破茧重生 老工业基地绽放新活力

2018-12-05 21:40:00 来源:本网专稿  

——改革开放40年的洛阳答卷

□中国改革报记者王岩

“在这个1.5万平方米的现代化仓库里,存放着5000多种拖拉机配件。只需操作手机软件,便可以发往全球各地。”中国一拖集团主管配件仓储的小杨(杨帆)向记者介绍着自己所从事的工作,2003年进厂的杨帆在这里还有一个特殊的称号——“拖三代”。

40年前,杨帆的父亲大杨(杨建林)通过招工来到中国一拖。1983年,“1头牛价格、8头牛力气”的小四轮拖拉机问世,成为改革开放后农民家庭的“标配”,杨建林也成为中国一拖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演变的见证者。时间再回拨至1958年7月20日,在锣鼓声中,杨帆的爷爷老杨(杨一川)作为中国一拖首任团委书记,亲眼目睹了新中国第一台拖拉机的问世。

三代人,随着中国农机技术的发展革新,经历了洛阳传统装备制造产业的转型升级,也见证了这座工业重镇翻天覆地的历史变迁。作为共和国的长子,洛阳乘着改革开放的东风,坚持改革推动、开放带动、创新驱动,推动经济发展增动力、添活力,闯出了一条老工业基地振兴发展之路。2017年,洛阳GDP首次突破4000亿大关。更令人欣喜的是,产业结构实现了“三产超二产”的历史性转变。

“发展财富遇到了转型问题”

计划经济时期,作为国家重点建设的城市之一,洛阳曾站在中国发展的潮头,一度跻身全国十大工业城市行列。“一五”期间,国家156项重点骨干项目中有7项落户洛阳。在这里,诞生了我国第一台拖拉机、第一台压路机、第一台军用越野汽车、第一条浮法玻璃生产线、第一批汽车变速箱轴承等众多的“全国第一”,“洛阳制造”也因此闻名全国。

改革开放后,与沿海发达地区相比,洛阳的发展步伐慢了下来,曾经的“发展财富”也逐渐遇到了转型问题。“在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变过程中,和其他一些老工业基地相似,洛阳在很长一段时期存在思想观念不够活、体制机制不够顺、产业结构不够优、质量效益不够好、创新动能不够强等问题。”洛阳市国资委总经济师莫文刚介绍说,洛阳在改革开放中面临的问题清单,具有很强的典型性和代表性。

审视这些问题和矛盾,归根结底是体制机制上出了问题。莫文刚给记者举了这样一个例子:曾经在洛阳涧西区有一家国有企业,生产设备上的一个小配件坏了需要更换,因为要层层审批统一采购而耽误了生产。“几颗螺丝钉闲置一条生产线,这样的怪现象在那些年不算孤例。干多干少一个样、干好干坏一个样、干与不干一个样,这些问题根深蒂固,严重影响了洛阳经济的运行效率。”

国有企业是推动洛阳经济发展的骨干力量,随着改革开放深入,计划经济体制越来越不适应时代发展,国有企业遇到了城市转型发展的新课题。如何将“新问题”转变为“新财富”也随之成为洛阳面临的时代命题。

“在一块钢板上促裂变”

如果说深圳是从一张“白纸”上建设起的现代化大都市,那么像洛阳这样的老工业城市就如同在一块“钢板”上促裂变。

“不改革,国家没有发展,企业更没有出路。”谈到中信重工机械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中信重工”)的改革发展进程,总经理王春民颇为感慨。大学毕业后,王春民来到中信重工的前身洛阳矿山机器厂,在这里一干就是37年。

作为我国“一五”时期156项重点骨干项目之一,洛阳矿山机器厂在传统计划经济体制下,存在着政企不分、政资不分、缺乏经营自主权,以及大锅饭、铁饭碗等弊病。20世纪80年代,洛矿下放地方成为省管企业,仍没有脱离政府体系。1993年,通过跨行业、跨地区、跨主管部门的变更,洛矿被并入中信集团。“在与政府的脐带被切断后,由于企业基础差、包袱重,中信重工一度陷入资不抵债的地步,也有过连续19个半月发不出工资的情况发生。”王春民介绍说。

困境中,中信重工的领导班子深刻认识到:要成为市场竞争型企业,必须改革现有机制。由此,中信重工开始了艰难的三年脱困计划。“首先是打破僵化的用工制度,推行定编定员、下岗分流、减员增效。人数从最多时候的18,000人减到了9000人。”据王春民介绍,通过改革破除了“终身制”“铁饭碗”,实行全员聘用制。同时,在国家政策支持下,中信重工实施债转股,推进投资主体多元化,将经营机制转换到市场经济的规则上来。

