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网湖南-中国改革报看湖南,湖南改革发展新闻
中国改革报社主办
站内搜索:
加入收藏 设为首页  |  

改革开放40年:光明,在情怀的道路上

2018-11-19 09:49:56 来源:红网 文峰

最近,关于改革开放40年的报道正在升温,折射着特殊而重大的纪念意义。回望来路,我们可以发现:改革大幕的拉开和推进,报纸言论始终发挥着旗帜作用。它既成了真理讨论的先锋,也成了改革实践的浪花。正是这朵朵浪花引领着改革洋流,释放着澎湃的前行力量。于是,骏马有了驰骋的沃野,一个民族在新的历史舞台上奋勇前进。

  1978年的5月11日,重大政论《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在《光明日报》刊发,引发了著名的“真理标准问题大讨论”。由此,人们的思想得以解放。上世纪90年代初,国际格局发生巨变。关于改革开放,“姓资姓社”的声浪渐响。有人打起了退堂鼓,真言再次拨乱反正。1991年的2月5日是农历羊年正月初一,《解放日报》开始推出皇甫平系列评论。这些文章指出:在称颂三阳开泰的时候,我们正处在一个意味深长的历史交替点上,改革开放是我们须臾不可分离的法宝,是强国富民的唯一道路……1992年,南国春早,《深圳特区报》连续刊发了著名的“猴年八评”,《深圳商报》推出了著名的“八论敢闯”。它们在全国新闻界率先“原汁原味”地传播了小平同志南方谈话精神,春天的故事翻开了崭新的篇章。

  这些言论里有黎明的曙光,释放了“何以解忧,唯有改革”的强烈信号。可在当时,文章的作者却遭到非议和指责,有人斥其“砍旗”。凭借着“一片丹心向阳开”的情怀,作者们顶住了压力。说到底,它们之所以驳不倒并且产生了历史性作用,就是因为他们用情怀捍卫了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这情怀背后,是对真理与正义最坚定的信念,是对国家命运的深切关注,是对人民幸福生活的无比期待。

  时至今日,历史的年轮标注着:1978已经作为一个特殊的“历史单元”永久铭刻在国家和人民的记忆里。而个体发展和国家变迁经纬相交的峥嵘岁月也给了我们深刻的启发:情怀比方法论更重要。在革命年代,为了国家和民族的解放,革命志士之所以能够不顾一切,抛头颅洒热血,翻过雪山,趟过草地,正是因为情怀;在改革开放年代,改革促进派没有选择明哲保身,而是勇于站在时代潮头,肩负历史使命,书写中国发展新篇,正是因为情怀;在我们党97年的党史中,有太多的“老革命”,在岗时兢兢业业,退休时深藏功名,正是因为情怀。这情怀是家国情怀,是人民情怀。这情怀体现着使命意识,毫无私心杂念。可以说,没有情怀,国家和民族就没有“主心骨”;没有情怀,就难有思想的解放,就闯不出利益的藩篱,就没有迈向富强的今天;没有情怀,就不能勇敢地说出人民的心声,改革就可能陷入“前进半步,倒退一步”的危险境地。坚持正确的方法论,革命能够成功,改革能够成效显著,但仅仅如此还不够,我们还需要以党性情怀让革命和改革的成果持久地惠及于民。惟其如此,才能依靠人民的力量创造新的历史。

  在现实中,人的境界存在三个层次:做对自己有利,但不伤害别人的事,这是底线境界;做对自己有利,对别人也有利的事,这是第二个境界;做损害自己利益,对国家有利的事,这是第三种境界。有情怀者就处于第三种境界。伟大的事业需要薪火相传,始终以人民为中心,向核心看齐,就是不可或缺的为政情怀。无论是革命、建设还是改革,心向人民者,人民必心向之。

  从站起来到富起来再到强起来,国家领导人知道人民在想什么,老百姓知道自己需要什么,好干部知道自己该干什么,优秀军人知道自己保卫什么……这就是今天的中国。当下,我们已步入全面深化改革的历史新阶段。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改革只有进行时,没有完成时。”这就需要坚持问题导向。关于改革,绩效“好不好”比讲话稿中的“要不要”更受关注。如果对改革叶公好龙,那就会陷入“旧问题没解决,新问题不断冒泡”的困境里;如果把改革变成形式主义,问题既不说也不改,那就是大隐患。而要把问题指出来,往往会触及利益,这就仍然需要情怀,需要实事求是。这也必然需要公民意识的支撑,需要探知社会的最大公约数,需要为公民素养的升级而表达和言说,把民心所向变成政之所为。

  如果说前途光明是一种向往,那它一定在情怀的道路上。“走得太远,别忘了为何出发”,就是不忘初心。历史早已雄辩地证明:真话、真情、真理让我们找到一往直前的改革药方,脱离乌托邦式的险境。那些居安思危、视野半径随着改革而动的智者,那些在万众欢腾时总能冷静思考,在一片寂静中又总能说出忧虑的贤者,值得我们倍加敬重。他们的情怀值得国家和人民呵护。这也是纪念改革开放题中应有之义。

[责任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