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网贵州-中国改革报看贵州,贵州改革发展新闻
中国改革报社主办
站内搜索:
加入收藏 设为首页  |  

从贵州不平衡不充分发展的阶段性结构性特点看新时代贵州发展的路径选择

2018-09-26 23:23:05 来源:改革网讯 卢启伦

年来,贵州省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坚持新发展理念,坚持主基调主战略,坚持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坚持以脱贫攻坚统揽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牢牢守住发展和生态两条底线,强力实施大扶贫、大数据、大生态三大战略行动,千方百计强长板补短板,有效实施改革推动、开放带动、创新驱动、产业拉动,主动适应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全省经济社会发展中有进持续向好主要经济指标持续位居全国前列,但不平衡不充分问题依然突出,必须紧扣社会主要矛盾变化,统筹研究高质量发展和后发赶超这个现实课题

经济发展协调性支撑性不断增强

     为解决不平衡不充分问题奠定了坚实基础

新时代的贵州,发展态势趋好,利好因素加速集聚,不平衡不充分发展的环境条件正在加快改善。

一是发展潜能加速释放,经济社会发展中向好,综合实力不断增强。2017全省地区生产总值达到1.35万亿元增长10.2%经济总量在全国排名上升至第25位,20132017年全省地区生产总值年均增长10.9%,高于同期全国增速3.8个百分点,高于西部平均增速2个百分点,经济增速连续五年高于全国、高于西部地区平均水平。人均地区生产总值达到3.8万元2012年增加18054元,人均地区生产总值在全国排名上升至第29位,摆脱了人均地区生产总值长期在全国挂末的位置。经济总量在全国的占比由2012年的1.27%提高到1.6%左右。市场主体快速增长,五年新增市场主体194万户、规模以上工业企业3100多家,市场主体注册资本达到5.74万亿元,    

二是给侧结构性改革红利持续释放,优质供给持续增多,较好地满足了人民群众向往美好生活的需求。优质供给日益增多,工业产品品种覆盖率由2012年的44.6%提升到2017年的56.5%,茶叶、辣椒、火龙果、刺梨、薏仁米等种植规模居全国第1位,无公害农产品达到2040个,地理标志保护产品达到238个,中国驰名商标达到63个产业体系不断完善,煤、电、烟、酒等传统产业加快转型升级,大数据、大健康、现代高效农业、文化旅游业、新型建筑建材业等新兴产业加快培育壮大。2017年,全省医药制造业增加值比上年增长21.3%,计算机、通信和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增加值增长86.3%,高技术制造业增加值348.86亿元,比上年增长39.9%,增速高于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30.4个百分点,高技术制造业增加值占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的比重为8.1%、比上年提高1.3个百分点,绿色经济“四型产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由2012年的28.4%提高到2017年的37%,提高8.6个百分点,新经济增加值占比达到17.7%。

三是改革开放创新力度不断加大,制约城乡区域协调发展平衡发展的体制机制正在加快破解,经济社会发展的动力活力不断增强。大数据综合试验区、生态文明试验区、内陆开放型经济试验区、贵安绿色金融创新试验区等国家级试验区相继获批建设,贵安新区、贵阳经济开发区、贵阳高新区、贵阳综合保税区等“1+8”开放创新平台建设有力有序推进,2017年常住人口城镇化率达到46.02%、比上年提高1.87个百分点。发展活力不断增强,开放合作空间和领域不断拓展,民间达到投资5382亿元、是2012年的1.7倍,民营经济占比提高到53%,一批世界500强企业落户贵州,2012年至2017年全省累计引进省外到位资金3.5万亿元,实际利用外资年均增长30%。创新力度不断加大,打造了贵阳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遵义经济开发区、贵安新区等国家级“双创”示范基地,“中国天眼”等重大科技项目相继建成,高新技术产业产值每年增长20%以上,科技进步贡献率提高47.4%内生动力不断增强,消费潜力持续释放,数字经济、绿色经济、旅游经济、县域经济发展态势向好,2017年贵州电网省内售电量突破1000亿千瓦时、增速居全国第3位,民航旅客吞吐量突破2000万、达到2460万人。

四是发展环境不断优化,要素流动日趋活跃,发展质量效益持续提升。发展环境持续改善,基础设施网络体系不断完善,立体交通网络加快形成,物流等营商成本不断降低,政务服务体系加快完善,制度交易成本不断降低,生态环境持续改善,森林覆盖率达到55.3%。要素流动十分活跃,乡村人口加快向城镇集聚,省外游客不断向贵州集聚,外出打工人员纷纷返乡创业民航旅客吞吐量从2012年的891万人次提升到2017年的2460万人次进出货物比由2012年的70:30调整为53:47,汽车空驶率比2012年下降10.2个百分点,全社会物流费用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下降到16.5%,比2012年下降5.5个百分点。经济效益持续改善,2017年全省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主营业务收入、利润总额分别增长18.9%和41.3%,同比提高5.1个和29.2个百分点,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占地区生产总值的12.7%、比全国高0.8个百分点。

