浦东:为改革开放破冰探路

2018-09-18 09:31:35 来源:本网专稿 

从“开发开放的窗口”到“先行先试的试验田”,谱写出一曲改革开放的华丽乐章


□ 中国改革报记者 王健生

推开一扇窗,看见世界。

打开一扇门,世界看见。

20世纪90年代的第一个春天,邓小平同志倡议并推动的浦东开发开放拉开序幕。“开发浦东、振兴上海、服务全国、面向世界”的战略定位,引来了全国和世界的关注目光。

5年前的一个秋天,党中央、国务院决定建设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进一步彰显全面深化改革和扩大开放试验田的作用,亮明中国向世界全方位开放的鲜明态度。

第一个金融贸易区、第一个出口加工区、第一个保税区、第一家钻石交易所、第一家外资银行、第一家外资保险公司、第一家中外合资国际医院、第一家中外律师事务所、第一个自由贸易试验区、第一个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28年破冰探路,浦东谱写出一曲改革开放的华丽乐章。

制度在这里突破,方法在这里创新,纪录在这里改写,经验在这里成型。

“一是一,二是二,一步一个脚印,实事求是”

落子有声农田上建起现代化新城

“宁要浦西一张床,不要浦东一间房。”28年前的这句话犹在耳边,浦东已然换了人间。

高达632米的上海中心大厦,每分钟起飞一架飞机的浦东国际机场,每分钟可以计算2.52亿亿次的张江高科技园超级计算机,播放的都是浦东的日新月异。

翻天覆地的变化源自28年前的一项重大战略决策。

20世纪90年代初,国际上,苏东剧变使世界社会主义发展遭受挫折;国内,改革发展面临新的挑战。同时,全球产业结构和分工面临重大调整,经济全球化态势进一步显现。

在重大挑战、重大机遇、重大抉择的历史关头,1990年4月18日,党中央、国务院正式宣布开发开放浦东。“抓紧浦东开发,不要动摇,一直到建成!”向世界表明中国坚定不移推进改革开放的决心和信心,掀开了中国全面深化改革开放新的历史篇章。

5月3日,黄浦江东岸晨曦初露,上海市人民政府浦东开发办公室和浦东开发规划研究设计院在浦东大道141号挂牌。

对于门牌号的选定,当时不少人担心用“141”不吉利,有提议用“88号”的,有提议用“99”号的,也有提议用“66”号的。现场一位领导思索后坚定表示:“浦东开发就要一是一,二是二,一步一个脚印,实事求是。”

“浦东大道141号”,原本一幢极为普通且破旧的小楼,成为浦东开发的“前线指挥部”,成为最繁忙的办公场所,成为国内外关注并参与浦东开发的人士光顾的地方。

浦东就从这里走出去,迎着初升的太阳。

28年来,因改革开放而生、因改革开放而兴的浦东,在一片阡陌纵横的农田上建起了一座功能集聚、要素齐全的现代化新城,成为中国改革开放的象征和上海现代化建设的缩影。

28年来,经济总量从1990年的60亿元跃升到2017年的9651亿元,年均增长15.1%;财政总收入从浦东开发之初1993年的11亿元增加到2017年的3938亿元;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017年已超过6万元;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累计超过2.3万亿元。

“一滴水可以反映出太阳的光辉,一个地方可以体现一个国家的风貌。”浦东发展成为中国改革开放的一个重要见证。

浦东开发开放深刻改变了浦东的面貌,也有力推动了上海的发展,为中国改革开放作出了积极贡献。

开发开放浦东,推进“东西联动”,为浦西人口疏散、传统工业东迁提供了战略空间,使上海彻底摆脱了20世纪80年代以来的困难局面。浦东大量外资的引进,优化了上海产业布局,提升了城市综合功能。高强度的基础设施建设,构建了辐射周边、联通全球的网络通道,推动上海从传统工业城市向经济中心城市升级。

今天的浦东,以占上海市1/5的面积、1/4的人口,贡献了1/3的经济总量,成为上海经济的增长极和发动机。

在浦东开发开放过程中,率先建立国家级要素市场,率先进行基础设施建设投融资体制改革,率先推进国有土地有偿使用,产生了中国第一个保税区,第一个金融贸易区,第一个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第一个自由贸易试验区……28年破冰探路,浦东用无数“第一”写就改革开放传奇,在中国改革开放过程中发挥了先行先试的窗口带动作用。

落子有声,满盘皆活。28年来,浦东开发开放取得举世瞩目的成就,让全国振奋,让世界惊叹。

“站在地球仪旁,思考浦东开发”

