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网四川-中国改革报看四川,四川改革发展新闻
中国改革报社主办
站内搜索:
加入收藏 设为首页  |  

创新产业培育机制 建设国家高质量发展示范区

2018-11-30 10:38:53 来源:中国改革报 

成都高新区出台产业培育政策18条,着力构建全生命周期梯度培育体系,不断引领区域经济迈向高质量、现代化发展

成都新经济活力区——中国—欧洲中心

    □ 本报记者 何广丙

当前,全球经济正面临新一轮产业转型升级。全面优化产业结构,加快培育新兴产业,正成为推动区域经济迈向高质量发展的内生动力。

11月22日,成都高新区召开产业培育大会,发布《关于深化产业培育实现高质量发展若干政策意见》(以下简称产业培育政策)18条政策,提出将进一步深化产业培育机制,加快构建以种子期雏鹰企业、瞪羚企业、独角兽企业、平台生态型龙头企业为重点的全生命周期梯度培育体系。

成都高新区相关负责人表示,成都高新区将贯彻落实好全国民营企业座谈会和全省、全市民营经济健康发展大会精神,以产业培育为核心推进民营经济健康发展,把产业培育提升到“生命线工程”的战略高度,加快培育一批在全国有影响力的本土企业,加快建设国家高质量发展示范区,为引领中国西部内陆区域产业转型升级注入新动力。

激发市场活力

打造中国“独角兽”新摇篮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我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激发市场活力,壮大现代产业体系,已成为推动经济可持续健康发展的重要路径。

为激发市场活力,推动产业从“做大”到“做强”新跨越,11月22日,成都高新区发布产业培育政策,围绕电子信息、生物医药、新经济等主导产业和产业功能区建设,完善企业全生命周期梯度培育链条,培育种子期雏鹰企业、瞪羚企业、独角兽企业、平台生态型龙头企业,助推新经济发展和新动能培育。

该政策提出,对首次认定的种子期雏鹰企业给予5万元一次性奖励;对首次被认定为一年爆发式增长、三年复合高增长、五年连续增长的瞪羚企业,分别给予企业管理团队10万元、20万元、30万元一次性奖励;对首次认定的潜在独角兽企业、独角兽企业,分别给予企业管理团队30万元、100万元一次性奖励;对首次认定的平台生态型龙头企业,给予企业管理团队200万元一次性奖励。

支持初创企业成长为雏鹰企业,最高给予50万元一次性创业启动资金和房租补贴;支持瞪羚企业持续增长,连续被认定为瞪羚企业的,给予企业最高500万元奖励;支持独角兽企业提升效益,对符合条件的潜在独角兽企业、独角兽企业,对企业管理团队或企业给予补贴;支持平台生态型龙头企业行业整合。

“我们的快速发展,离不开成都高新区的大力支持。”四川傲势科技有限公司联合创始人刘洋告诉记者,公司通过线上系统申请创新信用券,获得成都高新区相关部门的房租补贴、知识产权补贴、启动资金补贴、贷款贴息等政策补贴达50余万元,享受到了实在的创业服务。

“我们将打破过去普惠奖励方式,对政府载体和民营载体一视同仁,建立载体绩效评价、优胜劣汰的健康发展机制,根据孵化载体的实际贡献和企业成长质量进行评价奖励;同时,鼓励存量楼宇资源转化为孵化载体,聚集培育优质企业。”成都高新区相关负责人表示。

医云科技是从成都高新区天府软件园创业场走出来的企业,从创业场一家只有“半张桌子”的初创企业成长为“独角兽”,只用了4年时间。

“如果没有当初免费的‘半张桌子’,就不会有现在的我们。医云科技从2014年6月在成都高新区成立到现在,经历了五轮融资,获得大约20亿元的融资金额,企业估值目前超过10亿美元。截至目前,医云科技打造的医联平台已经聚集了55万名实名认证医生、2.7万名签约医生,从最初的医生平台模式向整个互联网医疗上、下游产业链延伸。”成都医云科技有限公司创始人兼CEO王仕锐说。

瞄准市场发力,医云科技是成都高新区支持初创型企业发展的一个缩影。日前,酒饮销售平台壹玖壹玖获得阿里巴巴集团20亿元战略投资,晋升为新零售独角兽。这也是继新潮传媒、医云科技之后,今年成都高新区诞生的第3家独角兽企业。成都高新区新经济发展势头强劲,2017年新经济产值规模达3300亿元,已培育出30余家独角兽及准独角兽企业、60余家瞪羚企业。

成都高新区正着力打造中国“独角兽”新摇篮。今年5月,成都高新区召开独角兽梯度培育计划发布会,对处于不同发展阶段的企业精准施策,提供政策扶持、金融支撑、人才赋能、专业服务等全方位服务和支持。