“那个时候没有电脑,只能用手画图,效率很低。我们30多个人挤在20多平方米的屋子里,条件非常差。很多大学毕业生来应聘,看到这样的工作环境,转头就走了。”今年57岁的王凯是中信重工工艺研究所的一名工程师,他向记者谈起曾经的工作环境。在听到父亲如此描述后,从事研发特种机器人工作的王一冬则在旁边打趣道,“我们现在使用的是双屏计算机,26个人在近千平方米的实验室里工作。”王一冬坦言,跟自己的爷爷奶奶和父母相比,不论是工作环境还是生活条件,都有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见一叶而知深秋,窥一斑而见全豹。如今,中信重工已实现由传统制造型企业转型为具有全球竞争力的先进装备制造企业,以“核心制造+综合服务”的商业模式在国内外高端市场树立起了中国制造的品牌。全面深化改革,更让洛阳的大型国企焕发出新生机。C919首飞成功、首艘国产航母下水、“天舟一号”飞天、“蛟龙”潜海……凭借雄厚的科技实力,“洛阳元素”在国家重点项目工程上不断崭露头角。

“创新驱动、开放带动”

在传统产业改造升级的同时,洛阳积极培育壮大新兴产业。去年年底,总投资150亿元的银隆新能源洛阳产业园项目正式动工。“这个项目从洽谈到动工,前后不足‘两个一百天’,创造了‘洛阳速度’和‘洛阳效率’。”洛阳市发改委主任张伊民向记者介绍说,作为近年来成功引进的投资规模大、市场前景好、技术水平高的重点项目,银隆项目建成后,洛阳新能源及新能源汽车的产业规模和发展水平都将取得历史性突破。

“通过构建以主导产业为支撑、新兴产业为引领、特色产业为亮点的‘565’现代产业体系,加快促进洛阳产业向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和融合化转型。”张伊民所说的“565”现代产业体系,是2016年洛阳市委、市政府结合本地实际,提出加快构建“五强六新五特”现代产业体系。“五强”即包括先进装备制造、新材料、石油化工、电子信息和旅游在内的五大主导产业,“六新”即机器人及智能制造、新能源、生物医药、现代物流、电子商务和金融业等六大新兴产业,“五特”则是文化、科技服务、牡丹、养老健康和高效农业等五大特色产业。截至目前,洛阳已形成装备制造、新材料、机器人及智能装备3个千亿级产业集群,高端石油化工等产业集群正向千亿级迈进。

2017年4月,河南自贸区洛阳片区正式挂牌,意味着地处中原内陆的洛阳被历史性地推向了改革开放的最前沿。在这之后,洛阳以自贸区建设为带动龙头,突破区域经济发展的瓶颈,充分利用全球资源,促进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发展新兴产业,打造内陆开放的新高地。

与此同时,洛阳积极融入“一带一路”倡议。向西密切与西北省份合作,连通俄罗斯及中亚、西亚等国家和地区;向东提升与沿海港口城市的连通水平,畅通出海通道。今年5月,由中信重工等三方投资的中信阿姆智能装备有限责任公司正式进驻中白工业园,并将在这里完成消防安全、工业巡检等特种机器人的组装工作;中石化洛阳工程有限公司建设哈萨克斯坦阿特劳炼油厂项目,为当地成功产出高标号汽油;洛阳大河新能源车辆有限公司为巴基斯坦市场定制油电混合型四轮车,助力当地老百姓平安出行……如今,“洛阳制造”犹如点点繁星,密布在“一带一路”沿线,熠熠生辉。

“若问古今兴废事,请君还看洛阳城”。洛阳改革开放40年,是一座老工业基地在历史前进的逻辑中爬坡过坎、转型超越、蓄势崛起的40年。2017年4月,国务院对全国17个老工业基地调整改造成效明显地区予以通报表扬。因老工业基地调整改造力度较大,支持传统产业改造、培育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承接产业转移和产业合作等工作成效突出,洛阳市作为河南省唯一的地市入选。

乘风破浪砥砺行,风正扬帆再起航。从小岗、深圳到海南、雄安,今天,人们从一个个改革开放“地标”中汲取经验,为的是更好地在新一轮改革开放中谱写更加绚丽的篇章。洛阳,这个不沿海、不沿边、不沿江的老工业基地,更需要敢于挣脱桎梏、冲破藩篱,杀出血路、开辟新路,才能“开新局于伟大的社会革命,强体魄于伟大的自我革命”。

[责任编辑:张海莺]

相关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