向海而生勇当开放创新标杆

有人说,看中国经济的景气指数,只要看各大港口繁忙与否。在洋山深水港四期码头,蓝色的、黄色的、红色的、白色的一组组集装箱码放齐整,蔚为壮观;一台台高大的桥吊、轨道吊有力运转,繁忙有序;集装箱装卸、水平运输、堆场装卸环节全过程智能化的操作。上港集团董事长陈戌源告诉记者,这个全球最大的自动化集装箱码头开港后,上海港的年吞吐量将突破4000万箱,是全美国所有港口加起来的吞吐总量,占到目前全球港口年吞吐量的十分之一。

浦东新区地处中国沿海开放带的中心和长江入海口的交汇处,倚靠蓬勃发展的长三角都市群、面向浩瀚无垠的太平洋。

“深圳是面对香港的,珠海是面对澳门的,厦门是面对台湾的。浦东就不一样了,浦东面对的是太平洋,是欧美,是全世界。”

向海而生,通江连海,江海交融。28年的浦东开发开放,走的是一条面向世界、扩大开放之路。

浦东新区首任管委会主任赵启正当年创作了一条标语——“站在地球仪旁,思考浦东开发”,并将它挂在浦东开发开放的前线指挥部——浦东大道141号浦东开发办公室简陋的食堂里。“大家每天吃饭的时候,在考虑浦东开发的时候,不是考虑和中国的某个城市竞争,我们的目标是要和世界上最大的几个城市竞争,着眼于提升上海的国际等级,着眼于中国和世界的对话,这样规划就不一样了。”

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是习近平总书记对上海提出的发展要求。上海市委、市政府把浦东新区定位为科创中心建设的核心功能区,浦东的张江和临港成为科创中心建设的主战场。

张江是中国高科技产业发展的创新高地,也是上海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的主战场。创新符合国际惯例的制度安排,推进实施股权激励、土地二次开发等一批改革试点,科技企业、研发机构、高端人才等全球创新资源加快集聚。目前上海一半以上的世界顶尖创新人才、创业专家、跨国研发团队集聚张江,云集了近2万家各类科技企业,诞生了量子通信卫星和C919大飞机等科技创新成果,形成了生物医药、集成电路、高端装备、人工智能等优势产业集群。

为营造创新生态,张江高新区推出了一系列创新举措,诞生了知识产权质押贷款、通关电子账册、医疗机械注册人制度等诸多个中国第一。作为目前首个试点医疗器械注册人制度的地区,上海张江正在探路医疗器械的制度革新,这将为全国提供先行经验。

在临港可以看到许多国产的世界一流:全球首款人工智能深度学习处理芯片寒武纪,全球首款互联网汽车荣威ERX5,全球最大缸径980毫米的低速大功率柴油机,全国首台自主知识产权的C919大飞机发动机,全国首根国产12英寸单晶硅棒,全国首套国产化率100%的百万千瓦级核电站堆内构件,全国最大的自主知识产权的6兆瓦海上风电机舱,全国最大的3600吨履带式起重机……提升了“中国制造”的国际竞争力。

特斯拉新能源汽车研发与整车制造项目于7月10日正式落户临港,将在临港建设年产50万辆汽车的超级工厂和电动汽车研发创新中心,推动临港打造千亿级的新能源汽车产业,是上海有史以来规模最大的外资制造业项目。

以远见,布局未来。上海浦东,向大海杨帆,朝世界出发。

开放是浦东的基因,创新是浦东的驱动,高品质是浦东的追求。浦东开发开放正在向纵深推进。

唯有弄潮儿能永立时代潮头,浦东,以自己的勇气和担当,不断永攀高峰、创造奇迹,在这个改革开放的里程碑上镌刻下铮铮誓言:勇当新时代全国改革开放和创新发展的标杆。

“大胆试、大胆闯、自主改”

系统集成,百余项制度成果全国推广

“请您来找茬”,这样的政府服务你见过吗?在位于合欢路2号的上海浦东新区企业服务中心大厅,就设有专门的“找茬窗口”。这意味着政府不再以管理者自居,同时也体现了政府找市场、找市民“拜师求艺”的心态。这是浦东“放管服”改革的新实践。

习近平总书记2010年视察浦东时强调,“浦东开发开放的意义在于窗口作用、示范意义,在于敢闯敢试、先行先试,在于排头兵、试验田的作用”。 

2013年9月,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挂牌成立。建设自由贸易试验区是党中央在新形势下全面深化改革、扩大对外开放的一项战略举措。就是要进一步彰显全面深化改革和扩大开放试验田的作用,亮明中国向世界全方位开放的鲜明态度

