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是“原动力”开放是“助动力”

2018-10-19 09:14:56 来源:《中国改革报》 

——访原国家计委外事司司长、中国驻日本国大使馆原公使衔参赞许同茂


许同茂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 中国改革报记者 王子良 摄


□ 中国改革报记者 徐赟

他曾任原国家计委外事司司长,亲身经历我国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轨的过程;他曾在我驻日大使馆担任经济参赞4年,对日本经济颇有研究;学日语出身的他,曾在河北电力学院从事教务工作多年,是改革开放让他重回外事领域,学有所用;多次作为翻译跟随领导人访日的经历,让他积攒了许多鲜有人知的“趣事”……他就是许同茂。

许同茂眼中的改革开放40年,既有作为亲历者感受到的社会变迁,也有作为参与者体会到的改革发展脉络。在谈及对改革开放的认识时,他概括了一句话:改革是“原动力”,开放是“助动力”。

中国经济

创造了又一个奇迹

谈到40年巨变,许同茂称之为“创造奇迹”。他先从综合国力的显著增长谈起,分为增长速度、制造业发展、国际贸易和外汇储备几个方面,逻辑之清晰,十分符合他做经济研究的工作经历。在采访中,对许多经济数据他都张口即来,令人由衷感佩。专业原因,许同茂对日本经济颇有研究,采访中多次从中日对比的角度,分析中国经济的发展。

许同茂说,我国改革开放40年创造了一个人间的奇迹,准确地说,是人间的又一个更伟大的奇迹。为什么这么说?我们知道,日本在经济发展过程中,也曾经创造出高速增长的亚洲奇迹。

日本在二战后,用了十年时间恢复经济,之后开始经济起飞,从1956年开始,持续了十几年的高速增长(10%左右),直至70年代两次石油危机,日本经济转入稳定增长期(4%左右),又持续了十年左右。1968年,日本取代西德成为世界经济第二大国。

2010年则是一个值得中国纪念的年份,因为在这一年,中国的经济总量(GDP)超过了日本,跃升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就此终结了日本“第二大”的身份。

许同茂说,对比日本十几年的高速增长期,中国高速增长持续了40年左右,这是十分罕见的,进入中高速增长后,依然保持着7%左右的增速。从1978年改革开放,到2010年成为第二大经济体,仅用了32年。如今,中日两国经济体量已不在同一水平线上,中国2017年GDP总量约12万亿美元,而日本近年来大约在4万亿~5万亿美元徘徊。

许同茂说,从制造业角度,中国的发展也是令人瞩目的。2017年中国制造业产值几乎等于美、日、德之和,而且门类比较齐全,家电更是超过日本成为世界第一。当然,中国下一步,要从“制造大国”逐步向“制造强国”迈进。2013年,中国货物进出口贸易额突破4万亿美元,超过日本及美国,成为第一个取得如此成绩的发展中国家。

从外汇储备角度来看,2015年,中国外汇储备达3.3万亿美元,而改革开放之初只有1亿多美元。许同茂说,改革开放初期,为了出口创汇,农副产品大量出口,国家可以说是“勒紧裤腰带搞建设”,带有时代印记的“外汇券”也是那个时期赚取外汇的缩影。而今,我国有丰富的外汇储备,外国的农副产品大量进口,超市里世界各地的水果、美食琳琅满目,老百姓出国旅游可随时兑换外币。

从“一张罗”到满衣柜

生活水平发生飞跃

1979年,许同茂第一次出国去日本,担任翻译。那次出国发生的一个小故事,让许同茂至今记忆犹新,也折射出中国人民生活水平的飞跃。

那时,一般人穿不起西装,出国所穿的西装、风衣都是从专门管理出国服装的外事处借来的。年轻的许同茂穿着西装,精神十足,心里美滋滋的。40多天的行程很快就要结束了,陪同他们的日本女孩非常活泼,跟他们也熟悉了,指着许同茂的西装用日语说了一句“一窍啦”(音)。当时许同茂没有完全听懂,只知道对方解释说是“最好的衣服”。回饭店后,许同茂回去翻查字典,才理解过来,日文的汉字是“一张罗”,是“唯一一件好衣服的意思”,因为他一个多月,一直穿着这一件西装,从未换过。“实际上她不知道,这唯一一件好衣服还是借的。”许同茂笑着说。而现在,买衣服不再是难事,穿西装已很普通,各式各样的衣服可以说塞满了衣柜,反倒如何处理闲置衣物成了大问题。

除了衣食住行,近年来旅游消费的崛起,也是衡量国民幸福指数的重要因素。2017年中国公民出境旅游人次超1.3亿,是世界第一大出境游客源国。

许同茂说,一部《非诚勿扰》,把外景拍摄地日本北海道旅游“带火”了。大批中国游客蜂拥而至,尤其是年轻女性,一定要到舒淇在影片中出现过的教堂和车站等地拍照留念,实际上那是一个很小的教堂和无人值守的小车站。可见,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对旅游需求的拉动。

