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铁建设是推动城市发展 能级跃升的强劲引擎

2018-10-23 11:14:23 来源:深圳特区报 姚龙华

   2018年,深圳地铁建设14条线路齐头并进,在建里程为273公里,工点达到400多个,总投资超过2500亿元,项目之多、任务之重、投资之大,为历年来之最。并且,在未来较长一段时间内,深圳轨道交通投资建设将持续保持高热度,继续上演“速度与激情”。

城市建设,交通先行。对于大城市来说,轨道交通是空间布局、经济活动、市民生活的黏合剂,不仅是完善城市功能、优化城市品质的一记大招,也是推动城市发展级跃升的强劲引擎。

地铁被誉为城市的“黄金经济线”。地铁建设不仅可以直接拉动相关产业发展,更会改变城市人流、物流、资金流、信息流的流动方式和配置模式,引导空间优化调整和产业转型升级。可以说,建地铁就是建城市。地铁投资建设的方向,就是城市发展的方向;地铁延伸到哪里,哪里就会形成“地铁经济带”。正因如此,轨道交通基础设施成为深圳投资建设的重点领域。

值得注意的是,地铁也是“烧钱机器”,不仅前期建设施工投入巨大,后期运营维护成本也非常高。因此,轨道交通发展要充分考虑城市的承受能力,发展规模与实际需求相匹配,建设节奏与支撑能力相适应。深圳地铁建设“跑步”前进,正是基于城市有需求、政府有能力的大前提。财政直接投入和地铁物业运营相结合,政府的投资能力和项目的融资能力都有很大余量,让深圳地铁建设“弹药”充足。同时,深圳地铁主打的“轨道+物业”综合开发模式,让地铁发展有了自我“造血”功能,能够实现可持续发展。

地铁线网映射的是一座城市的发展格局。东京庞大的地铁交通网络,是城市发展的风向标;纽约的24小时地铁,使其成为真正的不夜城……大城市都有自己的地铁梦,而公认的国际化大都市无一没有高度发达的地铁线网。

对于深圳来说,兴建地铁不是为了充门面、出政绩,而是为了补短板、强弱项。无论是跟英国伦敦、美国纽约、日本东京相比,还是跟国内的北京、上海、广州相较,深圳目前的地铁运营里程都处于下风,与自身的城市定位不匹配。补上地铁建设的短板,深圳的国际化脚步才会迈得更自信、更有力。

深圳远景轨道交通规划,主要基于两个方面的考量。一方面,实现城市核心区与外围组团中心快速通达,加快推进特区一体化进程。东西两翼齐飞,与城市中心区紧密相连,空间格局被再造,区域落差被消弭,将有力推动全市区域均衡协调发展。另一方面,实现城市核心区至临深组团中心快速通达,大力推进粤港澳大湾区一体化发展。根据规划,深圳将促进粤港澳大湾区交通深度一体化,实现深圳与湾区各城市100%轨道交通直达,为粤港澳大湾区融合发展提供强有力的交通支持。

深圳地铁建设时间紧、任务重,赶工期、抢进度在所难免。但再赶再抢,也要守住质量和安全底线。如何避免野蛮施工,尽量减少对城市正常运行和市民日常生活的干扰,是需要妥善解决的问题。

同时,目前全市地铁线路和站点的分布还很不均衡。如果地铁站点服务范围之内的居住区距离地铁站点过远,依靠共享单车和地面公交无法便捷抵达,反而会加剧地铁站点附近地面交通的拥堵情况。因此,在大多数规划的地铁线路还未建成之前,要特别注意做好站点偏少区域的地面公交接驳,不给地面交通添堵。

下大力气建地铁,是为了让地铁成为深圳公共交通的主力军,让城市生活因地铁而变得更加舒适便捷,让出门搭地铁成为大多数市民的生活习惯、生活常态度。根据目标,深圳定位要建成轨道都市,力争轨道交通占公共交通分担率达到60%,通勤出行时间小于1小时。为此,地铁建设加速的同时,服务也要再上台阶,做得更精细。规划线路在站点选址、运行时间设置、智慧化服务方面,都应考虑得更周到,让市民在人性化服务中爱上搭地铁。

地铁不仅是城市交通的脉搏,也是城市文化的重要载体。每个城市的地铁都应有自己的独特文化个性。深圳每天有近600万客流经过地铁空间,地铁空间汇聚着城市的创意和精神,是人们观察和了解城市的一个窗口。在地铁建设的过程中,除了经济和实用之外,还要充分考虑地铁空间的文化承载与审美功能。综合考虑城市文化、地区发展历史和自然主题元素,打造体现深圳特色、深圳水平的地铁车站,打造符合深圳国际化城市定位的地铁文化,使其成为一种穿越城市、无处不在的文化符号,是地铁建设注重质量的更深层追求。(作者:深圳特区报首席评论员 姚龙华

 

[责任编辑:郭佳钦]

相关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