此次出台的产业培育政策提出,设立100亿元新经济创投基金,重点对种子期雏鹰企业、瞪羚企业、潜在独角兽企业、独角兽企业进行市场化投融资扶持;每年设立2亿元新经济应用场景专项资金,对技术领先、市场规模大、带动性强的首台(套)新产品新技术,经认定后给予最高200万元补贴。

成都高新区南部园区——菁蓉汇

“我们将坚持市场化、精准化、精细化方向,突出企业全生命周期需求,精准匹配要素资源,推动优质企业梯度发展。”成都高新区相关负责人表示,力争用3年时间培育种子期雏鹰企业1500家、瞪羚企业150家、独角兽企业10家、平台生态型龙头企业5家,以本土企业培育发展塑造高新名片,挺起高质量发展“脊梁”。

优化“双创”体系

推进民营经济提质增效

11月20日,四川省民营经济健康发展大会发布“双百”榜单,对全省100名优秀民营企业家和100户优秀民营企业进行表彰。其中,成都高新区10位企业家和9家企业上榜。

长城战略咨询合伙人、成都业务中心总监周涛说:“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出现了五次创业浪潮:第一轮是乡镇企业兴起,第二轮是城市个体户创业,第三轮是知识分子下海创业,第四轮是上世纪90年代开始的留学生创业,第五轮是如今的全民创业。成都高新区受表彰的企业和企业家中,既有刘汉元等老一代的创业者,又有钟波等新一代的创业者,每一轮的创业浪潮中都有领军企业涌现,这是成都高新区持续数十年支持创新创业的最好例证,证明了成都高新区是一片适宜民营企业创业成长的沃土。”

记者获悉,成都高新区建区30年来,民营企业经历了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弱到强的发展历程,大量民营企业涌现,成为夯实区域市场主体的重要根基和推动成都高新区经济发展的重要内生动力。

极米科技2013年落户成都高新区,在全球范围内首次提出“无屏电视”概念,是成都高新区新经济领域企业中的典型代表。对于此次获评“四川省优秀民营企业”,极米科技董事长钟波直言,“创新”是企业站稳脚跟的立足点。截至目前,极米科技已拥有超过400项专利,今年二季度成功超越爱普生,家用和商用投影行业销量第一。

记者获悉,作为中国西部首个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成都高新区也是全国科技和金融结合试点地区。去年,深交所西部基地正式落户成都高新区菁蓉汇,建立了成都乃至西部与深交所创业板的“直通车”。不久前,深交所和科技部火炬中心、成都高新区管委会三方签署“科技型中小企业成长路线图计划2.0”协议,加快了深交所西部服务基地的建设步伐。

作为全国首批促进科技和金融结合试点地区之一,成都高新区集聚了大量科技型企业以及科技创新资源,为搭建国际投融资平台奠定了基础。深交所西部基地的定位,就是为政府、企业、机构提供本地化的自办市场服务,为西部企业提供通向深交所多层次资本市场的一站式服务;深交所西部基地的服务和资本市场解决方案,直接依托深交所各业务部门来完成和实施。

“成都高新区正在高质量建设世界一流高科技园区,深交所西部基地在这里落户,是一个双赢之举。”成都高新区相关负责人表示,深交所西部基地已经深深扎根成都,将为成都高新区聚集创新创业资源、优化创新创业环境贡献力量。

创新热潮涌动的背后,是创新创业服务的持续发力。作为国务院批准的西部首个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成都高新区的创新创业服务体系一直走在全国前列:相继制定出台“双创新政十条”“加快科技成果转移转化26条”“金融新政20条”“金熊猫人才计划”等政策,构建“大孵化”体系;发挥政策先行先试优势,推行“首证通”行政审批改革试点、“放管服”改革等多项制度改革,区域营商环境不断优化;打造西南首家连接海内外的连锁型高新技术服务超市,通过聚集政府、高校院所、市场机构等高新技术服务资源,为企业提供自选式、便利式的专业服务。

“作为全国首个国家级民营科技企业孵化器,从石羊场一片农田建园起步,成长为如今聚集‘千家企业、万名创业人’的创业生态社区,天府新谷在孵企业去年实现产值近40亿元,创业型和科技型企业占比达70%。”天府新谷董事长王明新说,成都高新区已汇聚了众多适合企业生长的要素,无论是产业链的发展还是生活圈的打造,都足以感受到创业者和产业发展的活力。

历经20多年发展,天府新谷已建成科技部首批“众创空间+孵化器+加速器”国家示范基地,培育链覆盖了企业成长的全生命周期。基于“培育创新链、做强服务链”的思路,天府新谷将科技服务业作为创业社区的核心服务业态进行打造,联通高新区科技服务超市,鼓励科技金融、科技中介等科技服务机构入驻创业社区,通过做强“新谷服务”品牌,实现精准服务,降低科技企业创业综合成本。为了完善金融服务、探索创保模式,天府新谷与金融机构、知名上市公司和知名咨询策划机构联合,推出了“孵化通”金融产品及“创保合伙”服务平台。

