要生活来源,其中绝大部分附有家书。“东兴汇路”,作为“侨批”史上一个短暂的“片断”,早已湮没在历史的长河中,鲜为人知。“如今开展东兴侨批汇路文化的研究,对展现东兴市侨乡文化,以侨引侨,以侨搭桥,服务国家‘一带一路’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林惠江表示。

据介绍,上世纪初的“下南洋”热潮中,潮汕人成群结队前往东南亚经商,家中老小的生计全靠外汇支援。外汇和信件一般由民间的侨批局,通过海上交通线运回国内。1942年前后,日军攻占香港,潮汕、闽南地区相继沦陷,海上交通线被封锁,百姓生活出现危机。当时广州侨批局一名批脚(邮差)经过探索,发现经越南芒街进入中国东兴是当时唯一可通行的邮路。于是在随后的几年时间里,大批外汇和信件得以经此输入国内,形成了著名的“东兴汇路”。


[责任编辑:张海莺]

相关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