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东兴:跨境经济助力兴边富民

2018-12-06 21:25:00 来源:本网专稿   

昔日贫穷落后、萧条冷清的边陲小镇,如今已成为一座贸易繁荣、商贾云集、人民安居乐业的边关国门城市

□中国改革报记者 李宏伟

早晨8点,随着熙熙攘攘的人群,46岁的中国边民张文英肩扛手提大包小包的商品,跨过北仑河大桥上红白相间的国界线,进入越南芒街市,开始了一天的边贸生意;25岁的越南姑娘阿香跟她擦肩而过,带着越南的小商品,来到中国广西东兴市进行贩卖。晚上8点前,她们必须赶回各自的国家。大桥下,发源于十万大山的北仑河奔流不息,见证着中越两国跨境贸易的时代变迁。

这里是东兴口岸,地处中越边境的最东端,是对外开放的国家一类口岸,通过北仑河大桥和越南芒街口岸连接,是我国通往越南和东南亚最便捷的通道之一,是名副其实的“两国一城”,拥有国内国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

改革开放40年来,东兴这个战争硝烟最后散去的边陲小城,充分发挥沿海沿边区位优势和国家重点开发开放试验区等“六大国家级开放合作平台”作用,大胆探索、加快发展跨境经济,逐步形成贸易、加工、旅游、金融、电商、物流“六大跨境产业”体系,实现安边稳边固边富边,为我国沿边地区提供了可复制可推广的“东兴经验”。

跨境贸易:互市贸易+全产业链“东兴模式”3.0版

“老板,要香烟、香水、药膏和越南盾吗?”记者在口岸街头稍稍停下脚步,一群头戴尖角斗笠、脸上围着丝巾、胳膊上挂满木串等挂饰的越南女性围了上来,她们的年龄从十几岁到几十岁不等,“老板,老板”叫个不停。据了解,他们每天靠卖小商品获得的收入,从几十元人民币到100多元人民币不等。

在东兴口岸街头,最有异国情调的恐怕要数这些越南籍的街头卖货人,他们的身影随处可见。他们会说简单的中文,有微信和支付宝,可以扫码支付。这些越南男子多戴绿色圆帽,背黑色斜挎包,徘徊街头,向中国游客吆喝;越南女子多戴尖角斗笠和口罩,多选择一处蹲坐,等待中国游客经过。

这是东兴边民互市贸易繁荣发展的真实缩影。

东兴市发改局局长陈汉芸介绍说,今日之东兴,经济社会面貌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从昔日贫穷落后、萧条冷清的边陲小镇,发展成为一座贸易繁荣、商贾云集、人民安居乐业的边关国门城市。

“东兴近30年来方方面面的变化,归根结底得益于国家改革开放的政策,可谓‘改革浪潮涌边城’。”陈汉芸如是说。

经过多年的探索与实践,东兴形成了以“互市贸易”为核心,以党、政、企、民多方参与、多种产业、多种经济和社会形式叠加互动,探索推出互市贸易+全产业链发展的“东兴模式”3.0版,让边民在互市产业各环节受益。

陈汉芸用数据证明说,2017年,东兴市地区生产总值103.96亿元,相比建市之初的1996年增长14倍多;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从1996年的6014元增加到2017年的37,652元,增加了近5倍多,年均增长9%;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从1996年的2034元增加到2017年的16,471元,增加了近7倍多,年均增长10%。

“在边境地区,最能深刻体会改革开放对我们方方面面的影响。”东兴市边民王国华对记者说,“2000年左右,我们打工的月收入只有约1000元,现在通过边民贸易的政策支持每月最低都有2500元的收入。”

一直以来,东兴市不断深化改革开放力度,根据经济发展的方向和趋势,推动“通道经济”向“口岸经济”转型发展。2016年,东兴市投入6200多万元用于互市区扩区建设。2017年,东兴市充分利用国家给予边民“每人每天交易8000元货物全免关税和环节税”的优惠政策,开通运营东兴进境水果指定口岸和中越互市便民浮桥,让边民积极参与到边境贸易中去。

为规范边贸、促进结算便利化,东兴市以建设沿边金融综合改革试验区为契机,于2012年创建了“东兴中越边民互市贸易交易结算中心”。

记者在现场看到,东兴边民互市贸易区人潮涌动,北仑河面上排满了货船,岸上不少装卸工人正在加紧装卸货物。结算中心内,不少人拿着单据和现金在排队。“从越南商家那里买货,凭单据到结算中心付款,即可提货、申报。”从事海产品贸易的边民张先生说,越南商家结束当天生意后同样在结算中心就能结算。

“这样更安全,也方便省心。”张先生介绍说,以前中越边民做生意,就像去农贸市场买菜,钱货面交,人多嘴杂,不仅费时费力,还经常忙中出错。有人收钱却不认账,有人拿货不给钱,半天扯不清楚。现在一切交易都通过结算中心,钱不过交易方的手,单据明晰,大家都省事。

[责任编辑:张海莺]

相关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