五是生态优势日益凸显,绿水青山加快打造为金山银山,绿色潜能加快释放国家生态文明试验区建设有力有序推进,制定出台了生态文明建设条例,探索实施重点流域生态补偿机制,开展省级空间规划、自然资源资产管理体制、自然资源资产负债表编制、领导干部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生态环境损害赔偿制度改革、环境监察执法机构垂直管理等国家试点。绿色发展成效明显,推动“绿色+”行动深入实施,发布实施大生态项目工程包,在全国率先开展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试点,引导发展生态利用型、循环高效型、低碳清洁型、环境治理型“四型”产业,绿色优质供给不断增多,绿色经济发展态势向好,2017年单位GDP能耗比2012年下降22.1%。生态建设力度不断加大,退耕还林、石漠化综合治理、草海综合治理等重大生态工程建设持续推进、成效明显,全省森林覆盖率达到55.3%。环境质量持续改善,2017年全省县城以上空气质量优良天数达到97%,集中式饮用水水质达标率保持100%,出境河流断面水质优良率达到100%。

六是发展的支撑性不断增强,资源要素组合优势日益凸显,稳中向好的格局不断强化。交通水利等基础支撑保障能力明显提升,全省铁路总里程达到3550公里,公里总里程达到20万公里,其中高速公路通车里程达到5833公里,9个市州实现了支线机场全覆盖,乌江航道全线贯通,大型水利枢纽工程黔中水利枢纽建成,夹岩、马岭、黄家湾等大型水利工程相继开工建设,70个县的中型水库建成投运,全省供水保障能力达到116亿立方米。资金保障能力明显提升,全省金融机构贷款余额突破2万亿元、是2012年的2.5倍,五年年均增长20.3%。电力保障能力明显提升,贵州电网统调装机容量达到4588.64万千瓦,全省发电量达到1448.9、是2012年的1.2倍。信息保障能力应用水平不断提升,大数据信息资源共享通道加快打通,大数据与实体经济加速融合,贵阳贵安国家级互联网骨干直联点建成,三大电信运营商、高通、华为、阿里巴巴、富士康、浪潮等知名企业的数据资源集聚贵州,贵阳、遵义、贵安新区等智能终端产业集聚区加快形成,货车帮、朗玛信息、东方世纪等一批以大数据应用为核心业务的企业快速成长,农业云、智慧旅游云、大数据+医疗、大数据+健康管理、数字金融、智慧物流等加快发展。

七是民生持续改善,脱贫攻坚力度加大,群众幸福感获得感安全感不断增强。贫困人口不断减少,贫困发生率下降到8%以下收入不断增加,全省城镇、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达到29080元和8869元,是2012年的1.6倍和1.9倍,城乡收入倍差从2012年的3.9缩小为3.3。人民群众获得感安全感不断提升,社会保障体系不断健全,在全国率先实施农村学前教育儿童营养改善计划,率先在全国实现远程医疗乡镇全覆盖,实现省市县乡四级远程医疗全覆盖、城镇居民跨省异地就医即时结算,安全生产持续“双降”,社会保持和谐稳定。

       发展不平衡问题依然存在

      不充分发展问题需要加速破解

一是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发展潜能释放不充分。综合实力看,2017年全省地区生产总值仅为全国的1.6%,人均GDP仅为全国水平63.6%;地区生产总值增量超过300亿元的仅有贵阳市和遵义市,总量最大的贵阳市达到3537.96亿元、占9个市州总和的24.3%,6个市总量占比达到78.02%,3个自治州仅占21.98%,黔东南州增量仅为33.13亿元。从贫困程度看,2017年全省建档立卡贫困人口280万人、占全国贫困人口总数的9.9%,全省贫困发生率7.7%、比全国水平高4.4个百分点;9个市州中,黔东南贫困发生率高达13.6%、建档立卡贫困人口还有55.6万人,而贵阳市仅有贫困人口1.14万人、贫困发生率才0.59%。从区域发展格局看,2017年全省经济增速同比回落0.3个百分点,贵阳市、六盘水市、遵义市、毕节市、铜仁市、黔西南州、黔南州同比分别回落0.4个—0.9个百分点,黔东南州回落幅度最大、达到8.1个百分点,贵安新区在区域发展中的示范引领作用还没真正凸显出来。

