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网四川-中国改革报看四川,四川改革发展新闻
中国改革报社主办
站内搜索:
加入收藏 设为首页  |  

富民强区谱写新篇章

2018-11-30 10:29:25 来源:中国改革报 

——四川省达州市达川区改革开放40年巡礼

央视《乡村大世界》走进达川

雷音铺省级公园

  □ 杨 辉 傅 莉 陈小平

周末,冬日暖阳高照,达川天益广场熙来攘往、热闹非凡。在附近超市、商场里,市民们休闲、购物,品尝美食,尽情享受着幸福美好的生活。

星级宾馆、文体场馆,商场、超市及大型城市综合体……徜徉其间的人们很少有人会想到,这个位于达州南城的新地标在10多年前还是一个不起眼的小山沟。

改革开放40年,是四川省达州市达川区经济社会大发展、大繁荣的40年,也是城乡建设大突破、大变样的40年。40年来,达川区以经济体制改革为核心,创新提出“推进三大战略,实现五区目标”发展战略,以敢涉深水的锐气和敢过险滩的勇气,向改革要动力,向改革要红利,经济总量从1.9亿元发展到210.07亿元,年均增长12.9%,2017年是1978年的128倍;人均GDP从142元发展到20,436元,年均增长12.4%,2017年是1978年143.9倍;2017年末,全区公路通车里程达到2877.5公里,行政村通客车率达到85%,城区规划控制面积扩展到85平方公里,城区建成面积扩大到28平方公里,人口达到30万人,城镇化率达到44.1%,比1978年提升38.7个百分点。

突破改革壁垒

打造“达川样本”

改革开放以来,达川区始终坚持用改革的思维和办法治区兴区,坚持“问题导向、先行先试、重点突破、全面推进”的思路把改革逐步引向深入。特别是2013年撤县设区之后,在全面落实各项改革任务的基础上,敢踏禁区、涉深水、啃硬骨头,因地制宜,主动作为,不断创新,在财政分配、社会治理、转变政府职能等方面取得了一些新的突破,成功打造了改革创新“达川样本”。

针对乡镇财政保障不科学、随意性大的问题,达川区大胆“吃螃蟹”,创新实施“财政因素分配法”,以乡镇人口、贫困程度、人均财力、发展任务等作为因素,对各乡镇财政资金按权重比例进行科学分配,实现了财政预算更加公平合理的分配导向。出台《财力下沉乡镇激发乡镇活力的十条意见》,赋予乡镇更大的人权、财权、事权,支持乡镇抢抓发展机遇,用好政策、资金,既解决了基层服务群众的后顾之忧,又增添了干部下沉基层干实事的信心,还通过财政资金下沉示范引领效应推动了农村农业加快发展,掀起了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热潮,经验做法先后受到中央电视台《新闻联播》《人民日报》《光明日报》等中央媒体的肯定。

着眼“缠访、闹访”等信访领域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达川区创新实施“315”群众工作法,把群众工作贯彻到法治达川建设各个方面、各个环节,从源头上化解社会矛盾,着力推动信访工作法治化、规范化,构建良好社会秩序和政治生态,为达川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坚强的法治保障。同时,达川区在建立完善信访流动接待站,开设网上信访通道的基础上,通过创新设立“民情说吧”,进一步拓展了表达诉求、畅通民意的渠道,有效化解了城乡建设、劳动社保、土地征用等重点领域的信访问题,信访总量持续下降,为达川持续健康发展营造了良好的社会氛围。

创新社会救助模式,实现救助申请“最多跑一次”目标。达川区结合辖区贫困程度深、救助对象多、交通不便等实际,运用“互联网+社会救助”思维,创新建立社会救助大平台,将12个救助职能部门40项救助事项、27个信息核对部门的信息核对职能通过大平台进行联网运行,困难群众只需到户籍所在地乡镇(街道)社会救助窗口提交申请和相关资料就能够办好申请事项,打通了社会救助协同治理的“最后一公里”。据统计,达川区社会救助大平台运行以来,共受理办结救助事项14.5万件,发放救助资金1.3亿余元。这一举措被民政部评为“2017年度全国社会救助领域优秀创新实践案例”。