据了解,天府新谷已初步构建起以北美网、欧洲网、亚洲网为核心的“三网两跨”雏形,搭建起跨境孵化的国际孵化平台。在成立运营中美企业(波士顿)创新中心CUBIC、引入欧洲创业加速器SBC落户成都高新区之外,天府新谷将继续探索在英国、新加坡、日本、以色列等国家建立离岸孵化基地,将创新成果落地成都高新区,打造科技孵化“百年老店”,建设全球创新要素聚集的国际化创业社区。

成都高新区地标建筑——成都·中国软件名城

如今,在成都高新区,大量中小企业如雨后春笋般破土而出,成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生力军。数据显示,2018年1月~9月,成都高新区新增科技型创新创业企业8000家,同比增长80%;新增估值过亿企业10家、种子企业160家;新增销售收入首次过千万元企业71家,其中过5000万元企业2家、过2000万元企业23家;新增培育拟上规入库企业61家、高层次人才创新创业企业150家、大学生创业企业和团队100家。

创新创业的重要主体是人才。“‘蓉归派’‘学院派’‘创客派’‘海归派’是成都高新区创新创业的主要力量,我们将通过政策导向,最大程度地激发高质量人才创业的动力和活力,让成都高新区成为创新创业的筑梦沃土。”成都高新区相关负责人介绍,此次出台的产业培育政策将对“蓉归派”“学院派”“创客派”“海归派”等创新创业人才提供“三五”支持,即给予最高3年、500平方米创业空间支持,视团队规模提供5套以内的人才公寓,若所设立企业获得风险投资,最高给予500万元的一次性启动资金支持。

截至目前,成都高新区共有孵化器和众创空间93个,孵化载体总面积达430万平方米。为进一步优化创新创业服务体系,成都高新区产业培育政策对产业载体提质增效给予支持:对经认定的孵化载体,每年进行综合评价排名,对5000平方米以下的前十名和以上的前五名,分别给予最高300万元、500万元支持;鼓励楼宇引进国内外知名科技企业孵化器(众创空间),经认定后,每引进一家给予楼宇运营方10万元一次性奖励。通过一系列的创新举措,成都高新区不断夯实民营经济发展基础,有力推动民营经济提质增效。

探索业界共治

助力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

如何更好服务企业、构建产业生态圈?成都高新区打破传统的政府主导产业发展模式,探索由政府、企业、中介机构等多方参与、共同治理的产业发展新模式,不断为推动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有力支撑。

今年9月,国家网络安全宣传周期间,成都高新区大数据和网络安全业界共治理事会正式揭牌,成员由政府、企业、中介机构等构成,与新经济发展局共同负责区内大数据和网络安全产业规划、政策制定、企业服务、品牌推广和项目论证评估等工作,促进区域内市场主体从被管理、被服务的对象转变为自我管理、自我服务的主体。

“业界共治”的内涵,是指政府、市场、社会主体多元参与。从国际实践看,“业界共治+法定机构”治理模式是发达国家和地区提高公共服务水平的重要抓手,典型者如新加坡、中国香港等取得了显著成效。

“当前,成都高新区正积极推进产业功能区和产业生态圈建设,而构建产业生态圈,核心目的是服务于企业发展。”成都高新区相关负责人说,传统的单纯依靠政府主导的产业生态圈构建存在三个“痛点”:政府掌握土地、资金、政策等资源,但难以动态精准掌握企业需求,更难以持续专注某一领域产业发展;企业熟悉产业实情,洞悉自身痛点,但企业间联络分散,缺少影响政府决策的渠道;社会中介资源丰富,但供需对接难、交易成本高,难以有效服务产业。

成都高新区找准“痛点”、精准施策,突破传统产业发展思维和模式,将“业界共治”理念融入产业生态圈建设中,通过成立大数据和网络安全业界共治理事会,提高资源配置效率,提升产业推进和企业服务专业化水平。

为充分赋能业界共治理事会、培育产业生态圈,此次产业培育政策提出,每年设立5000万元业界共治专项资金,对围绕重点产业设立的业界共治理事会给予每家每年最高1000万元支持,用于开展规划编制、企业服务、项目促进、生态营造等,支持企业集群发展。

目前,成都高新区正加大企业培育力度,推动区域经济由“量”到“质”蝶变,构建产业生态圈,不断为成都建设体现新发展理念的国家中心城市聚集强大动能;同时,加快建设国家高质量发展示范区,为引领中国西部内陆区域产业转型升级注入新动力、新活力。(本文配图由成都高新区提供)



[责任编辑:]

相关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