摸着石头过河 走进改革开放

2018-10-14 18:25:00 来源:本网专稿 

国家发改委部级老干部陈宗皋回忆改革开放之初的发展改革故事


陈宗皋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 中国改革报记者高弘杰摄

□ 中国改革报记者 王岩

作为我国实施改革开放政策后的第一个五年计划,“六五”计划是继“一五”计划后的一个比较完备的五年计划,也是在调整中使国民经济走上稳步发展健康轨道的五年计划。

从1975年、1977年两次编制,到1980年推倒原方案重新拟定,至1982年12月五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正式批准,“六五”计划的编制为何花费了较长时间?在改革开放的推动下,这一时期我国国民经济持续、快速、稳定增长,各项经济指标以超额近两倍完成。举世瞩目的成就背后发生了哪些故事?回望改革开放40年,“六五”计划又为下一阶段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带来了什么?

1981年~1987年,中共中央政治局原常委、中共中央组织部原部长宋平先后担任原国家计委副主任、主任,历经“六五”计划制定和实施的全部过程。带着上述问题,记者日前采访到了在此期间担任过宋平同志秘书一职、今年已87岁高龄的部级老干部陈宗皋。他向记者讲述了与宋平同志在原国家计委共同工作的回忆。

“前十年打基础,后十年振兴经济”

记者:陈老您好,能否请您介绍一下“六五”计划的实施背景?

陈宗皋:“六五”计划制定和实施期间,国际国内形势都发生了重大变化。国际上,进入20世纪80年代,和平与发展取代战争与对抗成为世界的主题。从国内来说,“六五”计划是拨乱反正后的第一个五年计划,上下都出现急于把经济搞上去的“过热”问题,甚至有些人还存在想要“大干快上”的思想。1979年,中央下决心进行调整,提出“调整、改革、整顿、提高”八字方针,1979年、1980年两年没有很好地调整下来。在这样的情况下,1981年~1987年,宋平同志再次进入国家计委主持工作。

“六五”计划的编制时间比较长,最初是作为《1976-1985年发展国民经济十年规划纲要》草案的一部分,1975年、1977年两次进行编制,两次拟定的“六五”计划指标一次比一次高。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自1980年开始,对“六五”计划在推倒原方案后开始重新拟定。1982年12月,五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正式批准“六五”计划。

记者:在“六五”计划制定和实施期间,与宋平同志共事中,您印象比较深的是什么?可以分享给我们一些故事吗?

陈宗皋:在这期间,宋平同志重点抓了三项工作。一是“六五”计划的编制和执行。二是有关20年发展的重点项目建设,也就是前十年打基础,后十年振兴经济。三是编制“七五”计划和进行计划改革。

“六五”“七五”这两个五年计划是国家计委成立以来制定、执行的比较完整的两个计划。在此期间,国家计委向党中央、国务院多次汇报编制的计划,受到党和国家领导人的肯定。宋平同志讲究工作方法,非常重视现场实地调查研究。他基本每个月都到地方调研,对计划安排的能源、交通、水利和钢铁、化工、建材等基础原材料项目,都亲自带队组织有关部门、委内司局和地方领导同志一起到现场察看、调研。在现场听地方、部门的意见,听专家的意见,一待就是十天半个月,有时甚至个把月。为了解决煤炭供应紧张问题,他跑了山西大同、平朔,内蒙古准格尔,东北三大露天煤矿,陕西榆林神木、府谷等矿区。12月底还到东北的霍林河矿区调研,那里温度零下38度,早晨从吉林白城出发,几乎整天在沙漠里赶路,晚上8点多才到,吃了晚饭还要马上开会研究工作,第二天照常到现场察看。

为了能把西部的煤运到东部沿海,解决沿海地区能源紧张问题,宋平和原国家经委郭洪涛等同志商量,把原拟京包线扩建双线方案,改为修建大同到秦皇岛的专门运煤线路。京包线扩建双线,年增运煤仅1000万吨,修大秦线一年能运煤1亿吨。把山西、内蒙古、陕西的煤运到沿海,不仅缓解了东部地区能源紧张,而且大秦线路建设条件比京包线平坦,还节省了较多投资。

“国家信息中心、中咨公司应运而生”

记者:回望改革开放40年,现在来看,能否请您谈谈“六五”期间所取得的发展改革进展?