此外,达川区还借助“互联网+政务服务”,搭建“一窗通”快速审批平台,创新开展以“中心统一受理、部门集中办理、中心统一发件”为核心的“一窗通”服务方式,打破传统审批模式,实行窗口部门联动,变群众“跑腿”为审批部门内部协调和交换信息,促进政府职能转变,优化政务环境。“一窗通”政务大厅自2016年运行以来,共计(受)办理各类事项近7万件,有效解决了行政审批中的“肠梗阻”“吃拿卡要”等问题。

释放改革红利

普惠人民群众

改革为了人民,改革依靠人民,改革成果由人民共享。改革开放40年来,达川区坚持以人为本、统筹兼顾、协调发展的原则,着力加大三农、教育、文化、卫生、体育等各项事业投入,全区各项社会事业蓬勃发展,改革红利普惠于民,人民群众的物质文化生活水平得到极大改善,科学素养、健康水平和精神面貌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农村改革稳步推进。达川区坚持把“三农”工作作为重中之重,坚持以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为突破口,因地制宜实施农业“5+5”工程(粮油、蔬菜、生猪、水果、乌梅五大主导产业和达川“双椒”、乌梅酒、达川大米、安仁柚、脆李五大品牌),盘活集体土地、林权、闲置房屋等“沉睡”资产,设立村级股份经济合作社,大力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稳步推进农村集体资产股份合作制改革试点,加大培育乡村旅游发展品牌,做大做强了一批省级、市级龙头企业,土地红利得到持续释放,2017年农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14,228元。

教育事业取得长足发展。达川区坚持教育优先战略,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把教育事业纳入全区经济社会发展的总体规划,统筹推进城乡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平稳推进农村义务教育学生营养改善计划,切实做好贫困学生资助工作。深入实施公共财政扶持民办教育试点,聚力破解教育发展瓶颈。2017年小学、初中适龄人口入学率保持在99%以上。

卫生医疗保障能力明显改善。达川区持续推进医药卫生体制综合改革,全区卫生医疗水平全面提升。2017年末全区拥有医院床位数6414张,是1978年的3.8倍;卫生技术人员3990人,是1978年的2.6倍。每万人拥有的床位数、卫生技术人员数分别达到56.3张和35人,分别是1978年的3.8倍和2.7倍。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全面建立,94.8万农民参加新农合,农业人口覆盖率达到99.9%。创建医联体3个,建成38个医疗质控中心,建立起区、乡、村三级疾病预防控制和医疗救助网络。

脱贫攻坚成效显著。达川区坚持以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为目标,聚焦“真脱贫、脱真贫”,探索建立脱贫攻坚保障机制,出台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办法,高标准打造脱贫攻坚引领区。截至2018年11月,全区累计脱贫8.8万人、退出贫困村151个,贫困发生率降至0.6%。

对外开放不断扩大。达川区积极抢抓发展机遇,改善投资环境,主动顺应区域经济一体化发展趋势,加大“引进来”“走出去”战略实施力度,深化与沿海沿江经济区的交流合作,全面开放产业领域和区域空间,借助“渝洽会”“达商大会”“中外知名企业四川行”等招商平台,发挥智力支乡联谊会、行业协会作用,推动产业、资本、人才汇聚,全方位、宽领域、多层次的对外开放格局逐步形成。外贸出口从小到大,对外贸易日趋活跃,2017年出口总额达到2918万美元。出口市场更是扩展到亚洲、欧洲、非洲、南美洲的广大地区,对外贸易逐步成为全区经济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

政治生态持续向好。达川区鲜明提出重品行、重实干、重公认,跑官要官的不用、送钱行贿的不用、官商勾结陷入非法利益格局的不用的用人导向,加大竞争性选拔力度,选拔重用一批优秀基层干部,推动形成“能者上、庸者下,以实绩论英雄”的良好干事创业氛围。深入实施“廉洁细胞”工程,把“廉洁基因”全面植入基层组织。建立纪委常委分责包片、纪检监察室对口包案、突出问题下访约访、“两个责任”明察暗访的“双包双访”机制,强力推进基层“微腐败”治理,共同巩固发展风清气正的良好政治生态。

改革开放40年,是达川破壁前行的40年,是硕果累累的40年,是锐意进取的40年,是成绩斐然的40年。站在新的起点上,达川区将不忘初心、牢记使命,高举新时代改革大旗,以时不我待、只争朝夕的精神,逢山开路,遇水架桥,锐意进取,秉承改革没有完成时,只有进行时的理念,将改革进行到底,谱写达川新时代经济社会发展新篇章。(本文配图由达州市达川区提供)



[责任编辑:]

相关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