二是城乡居民收入增长不平衡,市场潜能释放不充分。城乡收入差距明显,2017年全省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速高于城镇0.9个百分点,但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仅为城镇的30.5%;2017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比上年增加2337元,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只增加779元,城乡收入差距由2015年的17193元扩大到2017年的20211元。市州收入差距明显,贵阳市、遵义市和黔南州城镇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达到32186元、29617元和28565元,铜仁市只有26944元、仅为贵阳市的83.7%;贵阳市、遵义市和黔南州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达到14264元、11130元和9746元,铜仁市、黔东南州分别只有8425元和8388元,仅为贵阳市的59.1%和58.8%。收入差距导致市场潜能释放不充分,2017年全省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4154亿元、仅占全国总额的1.1%,比地区生产总值占全国的比重低0.5个百分点,农村常住居民人均教育文化娱乐消费不足800元、仅占生活消费总支出的9.5%,医疗保健消费占比仅为7.2%。

三是产业发展不平衡,市场优质产品供给不充分。工业基础差距大、发展不平衡,遵义市是全省年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唯一超千亿的地区,2017年达到1183.15亿元,贵阳市和六盘水市分别是817.8亿元、560.27亿元,三个市工业增加值占全省的比重达到60%且占比在不断提高,其余市州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均在500亿元以下,黔东南仅92.14亿元。服务业发展不平衡、总体水平差距大,贵阳市是全省服务业增加值唯一超过2000亿元的地区,2017年达到2015.45亿元,排在第二位的遵义市为1105.2亿元、与贵阳市相差910.25亿元,安顺市、铜仁市服务业规模总量分别只有398.94亿元和472.6亿元,不及贵阳市的五分之一和四分之一,铜仁、安顺、黔南等市州网络零售额增长360.7%、126.2%和126.3%,而黔西南州仅增长14.55%。农业占比不平衡优质农产品供给不充分,贵阳市一产占比仅为4.2%,但铜仁市、毕节市占比高达22.7%和21.1%,2017年规模以上茶制造业企业仅有229个、增加值才58.46亿元,肉类总产量仅占全国总量的2.5%,粮食产量仅占全国总量的1.9%。

四是开放创新能力不平衡,动能释放不充分。开放发展能力不平衡外向型经济潜能释放不充分,2017年,全省进出口虽然增长46.2%、比上年提高96.7个百分点,但总额仅549亿元、只占全国总额的0.2%,实际利用外资仅43亿美元,进出口总额超过10亿美元的只有贵阳市和遵义市,贵阳市达到30.1亿美元,黔东南州、黔西南州不到1亿美元,分别为5449万美元和5835万美元。开放创新平台分布不平衡引领经济转型发展的作用发挥不充分,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综合保税区等开放创新平台主要集中布局在贵阳市、贵安新区和遵义市,安顺仅有一个,其余市州均没有国家级开放创新平台布局,高等院校、科研机构、高素质人才、创新型企业等创新资源要素主要集中在贵阳市。创新能力不平衡效能释放不充分,科研条件相对较差、科研人员待遇不高、结构性高素质人才缺乏的问题非常突出,一定程度影响了区域资源要素的配置效率和经济质量的提升,2017年,贵阳市、六盘水市人均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分别达到7867元和4740.5元,毕节市、铜仁市仅为1859.6元和2079.1元;贵阳市、遵义市地方税收收入占一般公共预算收入的比重达到78.5%和77.7%,黔东南州仅为64.8%。

五是产业转型发展能力不平衡,新动能培育释放不充分。新兴产业发展不平衡提升空间大,2017年贵阳市大数据主营业务收入达到817.18亿元,遵义市286.26亿元,其余市州均不到70亿元,其中铜仁市、黔西南州分别仅为32.55亿元和31亿元,安顺市大数据主营业务收入增速达到42.8%,但遵义市仅增长4.3%;2016年全省新经济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仅为17.4%,大健康医药产业企业营业收入仅为1218.1亿元,规模以上工业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仅329.62亿元,规模以上高技术制造业增加值仅272.58亿元。特色优势产业发展不平衡提升空间大,增加值超过千亿的只有烟酒产业,2017年达到1092.2亿元、实现利润449.7亿元,民族制药、特色食品增加值仅125.1亿元和233.1亿元,煤炭、冶金产业增加值分别负增长4.9%和4.5%,冶金产业利润仅2.8亿元,电力行业利润仅为19.9亿元。

