浦东:“家门口”成就民生改革新高度

2018-09-19 16:11:12 来源:本网专稿 

□中国改革报记者 张海莺

在市新居民区“家门口”服务站里,67岁的“浦东土著”李阿姨正在专心致志地学习插花。退休前是工厂炊事员的她,一双巧手烹尽人间美味,现在“跨界”做了花艺师,搭配鲜花依然得心应手。浦东日新月异,李阿姨的美好生活也和浦东一样,越发精彩。

28年的开发开放,浦东从原来的一片阡陌之地,蜕变成上海发展的龙头、中国改革的样本,建成了功能集聚、要素齐全的现代化新城,更打造出“建筑可阅读、街区宜漫步、城市有温度、社区更和谐”的人文之城、生态之城。

上海浦东新区始终把群众的获得感作为终极追求,把改善民生作为改革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改革发展成果,最终惠及大众。

15分钟服务圈“圈”出民生温度

“办理医保本换新只花了几分钟!”家住浦东市新居民区的黄雅平是“老浦东”,对于“家门口”服务站“店小二”式服务,黄雅平不吝“点赞”,“以前去社保中心换医保本,路上要花半小时,现在不出小区不用排队就能办成。‘家门口’服务站给我解决老多问题。遇到服务站办不了的,社工会和受理中心视频连线,帮我一次性咨询清楚办理程序和细节,省得跑几趟来回折腾。”

市新居民区地处繁华的浦东陆家嘴,这里是1990年浦东开放开发伊始沿江建成的成熟社区。曾经“宁要浦西一张床,不要浦东一间房”,现在“一年一个样,三年大变样”,沿黄埔江东而居的黄雅平和她的左邻右舍,一起见证着浦东的“光速发展”,也收获了浦东发展带来的民生红利。渗透着精细化的绣花精神,“家门口”服务站就是民生红利最直观的一种表达。

1300多户居民近4000人,市新居民区60岁以上的住户占37%。对于独居或行动不便的老人,服务站的“健康助手”定期“上门追踪”,带着血氧仪、心电检测仪等设备以及各类试纸开展“移动”服务。除了常规动作,“家门口”还为独居老人推出“定制服务”爱心铃。将电铃装在结对的邻居志愿者家里、按钮装在老人家里,遇到急事可按铃求救。

市新居民区的“家门口”服务站依托全岗通模式、信息技术及自治家园三大支撑系统,将“自下而上”的居民需求与“自上而下”的资源注入进行有效对接,真正做到了“生活小事不出小区”,开启了居民的幸福生活。

市新居民区只是“家门口”服务的一扇窗,致力于打造社区服务界的“海底捞”,浦东社区村委的“家门口”服务既全面又各具特色,“家门口”品牌优势正不断凸显。

周家渡街道昌五居民区考虑到居民通常下班后来办事,将服务站延时至晚上8点;高行镇紫翠居民区书记办公桌设在首问接待桌旁;潍坊新村街道开展27个居民区精细化调研,梳理出重点问题16项,发现居民最盼、最急、最忧、最怨的难点堵点;合庆镇免费为610位失智高龄老人登记发放智能“防走失手环”,实时监测、追踪行动轨迹……

浦东自2017年5月开始,全面推进“家门口”服务体系建设,短短的一年,1285个“家门口”服务站在浦东36个街镇全面覆盖。资源整合、功能集成、机制有效,群众参与的“家门口”服务体系基本建成。初步实现了“办公空间最小化,服务空间最大化”。

15分钟服务圈,以居民住区为圆心,以15分钟步行为半径,连接起浦东到“世界”的距离。

“家门口”文化餐描画民生色彩 

闲暇时光,去融书房听一堂“谈笑有鸿儒”的讲座,或是去东方艺术中心欣赏一场高品质爱乐乐团音乐会,在浦东浓墨重彩的热土上打拼十几年,黄玮喜欢用这样的放松方式涤荡身心:“东方艺术中心引进来自不同国家的、‘正宗’血统的爱乐乐团,‘家门口’就能欣赏到国际级别的顶尖音乐。”

东方艺术中心坐落于浦东行政文化中心,外形宛若一朵美丽的“蝴蝶兰”,维也纳爱乐乐团、柏林爱乐乐团等世界顶尖乐队在这里上演的音乐盛宴受到市民的热捧。在资助各类公益性演出活动、文化品牌、高雅艺术普及项目方面,浦东对具有导向性、艺术性的大型演出项目,每张公益票给予不超过原价50%、最高350元的补贴。据了解,浦东从东方艺术中心开始试点,市民凭身份证或工作证可以买到半价票。

鳞次栉比的高楼旁边,挤挤挨挨的居民楼侧,陆家嘴150号的“融书房”是新晋的“网红”文化地标。中国作家协会副主席、籍贯上海的叶辛解读,融书房的“融”除了指代陆家嘴金融贸易区的“融”,还寓意“融入民众,融入读者”。

每周两次的高频率,各领域大咖在融书房做客“陆家嘴读书会”,为大家奉上星斗满天、才气横溢的演讲。“读书会是‘家门口’的文化福利,只需在APP上预约免费的入场券即可与名家们面对面。”陆家嘴图书馆馆长凌志荣说。

