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网四川-中国改革报看四川,四川改革发展新闻
中国改革报社主办
站内搜索:
加入收藏 设为首页  |  

完善监管链条 实现政府投资监管全覆盖

2018-09-17 15:44:52 来源:改革网 

——深圳市福田区加快投融资体制改革系列报道(中)

□ 本报记者 叶仕春 赵 军 报道

  自2017年以来,深圳市福田区纵深推进政府投资项目前期咨询、投资控制、招标定标、施工监管、后评价等关键监管环节的改革,完善监管链条、实现政府投资监管全覆盖。执行新监管机制以来,福田区没有出现一个决算超总概算的政府投资项目。

打造“全链条闭环式”政府投资项目监管机制

  在项目前期咨询服务环节,福田区创新建立政府投资项目前期咨询单位预选库管理机制,面向全国预选公开招标。分类组建全过程咨询类、投资咨询类、勘察咨询类、设计咨询——建筑设计类、设计咨询-市政设计类、设计咨询——园林绿化类共6类前期咨询单位预选库,高标准选拔35家优质企业入库,为全区政府投资项目提供高质量的前期咨询工作和技术文件编制。以往政府投资项目前期工作深度不够、技术文件质量不高、设计方案反复调整的状况大幅好转,技术文件预审阶段发现的问题减少20%,项目前期工作效率显著提升。

  在投资控制的关键节点,自中央要求地方审计部门“退出”政府投资项目竣工结算环节后,政府工程的投资审核工作从政府审计主导逐步向市场放开。为及时填补制度空白,保证投资关键节点审核结果的公信力,福田区率先出台政府投资项目概算、预算、结算、决算(简称“四算”)审核中介机构预选库管理办法,创新建立市场化专业化标杆化的审计监督新模式。

  通过预选招标的方式高标准选拔45家专业从事造价审计工作、具有良好资信水平的中介机构,组成“四算”预选库,并明确中介机构的准入机制、使用规则和法律责任,保证后续审核结果的可靠性、权威性。

  规范社会中介机构的市场化审核行为,遵照审计部门规定和行业规范,对入库机构审核行为提出量化标准要求。

  保证审核工作的连续性和公正性,明确同一个项目的概算预算审核由同一家中介机构负责,同一个项目的结算决算审核由同一家中介机构负责,但是同一家中介机构不得同时做同一个项目的概算预算或结算决算。

  在项目招标定标环节,福田区瞄准工程票决定标程序的监管“盲点”,制订《福田区建设工程(施工)票决定标工作指引》,优化工程票决定标程序。

  实行要素择优原则。招标人可参照福田区住建局制订的《建设工程定标择优参考要素表》,自行确定定标的择优参考要素,在定标前明确相关择优参考要素的优先顺序,不把投标文件的编制情况、评标专家的评价作为择优的唯一依据,有利于招标人择优选择中标企业。

  规范票决定标法定标的准备程序,明确定标委员库建立、定标监督小组组建、票决淘汰机制和价格竞争机制设置等各环节的规范性要求。

  加强行业主管部门对工程定标工作的监督,要求招标人对定标委员会组建过程实施视频留档,并将定标委员库相关信息报区住建局备案。

  在项目施工监管环节,福田区政府投资项目全过程管理制度加大对设计变更和现场签证的管控力度,属于单项设计变更金额达到100万元、累计设计变更调整金额超过原合同价10%、设计变更超出总概算批复范围等情形的,项目建设单位必须报重大项目分指挥部会议或区领导工作会议审议批准后方可变更,提高投资变更的严肃性。

  在项目投产运营环节,作为监管机制全链条的末端,福田区政府投资项目后评价制度走在全国前列,由“一个管理办法、一个实施细则、一个操作指引”组成完整的制度体系,从目标评价、过程评价、效益评价、持续性评价四个维度,明确项目后评价工作的实施程序、报告基本框架和评分结果档次划分,客观评价项目投资决策水平和运营收益。制度体系还配套有行业领先的后评价指标标准,包含4个一级指标、11个二级指标和44个三级指标的集合,可满足政府投资项目类型的复杂性,根据项目来“定制”合适的评审指标及权重,提高评价结论的准确性、实用性。

 推行政府投资项目网上审批管理

  福田区已初步建成覆盖全区各相关部门的政府投资项目全过程跟踪管理系统,实现政府投资项目全覆盖、可追溯、电子化监管。

  实现项目建议书、可行性研究报告、概算、投资计划等投资审批业务的网上申报、网上预审、网上评审、网上批复,显著提高区发改局与建设单位之间的文件流转效率。

  推进与财政、审计、物业、住建、规土等监管部门内部系统的衔接,及时发布项目决算审计、决算财务审批、项目资产移交、施工许可、土地审批等审批监管事项办理信息,打破信息孤岛,实现数据交换共享。

  推动建设单位使用系统中的开工管理、验收管理、进度管理、合同管理、工程管理、招标采购管理、履约评价管理等功能模块,提升建设单位项目管理水平。

  强化项目实施时限监管,逐一分解每个项目从立项开始到产权登记和资产移交结束的各环节事项,实现“责任到人、时限到天、实时监督、预警纠错”的电子监管和预警纠错,加大监督责任落实力度。

 


[责任编辑:赵军]

相关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