    六是有效投入不平衡,内需动力释放不充分。2017年,全省固定资产投资1.52万亿元、仅占全国的2.4%,仅为山东省的28.2%,陕西省的65.1%,比云南省还少3186.9亿元。有效投资不平衡资源要素整合利用不充分,贵阳市、遵义市和毕节市固定资产投资分别达到3850.6亿元、2523.6亿元和1730亿元,三市投资总额占全省总量的55.5%,占比不断提高,黔东南州固定资产投资仅为699.5亿元、只占贵阳市投资总量的18.2%,全省完成工业投资2537.49亿元、仅增长5.2%,比上年回落5.8个百分点,占比仅为16.6%、与同期基础设施投资占比相差27.6个百分点。重大工程项目布局推进不平衡潜能释放不充分,产业投资项目普遍偏少,实施大数据项目77个、大旅游项目340个,基础设施项目达到1017个、投资占比达到45.5%;2017年贵阳市开工省重大工程项目116个、完成投资1521.3亿元,遵义市完成重大工程项目投资1047.2亿元,但黔西南州只开工建设55个、完成投资498.5亿元,六盘水建成重大工程项目仅15个。城镇化推进不平衡内生动能释放不充分,近年全省城建投资、房地产开发投资占比逐年回落,2017年全省城建投资增长14.7%、比上年回落5.1个百分点,占比回落0.4个百分点;房地产开发投资增长2.4%,低于同期全省投资增速17.7个百分点,占比回落0.2个百分点。

七是社会事业发展不平衡,公共服务产品供给保障不充分。公共服务领域投入不平衡群众美好精神生活向往需求保障不充分,2017年一般公共预算支出总量最大的是遵义市、达到636.58亿元,其次是贵阳市、达到582.48亿元,六盘水市、安顺市支出总量相对偏小,分别为292.27亿元和255.89亿元;支出增速最快的是遵义市、达到21.6%、高于同期收入增速3.7个百分点,六盘水市和黔东南州分别仅增长3.1%和6.3%,低于全省水平4.9个和1.7个百分点;全省教育、卫生投资分别完成428.13亿元和138.13亿元,占比仅为2.8%和0.86%,而同期基础设施投资占比达到44.2%。生态资源分布不平衡绿色红利释放不充分,黔东南州森林覆盖率达到66.68%、黔南州达到62%,而毕节市仅为49%、低于全省水平5.4个百分点。教育医疗等公共服务资源配置不平衡群众优质需求保障不充分,贵阳市高等教育学校最多、达到34所,六盘水市和黔西南州最少、仅为2所;普通中学最多的为毕节市、达458所,最少的是安顺市、仅有149所;小学最多的为毕节市、达1882所,最少的是六盘水市、有509所。每千人拥有卫生技术人员最多的为贵阳市、达8.83人,最少的为毕节市、仅为4.17人;每千人拥有注册护士最多的为贵阳市、达3.9人,最少的为安顺市、仅为1.82人。

紧扣高质量发展和社会主要矛盾变化

探索走出新时代多彩贵州发展新路径

解决新时代贵州不平衡不充分问题的关键是要“强长补短”、加快发展,目标导向是顺应人民群众美好生活向往需求推进高质量发展,本质要求是要守牢发展和生态两条底线,基本实现路径是改革助推、绿色引领、开放创新、产业拉动、区域联动,善于“无中生有”、推“特”出“新”,主要支撑体系是基础设施、资源要素、政策供给、平台载体和市场主体,近期主要目标是要聚力打赢精准脱贫攻坚战、与全国同步建成全面小康社会,在此基础上,开启现代化建设新征程,续写新时代贵州发展新篇章。

一是聚焦不平衡不充分发展在县域的阶段性表现,综合施策推进县域经济差异化发展。根据新时代贵州县域经济发展的阶段性特点,整合用好我省建设国家大数据综合试验区、生态文明试验区、内陆开放性经济试验区、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乡村振兴等政策红利,研究出台促进县域经济差异化发展的政策措施。

二是按照高质量发展的目标,鼓励、引导、支持各地探索区域创新发展的路径和模式加强区域联动、协调、可持续发展的制度顶层设计和规划布局,研究县域联动发展、区域一体化发展、促进跨县域资源要素合理、有序流动的政策体系和体制机制保障措施,探索发展“飞地经济”、多县共建产业园区、公共服务体系跨县域联建联管、区域联动执法等制度、模式,力避县域间同质化、低水平恶性竞争。探索开展构建现代化经济体系试点示范建设。