陈宗皋:“六五”计划是继“一五”计划后的一个比较完备的五年计划。宋平同志在国家重点项目建设上是狠下了功夫的,针对当时能源供应紧张以及供水方面反映问题较多的情况,首先抓了以煤、电、运、重大水利以及有关农业生态的三北防护林工程等项目,在计划上做出安排和实施。对调整中停缓建的11套钢铁、大化纤、大化肥等引进项目,也陆续安排了建设。这为后几个五年计划和经济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也为推动改革提供了有力支撑。

在计划工作的改革上也是下了功夫的。我们传统的方法是搞综合平衡,而当时宋平同志非常关心信息技术的发展,国家信息中心就是在那个时期为适应改革发展形势需要,经国务院批准成立的。这样就把各方面信息很快集中起来,进行分析研究,加强经济预测。

同时,为了避免减少项目建设的失误和浪费,我们向国外先进经验学习,实行项目审批前组织专家对项目建设的可行性论证和评估,逼着项目单位做好项目建设的前期工作。值得一提的是对三峡工程建设,宋平同志约集水利、交通两部部长,四川、湖北两省省长和长江流域规划办公室、长江航运等水利、航运等方面的专家,连续七八天从重庆到汉口的沿江各节点,逐一实地察看、访谈、研究。回京后又接着召开了300多人的专家、领导参加的三峡工程方案讨论会,这是国内首次对工程建设项目组织全面的工程技术经济论证会议。国务院批准国家计委提出的成立中国国际工程咨询公司的报告后,带动了全国项目建设的咨询工作,现在“先评估、后决策”已经成为重要制度,规定投资建设项目必须经过咨询评估。这些年我国基础设施建设的成绩和工程咨询的业绩,在国际咨询工程师联合会(FIDIC)组织的评比中连续多年位列第一,都与当时打下的基础是分不开的。

“发展经济要遵循规律,看似慢了,实际快了”

记者:您认为“六五”计划能够取得辉煌成就的关键是什么?

陈宗皋:强调经济要稳步发展。宋平同志重视按照经济规律办事,并一再强调计委的工作人员要实事求是,能办则办,不能办坚持不办,并做好向对方情况说明工作。在编制和执行“六五”计划期间,开始提出GDP“保四争五”,当时有的同志觉得太保守了,分前十年后十年太慢了,认为应该要“有水快流”“万马奔腾”。计委领导实事求是向党中央汇报,中央主要领导同志是支持了计委意见的,认为发展经济还是要遵循经济规律,稳步发展,看似慢了,实际上是快了。

记者:对于目前的发展改革工作,您有什么意见和建议?

陈宗皋:中国是正在崛起的大国,国际地位不断增强。但从国际国内来看,我们仍面临着很多需要引起注意的问题,不能回避,要更加奋发作为。

另外,建议认真总结国家发改委60多年的历史。房维中同志整理的《十三年纪事》,真实反映了国家计委在改革开放初期谋划国家建设、促进经济社会发展、编制和执行计划等方面的主要工作,非常精炼地介绍了我国经济发展的概貌,具有非常珍贵的历史价值和指导意义。应下力气把从国家计委到国家发改委60多年的历史整理出来。按照每个五年计划或阶段,对过去的工作认真地、提纲挈领地、非常简明扼要地进行梳理,使其能一目了然地反映全委工作历史全貌,这是打基础、利长远的工作。通过对60多年工作经验的认真总结,发扬优良传统和作风,就能不断提升国家发改委破解难题、推动工作的能力和科学化水平,推进发展改革工作再上新台阶。

[责任编辑:王小义]

相关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