中国综合国力的增强和生活水平的提高,还对世界发展产生了重要且积极的影响。中国7亿人口脱贫,本身就是对世界的贡献,同时影响了世界、启发了世界。“七亿人脱贫,真是不容易,我们自己来解决自己的贫困人口,对世界经济的稳定是很大的贡献。”许同茂说。

先进经验如同“仙草”

小故事折射改革思想

许同茂长期从事对日工作,关注和研究中日关系的发展。他特别讲述了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前夕,邓小平访日时的一些小故事,从中折射出中国国家领导人头脑中改革开放思想的轮廓。

在我国召开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前夕,1978年10月下旬,邓小平访日,这是中国的国家领导人抗战胜利后首次访日。“通过邓小平在各种场合的讲话,可以感触到,在总设计师的脑海里已经有了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改革开放的战略思想。”许同茂说。

在日本,邓小平乘坐新干线从东京到关西,陪同记者询问邓小平的感想时,邓小平答道:快,真快!就好像后边有人推着似的。这就是我们现在需要的速度,我们现在很需要跑。

还有一个小故事,在日方的欢迎晚宴上,邓小平表达了来日访问的3个目的:一是互换和平友好条约的批准文件,二是向几十年来致力于改善中日关系的日本友好人士表示中方的感谢,三是像徐福一样来寻找“仙草”。日本人听到最后一点时,似懂非懂、当场都笑了起来。

邓小平接着说,他所说的“仙草”,是指如何实现现代化的秘密,是向日本学习现代化的技术和管理。在场的日本人恍然大悟,无不为邓小平风趣幽默的人格魅力所折服。

在同记者们会面中,邓小平谈到要承认落后时,突然说出了一句饶有风趣的话:“长得很丑,要打扮得像美人一样,那是不行的。”这一尖刻的自我评价,逗得记者们哄堂大笑。

的确,改革开放第一步,就是首先承认自己落后。只有看到自己的不足和落后,才能想方设法去改变。

“邓小平在日本刮起了一场‘邓旋风’,邓小平的幽默和风趣,让日本人深深折服。”许同茂说。

计划向市场转轨

技术改造获得成功

我国经济的发展是“赶超型”,赶超的基础,是学习先进国家的先进技术和经验。赶超的过程,伴随着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轨的过程。

众所周知,我国实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但这一体制不是一朝一夕就确立的,从1978年改革开放到1992年中共十四大明确提出,足足摸索了14年。

对这一摸索过程,许同茂深有感触,因为他需要经常担任翻译。无论是“以计划经济为主,市场调节为辅”,还是“在公有制基础上的有计划的商品经济”,在外国人看来,都是还没有确立市场经济。处于摸索期的经济体制,就连翻译都很难完全表达清楚,更别说获得其他国家的认同。

随着改革的一步步深入,终于,用许同茂的话讲,“一声春雷”响彻中华——1992年初,邓小平发表了震惊中外的南方谈话,明确提出“计划多一点还是市场多一点,不是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本质区别。”“计划经济不等于社会主义,资本主义也有计划;市场经济不等于资本主义,社会主义也有市场。”这从根本上解除了把计划经济和市场经济作为姓“资”还是姓“社”的标志这样一个传统思想的束缚,对我国的经济体制改革产生了划时代的推动作用。

“这一段话在当时简直是令人顿开茅塞、豁然开朗,我一辈子都忘不了。”许同茂说,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明确以后,焕发出极大的活力。许同茂介绍说,1993年经济产生了飞跃式发展,GDP增长13.4%,进出口总额增长18.2%,更重要的是外商直接投资,实际利用额达275亿美元,相当于80年代的总和。“因为之前搞不懂我们的经济体制,现在明白了是市场经济,外商投资积极性就非常高了,看好了中国这块热土。”

许同茂在原国家计委外事司工作期间,参与了大量同国外交流与合作的项目。许同茂说,他本人最有成就感的项目当属利用外资、引进技术对现有企业进行技术改造。1982年国务院作出“对现有企业有重点、有步骤地进行技术改造的决定”。1983年邓小平提出:“利用外资、引进技术,改造现有企业要成千上万项地搞起来。”通过各种渠道和方式,积极引进和吸收国外比较成熟的先进技术成果,改造现有企业,大幅度地提高了许多企业和行业的技术水平,实现了跨越式的发展。

其中就包括通过官民两个渠道,从日本请专家,对我国企业进行诊断,提出技术和经营管理改善的报告,然后对企业实施改造的合作模式。“日本一些老技术工人,长期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对我们很有帮助。同时,这些老师傅既能发挥自身余热,又能带动日本的设备销售,他们也很有积极性。”许同茂说。

许同茂表示,技术改造是一战略性举措,它非常切合中国的实际,扩大再生产,不能主要依靠铺新摊子,而应是依靠技术进步,充分发挥现有企业的作用。

“如果没有改革开放,我们还是完全靠自己摸索,关着门搞建设,那就无法实现跨越式的发展。”因此,许同茂说,改革和开放,二者的关系,正如两副车轮,我国的发展离不开任何一个。“改革是我们整个经济发展的‘原动力’,开放则是发展的‘助动力’和‘加速器’。”

[责任编辑:尹超]

相关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