三是聚力“强长补短”特别是精准脱贫,千方百计扩大有效投资。分级建立项目前期工作经费稳定增长机制和前期工作经费绩效评价制度。聚焦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围绕大数据、大生态、大旅游“三块长板”和基础设施、脱贫攻坚、教育卫生“三块短板”,以及现代化经济体系构建,精准、务实推进项目前期工作,尽快谋划储备一批高质量、有吸引力的重大工程项目特别是产业项目,统一对外招商、吸引社会资本参与建设。完善重大项目部门联动审批、协调推进和督查督办机制,运用“项目云”对项目建设实施动态管理、精准调度、精准服务,强化对重大工程项目的督查、稽查、考核。提高投融资政策的透明度,着力优化营商环境,下大力解决政策落实“最后一公里”问题。

四是加强新产品新产业新业态的谋划研究,提升优质产品供给保障能力尽快出台构建现代化经济体系的指导意见和相关规划。设立现代化经济体系建设发展专项基金,引导、支持各地各有关企业按照高质量发展要求,善于“无中生有”“有中生优”谋划打造全产业链,精准扶持培育更多具有市场竞争力的地理标志产品、特色名优品牌,全力将小产品打造成大品牌大产业。加强地方特色产品标准化体系、地域特色品牌和质量追溯体系建设,通过引入龙头企业、构建利益联结机制、目标市场打造、发展农村电商等,促进新产品规模化生产、集群化发展。

五是下大力推进城乡统筹发展,有效激发城乡发展动力活力。加快补齐农村特别是贫困地区发展短板,缩小城乡发展“先天性”差距提升农村自我发展能力和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水平统筹谋划、集中打造一批特色小镇、特色产业园区、特色经济带,精准推进“一县一业”、“一村一品”建设,整合资源力量予以重点扶持。加快打造全产业链、完善贫困群众利益联结机制,项目谋划注重“无中生有”“有中生奇”“奇中生优”,体现区域差异化、特色化发展,避免产业同质化布局和区域无序竞争。完善城乡资源要素公平、合理、有序流动的制度体系,让城镇优势资源要素和公共服务产品更加广泛、便捷、顺畅地惠及农村群众,有效激发城乡特别是广大农村的消费潜力

六是统筹打造一批鲜明时代特色的开放创新平台,整合资源内外联动促进区域协调发展。围绕筹推进三大国家级试验区、1+8”国家级开放创新平台建设,设立专门工作机构、专项建设基金,谋划出台指导性、引导性政策措施,提升特色产业园区、高铁经济带等各类开放合作载体的产业承载能力。加强创新能力建设,加大研发投入,完善科技创新体制机制,促进科技成果转化应用。探索创新生态文明贵阳国际论坛、酒博会、数博会重要展会的办展办会机制,体现招商引资、招才引智的鲜明导向和市场化原则,促进“走出去”“引进来”常态化、专业化、制度化。依托各地现有成熟的开放平台载体、有较高美誉度知名度的产品品牌和在业内有较强影响力的企业,全省统一布局规划、省地协调联动,整合省内外资源力量,集中打造一批具有地方特色的开放创新平台和会展品牌

七是用足用活生态红利,多渠道增加优质绿色产品的供给加强绿色产业发展规划引领和政策制度构建,编制实施绿色产业发展专项规划,完善支持绿色产业发展的政策措施。加强绿色产品的研发和示范应用,鼓励研发机构、企业立足贵州生态资源开发生态产品、做长生态产业链,谋划实施一批具有引领性、示范性的绿色产业项目,打造一批“小而特”、“小而精”的绿色产品,不断提升优质绿色产品供给保障能力和市场影响力。

八是突出广覆盖保基本惠民生,不断提升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水平。建立完善贫困地区特别是深度贫困地区脱贫增收长效机制,创新完善相关政策支撑体系和服务保障体系,持续、精准打好基础设施扶贫、产业扶贫、易地搬迁扶贫、教育卫生等脱贫攻坚“硬仗”,有效防止特困群体返贫。落实好促进高校毕业生、返乡农民工、特殊困难群体就业创业的政策措施,依托产业园区、开发区、特色小镇、龙头企业等搭建就业创业平台,通过政府购买服务、开发公益性岗位等多种方式为就业困难群体创造更多就业机会。完善推进产教结合、校企联动、校地联动、订单式培养和学校与科技机构联动发展的相关政策措施。建立完善基础教育、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社会保障体系建设投入稳定增长机制,通过体制机制创新、差异化重点扶持等措施解决城乡之间、不同区域之间、不同群体之间发展不平衡、公共服务保障不充分问题。

    (作者系贵州省发展改革委国民经济综合处处长)


[责任编辑:西南]

相关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