对标国际最高标准、最好水平,制度创新始终是上海自贸区的关键词。

“中央把全国首个自贸区放在浦东,就是看重浦东开发开放形成的制度基础、开放优势和战略地位”。上海市委常委、浦东区委书记翁祖亮说。

5年来,“大胆试、大胆闯、自主改”成为浦东的行动准则。上海自贸区坚持不做“政策的洼地”,争做“制度的高地”,聚焦投资管理、贸易监管、金融创新和政府职能转变等领域,形成了一批基础性制度和核心制度,100多项制度成果已分领域、分层次向全国复制推广。

改革最大的亮点莫过于实施外商投资准入前国民待遇和负面清单管理模式,通过这项改革,浦东迈出了与国际通行投资规则接轨的重要一步。

2013年9月,上海自贸试验区发布全国首张外商投资负面清单,清单外实施备案制,近95%的外商投资项目通过备案方式设立,办理时间由8个工作日缩减到1个工作日,申报材料由10份减少到3份。  

5年来,负面清单已经从最初的190条减少到2018版的45条。2016年9月,全国人大常委会决定修改外资三法和《台湾同胞投资保护法》,将负面清单模式在全国范围内推广实施。

“我们的追求——只说yes不说no!”上海市浦东新区企业服务中心的每个工作窗口前都立着这样一块牌子。

兑现承诺不打折,只说Yes不说No,事事有着落、件件有回音,直接投诉无障碍。这是浦东对相关部门单位立下的四条规矩。

浦东新区企业服务中心主任蒋红军告诉介绍,去年浦东重点推进“三全工程”,即所有区级企业市场准入事项实现“全网通办”,个人社区事务实现“全区通办”,以监管信息为重点推进政府信息“全域共享”。今年,“三全工程”改革经验在全上海市推广。之后,浦东又率先推进“一网通办”“四个集中”,所有部门审批处室向企业服务中心集中,所有涉企审批事项向“单窗通办”集中,所有投资建设审批事项向“单一窗口”集中,全区推广建设项目集中验收。

目前,浦东新区企业服务中心已全面建成“统一受理、整体服务”的企业办事“一张网”,涉企事项全覆盖,其中“不见面审批”达到53%,“只跑一次”达到47%,实际办理时间比法定时限压缩85%,彰显了“浦东速度”。

翁祖亮表示,浦东要构建法治化、国际化、便利化的营商环境和公平、统一、高效的市场环境,在党委政府的服务水平上,浦东各个单位、各级干部都要甘当服务企业的“店小二”,有求必应、无事不扰,把引领发展的“高站位”落实到服务企业群众的“低身段”上。

“证照分离”改革试点是国务院专门交给浦东新区的重点改革任务,解决“先照后证”改革后的“办证难”“准营难”问题,是一项“放管服”的重大改革。

2016年4月1日,首批审批频次比较高、市场关注度比较高的116项行政许可事项改革在浦东全面展开,通过取消审批、审批改备案、实施告知承诺等方式,有效降低了市场准入门槛,激发了市场主体活力。

非特化妆品审批改备案就是116项行政许可事项之一,也是取消审批,改为备案的6项行政许可事项之一。

“过去,企业每进口一支新口红,都要拖着一拉杆箱的资料和样品到北京审核。改革后,一支进口口红从3到5个月的审批时间缩短为5个工作日就可完成备案。大幅缩短了产品上市周期、降低了企业时间成本,实现了化妆品国内外同步上市,许多国际化妆品巨头纷纷向浦东集聚。”上海市浦东新区市场监督管理局副局长沈建华告诉记者。

2017年9月,国务院常务会议决定在全国其他10个自贸试验区和近400个国家级开发区,复制推广浦东“证照分离”改革试点经验。同时,进一步交给上海和浦东10个领域、47项改革任务,进一步加大改革力度。

外商投资负面清单改革、服务业制造业扩大开放、商事登记制度改革、通关便利化、国际贸易“单一窗口”、自由贸易账户体系、“证照分离”改革、“六个双”政府综合监管、“互联网+政务服务”、政府机构改革……随着一项项制度成果的复制、推广,浦东全面深化改革和扩大开放的试验田作用进一步彰显。

“中国开放的大门不会关闭,只会越开越大。”站在改革开放40周年的新起点上,中国再次发出扩大开放的时代声音。

浦东,呼吸着太平洋的清风,敞开更加宽广的胸怀,迸发出对全世界的热情,奋楫扬帆再出发。

[责任编辑:尹超]

相关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