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新办召开国务院政策例行吹风会,国家发改委等三部门介绍优化营商环境政策举措
□中国改革报记者 付朝欢
我国优化营商环境的力度正在持续加码。近日,国务院成立了推进政府职能转变和“放管服”改革协调小组并下设优化营商环境专题组,先后出台《关于部分地方优化营商环境典型做法的通报》《关于聚焦企业关切进一步推动优化营商环境政策落实的通知》等一系列文件,对优化营商环境作出具体部署。
11月9日,国新办举行国务院政策例行吹风会,国家发改委副秘书长周晓飞、商务部外资司司长唐文弘、国家市场监管总局登记注册局局长熊茂平介绍了中国在优化营商环境方面的政策举措。
加快完善营商环境评价体系
周晓飞介绍说,按照国务院常务会议提出的“建立营商环境的评价机制并逐步在全国推行”的要求,国家发改委会同有关部门和地区,按照“国际可比、对标世行、中国特色”原则,从衡量企业全生命周期、反映城市投资吸引力、体现城市高质量发展水平三个维度初步构建了具有中国特色的营商环境评价体系。
在指标设置方面,遵循落实高质量发展、深化“放管服”改革要求,既借鉴世界银行指标,又叠加符合中国国情的评价指标。
在数据获取方面,注重以企业实际办理事项的环节、时限、成本作为填报依据,通过交叉验证、第三方核验等方式,确保数据真实、准确。
在数据分析方面,由第三方开发设计出专业评价分析系统,形成全过程留痕、可查询可追溯、规则透明的分析处理机制。
在评价机制方面,组建由部门、地方、第三方机构、律所等业内人士构成的专家团队,充分调动各方面积极性,建立协同推进的工作机制。
目前,国家发改委在东、中、西部和东北地区选取22个城市进行试评价。
周晓飞表示,下一步,国家发改委将加快完善具有中国特色的营商环境评价体系,健全营商环境评价机制,2019年将试点在部分省市县区全面推开营商环境评价,为2020年在全国开展营商环境评价夯实基础。
进一步扩大外资开放领域
营商环境的改善对于外资的吸引力也非常强劲。数据显示,今年1月~9月,全国新设外商投资企业45,922家,同比增长95.1%;实际吸收外资979.6亿美元,同比增长6.4%。
“在今年上半年全球FDI下降41%的背景下,中国吸收外资呈现出稳中向好的态势。”唐文弘在当日的吹风会上如是表示。
据唐文弘介绍,近年来,商务部会同有关部门,推动出台了一系列促进外资增长、优化营商环境的政策文件,从投资自由、投资便利、投资促进、投资保护等方面提出了65项政策举措。下一步,商务部将会同有关部门,切实抓好已出台政策的贯彻落实,明确分工,明确时限,以市场的期待与需求为导向,打通政策落地的“最后一公里”。
具体而言,2019年3月底前,全面清理取消在外商投资准入负面清单以外领域针对外资设置的准入限制;2019年3月底前,对外资企业的政府采购、资金补助、资质许可等方面是否享有公平待遇进行专项督查;督促各地区2018年年底前在省级层面建立健全外商投资企业投诉处理机制;2019年年底前,完成与现行开放政策不符的法规、规章和规范性文件的清理工作;加快推动统一内外资法律法规,加快出台外资基础性法律;2019年3月底前,完成《外商投资产业指导目录》和《中西部地区外商投资优势产业目录》的修订工作,扩大鼓励外商投资的范围;涉及贸易方面,要尽快完成进口许可管理货物目录的调整,减去已无必要监管的产品。
周晓飞表示,下一步,还将进一步做好扩大外资开放领域的工作,推动服务业开放,深化农业、采矿业、制造业开放,加快电信、教育、医疗、文化等领域开放进程,不断完善投资环境。
营造更加便利透明准入环境
今年是商事制度改革全面实施的第五年。商事制度改革等一系列政策举措的落实落地,有力地促进了我国营商环境的不断优化。
世行《2019年的营商环境评估报告》显示,我国营商环境总体评价在全球190个经济体中已经跃居第46位,比2013年累计上升50位。其中,开办企业便利度大幅度跃升至第28位,五年累计上升130位。
熊茂平提出,下一步,要着力做好三方面工作:着力“减证照、压许可”,营造更加便利透明的准入环境;强化竞争政策实施,营造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优化政务服务,创造健康和谐的发展环境。将进一步推动各项政策落地、落细、落实,切实提升企业的获得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