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奶糖折射开放大智慧

2018-11-07 08:07:40 来源:本网专稿 

“大白兔”背后浓缩了一个中国品牌“引进——吸收——出口”60年成长史


□ 中国改革报记者 付朝欢

中东的椰枣、哥斯达黎加的菠萝、巴西的咖啡豆……首届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正式开门迎客,“舌尖上的进博会”早早就在“吃货”的圈子蹿红。

进博会是目前全世界唯一一个要求展品100%进口的大型博览会。但对于不少前来采访报道的境外记者而言,新闻中心茶歇区摆放的一款上海本地的糖果,却抢先在他们的味蕾上甜甜地融化。

没错,这就是诞生于上个世纪50年代初、承载着上海几代人回忆的“大白兔”奶糖。

在此之前,人们对奶糖的认知,还是来自进口糖果。当时,一种来自英国的牛奶糖(也叫鸟结糖)风靡上海滩。在物质相对匮乏的年代,这种糖果一小包就要半块大洋,当时普通工人一个月的工资,只有四五块大洋。

爱皮西糖果厂的老板冯伯镛抓住了这个商机,他决定要自己生产奶糖。他借鉴了英国牛奶糖的配方,以液体葡萄糖、白砂糖、奶粉、炼乳等为原料进行手工生产。经过半年的研制,“ABC米老鼠糖”问世,并在上海大卖——虽然仍是有钱人才吃得起的奢侈品,但价格已经比英国牛奶糖更便宜了。

后来,在公私合营的大潮中,爱皮西糖果厂正式改为爱民糖果厂,米老鼠糖纸也换上了新衣服——红蓝白的糖纸上,印着小兔子的形象。在计划经济背景之下,产量本就不高的“大白兔”奶糖只能定点、定量供应,还要凭票购买。进博会的展位“一展难求”,“大白兔”奶糖在当年也是“一糖难求”。如果商店门口挂着一块牌子,写上“本店有大白兔奶糖卖”,就是没有广告的年代最有力的号召。

这样一颗小小的糖果如何升级为“国民糖果”,并走出国门、声名远扬?转机出现在1972年,中美建交前夕。尼克松访华的先遣队来到中国,进行各项对接工作。由于长期冷战,双方之间的关系不免需要些时间缓和。外交部特地为来访的美国客人赶制了500斤“大白兔”奶糖带回国,“大白兔”奶糖也成了当年美国人在复活节购买的零食。

一粒小小的“大白兔”奶糖背后,浓缩了一个“中国品牌”的60年成长史,折射了“引进——吸收——出口”的开放大智慧。

今天,我们举办进博会,满足中国消费者对高品质、高标准外来进口商品日益旺盛的需求,是题中应有之义。进博会上展出的琳琅满目的进口商品,从汽车到日用品,从农产品到医疗健康设备,丰富的商品对应的是中国消费者不断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

世界贸易组织总干事阿泽维多在进博会开幕式发言中说,进口意味着消费者可以有更多选择,也意味着,可以输入产品加工后再进一步出口。

在这个家门口举办的“一展汇全球”的商贸交流平台上,我们的采购方并不满足于“买全球”。通过进口中间品、引进先进技术、标准和管理经验,本土企业能够更好地适应国内消费升级的趋势,从而助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这对我国传统产业升级换代也能起到很好的促进作用。

正如商务部部长钟山在《人民日报》撰文概括的一样:“通过进口优质最终产品,将倒逼我国企业降低成本、改进工艺、创新技术,从而提升产业竞争优势。”

这场以“进口”为主题的盛会,打开了一扇顺应消费升级的大门,一扇引进吸收再创新的大门,一扇开放合作共赢的大门。

进博会期间,在新闻中心的茶歇区,不时会有境内外记者随手拿起一粒“大白兔”奶糖,剥开糖纸塞进嘴里。记者也随手拣起一颗品味,顿觉甜甜的,软软的,满嘴都是奶香,余韵悠长。

[责任编辑:尹超]

相关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