确保到2030年,城乡每万名居民拥有5名合格全科医生
□中国改革报记者 袁琳
近年来,作为居民健康的“守门人”,全科医生这一职业被逐渐受到重视。日前,北京市制定了《北京市关于改革完善全科医生培养与使用激励机制的实施方案》(以下简称《方案》),从人才培养、薪酬体系等多方面,确保到2030年城乡每万名居民拥有5名合格的全科医生,基本满足健康北京建设需求。
北京全科医生队伍水平居全国前列
全科医生是综合程度较高的医生,是与专科医生并列设置的医疗人员序列,主要在基层承担常见病、多发病的诊疗和转诊,预防保健,病人康复和慢性病系统管理等综合服务,为个人和家庭提供连续性、综合性和个性化的医疗卫生服务。
根据北京市卫生计生委的数据显示,截至2017年底,北京市16区334家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共有全科医生5927人,每万城乡居民拥有2.7名社区全科医生。其中,研究生占8%,本科生占56.5%;正高职称占1.9%,副高职称占17.4%,中级职称占50.4%。北京市全科医生队伍总体水平居全国前列。
但由于全科医生岗位吸引力不高,医学毕业生愿意从事全科医学工作的比例较低,且有流失问题,使得全市全科医生总量不足。北京市卫计委副巡视员郑晋普分析认为,根据2020年每万居民3名全科医生的要求,按照北京市2020年规划人口2300万计算,全科医生缺少1500人左右,郊区全科医生短缺现象更加严重。同时,在岗的全科医生队伍也存在着高级职称比例偏低、医疗卫生服务能力有待提高等问题。
郑晋普表示,本次发布的《方案》确定了2020年和2030年全科医生培养和使用激励机制改革发展的工作目标。到2020年,城乡每万名居民拥有不少于3名合格的全科医生;到2030年,城乡每万名居民拥有5名合格的全科医生,基本满足健康北京建设需求。
多举措鼓励定向培养、专家带教
在郑晋普看来,目前大部分优秀医疗人才多集中在大医院,基层人才匮乏。“要实现‘首诊在基层’的目标,解决看病难的问题,要有一支很强的优秀的全科医生队伍。这是提高基层卫生服务水平、进行医改的重点。”郑晋普说。
据记者了解,按照《方案》,北京将实施“手拉手”全科共同成长计划,医联体核心医院每年安排不少于5名专家到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出诊、带教或培训,每位专家累计出诊、带教或培训时间不少于两个月,发挥好传、帮、带作用。同时鼓励各级各类医疗机构非全科专业的临床医生,通过全科转岗培训成为全科医生。
此外,北京还将探索建立全科医生岗位能力测评体系,建设全市统一的继续医学教育学习平台,发展“互联网+继续教育”和远程培训。同时加快全科骨干力量培养,到2030年,建设20个市级全科重点学科,培养30名全科领军人才、80名全科带头人、100名全科骨干。
北京市教育委员会高教处副处长买星表示,要用8年到10年时间为社区服务机构和村卫生室定向培养1000名临床医学专业本科生、800名临床医学专业大专生,利用5年到8年时间培养400名中医学专业学生。同时优先保证全科住院医师招录规模,2020年招收数量达到当年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总招收计划的20%。
买星告诉记者:“全科医生的在岗培训、有效流动更为重要。在这方面更核心的是工资待遇、职业前景等,希望能够解决他们的后顾之忧,只有出路解决好,才能更有底气。”
基层医疗机构全科医生收入将提高
谈及收入问题,郑晋普表示,可通过在绩效工资内设立全科医生津贴的方式向全科医生倾斜,使其与区域内公立医院同等条件临床医师的工资水平相衔接。独立设置全科医学科的其他医疗机构要完善内部分配机制,确保全科医学科的医务人员收入水平不低于本单位同等条件人员人均收入水平,并适当加大倾斜力度。
在完善全科医生使用激励机制方面,郑晋普认为,要充分考虑与区域内公立医院绩效工资水平的平衡关系,合理核定政府办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绩效工资总量,并建立正常增长机制。同时,符合条件的全科医生还可享受学费补偿。对经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合格到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执业、服务期满6年的全科医生(不包括免费定向培养医学生),按照本科生、硕士研究生、博士研究生不同学历给予一次性教育学费补偿。
此外,家庭医生签约服务费,作为家庭医生团队所在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收入组成部分,经考核后可用于人员薪酬分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