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租房子吃瓦片”到“中国超硅巷”

2018-09-05 06:25:00 来源:本网专稿 

北京市国资委“媒体走国企”采访团走进北京电控牡丹集团,探访其工业复兴之路

□中国改革报记者 李宏伟

对于上世纪八九十年代的“老北京”来说,“牡丹”可谓是那些年家喻户晓的“中国之花”电视机品牌。至今听到“牡丹”二字,不由让人想起“牡丹虽好,还要爱人喜欢”的亲切广告语,以及“葫芦娃”“白娘子”“还珠格格”等无数流光溢彩的荧屏形象。

如今,始建于1973年、有着45年历史的“牡丹”,伴随着改革开放的壮阔波澜,从工业时代的“牡丹”电视机,到服务经济时代的“中关村数字电视产业园”,再到科技时代的智慧牡丹,逐步蜕变成为紧密拥抱信息化、智能化的新时代国有企业。

8月31日,记者跟随北京市国资委“媒体走国企”采访团来到北京电控牡丹集团,探秘首都老国企、老品牌、老工业基地的复兴之谜。

科技+创意

实现智慧化转型

“不敢想,短短十年间,一个濒临破产的老国企,能迅速发展成为高精尖产业的佼佼者,做梦都想不到。”已经80多岁的牡丹集团原总工程师徐康兴回想起那段靠“租房子吃瓦片”度日的年代,不由感慨万千。

牡丹集团总经理李德友介绍说,牡丹集团前身为北京电视机厂,曾是全国电视机行业的龙头,创造了著名的牡丹品牌;也曾是国家级认证中心、国家级技术中心和“国家彩色电视机”生产基地,牡丹电视赢得了“国家金质奖章”的殊荣。

在过去的40多年里,“牡丹”经受了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的洗礼,“牡丹”的历史也是我国大中型国有企业改革历程的缩影,是工业生产责任制、承包经营责任制、有限责任公司制的改革试点,是“全国百家现代企业制度试点企业”,是国家第一批债转股企业。

“后因各种原因,经营一度陷入困境,牡丹品牌差点像‘白菊’‘雪花’一样消失。”李德友坦言,“十一五”中后期开始,牡丹集团以有限的资源条件,从传统制造业和“租房子吃瓦片”走来,走出了一条以数字创意引领电子信息技术发展、以技术进步推动产业升级的“牡丹”工业复兴之路,成功实现智慧化的历史性战略转型。

其中,“牡丹”以C-net(超硅巷)智慧园区和生态社区发展的新模式,在“创业不是生存,而是生活”的都市化创新浪潮中,实现了城市中心区老工业基地改造。

据牡丹集团相关负责人介绍,“超硅巷模式”不同于硅谷“依托大学”的创新模式,硅巷“依托都市”,使得科技回归都市成为一种时代新浪潮。北京牡丹园的地理位置和目前的产业业态,事实上已经成为带有中国特色的硅巷。“硅巷模式应该成为‘牡丹’今后在北京或其他大城市中心区建设科技创新基地和智慧城市的基本模式。”该负责人如是说。

立足新时代

点亮新“牡丹”

走进今日的牡丹集团,已经很难与传统的牡丹电视联想在一起。取而代之的是满眼的“黑科技”,处处感受到的是文化与技术创新的魅力,一派欣欣向荣景象。

为了让到场观众更为直观地体验到牡丹集团新奇、科技感十足的科研成果,现场特别设立了互动体验区。通过与技术成果“零距离”接触,观众纷纷为牡丹集团的尖端技术感到惊奇,竞相驻足体验。

在体验中心,四块46英寸高清屏幕组成的“数码屏风”吸引了记者的注意。屏幕上,显示着四幅国画大师笔下的工笔牡丹,画面是动态的,花枝摇曳,虫爬鸟飞,花瓣飘落。讲解员介绍说,这是牡丹集团自主研发的技术,通过3D渲染技术让数码图像实现动态意境。“数码屏风”一旁的数码动态版《富春山居图》和《清明上河图》也引得大家一片赞叹。

在牡丹C-POP剧场,采访团欣赏了《梨花颂》,真人与虚拟现实融为一体,栩栩如生,色彩艳丽通透。体验中心内,改革开放AR拍照合影也得到大家竞相体验。站在前面按下“拍照”,一张有体验者在电视里讲述的画面与改革开放成果展示板合成的照片顷刻完成。

来到牡丹集团IMS全球数据中心,墙面上的一排超高清显示设备颇具科技感,显示的是目前世界领先的智能制造服务云平台的各种功能。据介绍,这个平台将在智慧园区、创新科技、智慧孵化、创意文化和智能资讯五大业务领域,立足新时代、点亮新“牡丹”。

李德友表示,面向未来,牡丹集团正顺应工业复兴的时代潮流,适应北京市高精尖产业发展的现实要求,立足智慧型信息服务,实施“互联网+”“物联网+”“AI+”行动计划,通过无边界产业融合模式,实现老工业基地振兴和社区式智慧园区从锚点到生态圈的外拓发展。坚持融合发展,不断壮大以牡丹C-POP实验剧场、数字艺术空间、牡丹AR/VR工程实验室、全球云视频会议中心和IMS全球数据体验中心为依托的“牡丹”特色的创意文化产业。

[责任编辑:张海莺]

相关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