从东方艺术中心欣赏国际一流的演出,到融书房参与“高大上”的读书分享会。除了高端文化的新体验,浦东在基层文化“提升能级,扩大受众维度”上下足功夫。

曹路镇中虹居委会综合文化服务中心,充分利用“边角料”地块开设“如意教你学越剧”特色文化服务。除了拜师学艺,民间剧团的演职人员还帮着票友穿戏服戴簪花,玩起新潮的Cosplay。一位越剧“粉丝”感叹说,自从装扮上越剧造型发了朋友圈,被吸引的女儿、孙女也陪着她一起来学戏。

通过把专业的文化资源请到居民身边,浦东的一些社区文化服务中心里不仅出现了老人喝咖啡、年轻人唱戏的“潮”现象,还经常上演“起早排队”的热闹场景。

探索利用新空间、新内容、新主体、新手段,推进公共文化服务重心下移,辖区内1285个“家门口”服务站的文化能级稳步提升。

此外,今年年内浦东计划安排区级配送文艺演出800场、文艺辅导4000课时、艺术培训导赏1500场、公益电影15,000场。一大批优秀艺术资源,包括东方歌舞团、上海轻音乐团、上海沪剧院、上海戏剧学院等将“打包”为居民配送优质“文化餐”。

未来,依托“文化上海云”“文化浦东云”等平台,浦东将进一步提升数字化文化服务,打造“一站式”公共文化末端线上服务通道。市民足不出户,就可以把可利用的文化服务资源一网打尽,还能精准下单。

浦东新区区委常委、宣传部部长王宏舟介绍说:“启动示范性城市书房、社区文化活动中心、基层综合文化服务中心、文体活动广场等建设项目,满足城乡居民多层次多样性文化需要,将高品质文化服务送到百姓‘家门口’。”

浦东漫步“走”出民生品质

2014年,浙江小伙吴群峰奔着临港优厚的人才待遇来到浦东。当时人才住房售价不到市场价一半,吸引力强劲。几年沉淀,“青春城”临港稳步提升的城市品质内涵,尤其是越变越美的城市环境像是吸铁石,新浦东人吴群峰有了扎根临港的打算,他决心把自己的未来和“未来新城”捆绑在一起。快节奏工作之余,小吴习惯环绕滴水湖慢行减压。他说:“湖边走一走,自然就放慢脚步了……”

九天之水,蔚然成湖。湖心雕塑宛如来自天上的水滴落入大海,泛起层层涟漪,水滴落处形成直径2.5公里、面积5.66平方公里的湖面,滴水湖由此得名。

滴水湖是国内最大城市人工湖,加上环湖8公里景观带、二环带12公里城市公园等组成的城市生态体系,浦东下辖的临港成为全国最大的海绵城市建设试点城市。

据了解,临港秉承“最佳生活实践区”理念,按照“高品质未来新城”的标准来推进城市建设,基本形成了优良的城市生态环境。

快时代慢生活,浦江蜿蜒、绿地环绕。去年底贯通开发、黄浦江东岸22公里的慢行步道,完成了从“生产岸线”向“生活岸线”的华丽蜕变。未来,浦东还将建设2个郊野公园和5个楔形绿地,占地面积超过78平方公里,为市民提供更多高品质公共活动空间。

通过近三年的建设,浦东累计完成休闲步道建设约80公里。市民健身步道项目作为政府实施项目在市民满意度测评中名列前茅。“十三五”期间,浦东计划建成200公里慢行步道。

2017年,在老旧小区较为集中的浦东内环以内的五个街道,开展了“浦东新区缤纷社区空间更新试点行动计划”。2018年,行动计划拓展至全区所有的36个街道和镇。在口袋公园晒太阳、沿慢行路径散个步、于街角空间读会儿书……浦东为生活在这里的人们带来了不少惊喜。

在城市,浦东实现城市高效有序运行,打造可阅读、能漫步、有温度的高品质城区。

在乡镇,浦东把“美丽庭院”建设作为主抓手和切入口,牵引“美丽乡村”建设,建设有风貌更有韵味、有景观更有文化的上海郊区农村,为乡村振兴打好底板、打牢基础。2018年年内实现全区“美丽庭院”建设村级全覆盖;明年上半年,基本完成全区“美丽庭院”建设;结合农村污水处理、中小河道治理、垃圾分类处置、农林水联动高标准农田建设等专项工作推进,到明年年底基本实现“美丽乡村”建设全覆盖。

财力有一分增长,民生就有一分改善。浦东稳步加大民生投入力度,保持财政民生投入占比不低于一般公共预算支出的45%,“十三五”期间,浦东民生总投入将超过3000亿元。

上海市委常委、浦东新区区委书记翁祖亮表示:“聚焦底线民生强化托底保障,聚焦基础民生强化均衡普惠,聚焦质量民生强化优质供给。通过一系列举措,浦东的民生水平不断提升。”

在上海通往卓越全球城市的道路上,浦东正以构建大民生为助力,为城市空间升温添彩。

[责任编辑:]

相关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