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网四川-中国改革报看四川,四川改革发展新闻
中国改革报社主办
站内搜索:
加入收藏 设为首页  |  

从梦想走向辉煌

2018-08-30 10:04:29 来源:中国改革报 

——改革开放40周年特别报道之四川省成都市龙泉驿区汽车产业篇

 

□ 本报记者 王进 何子蕊

“历史,总是在一些特殊年份给人们以汲取智慧、继续前行的力量。”对于中国来说,改革开放40年,就是这样一个值得我们去回望、去总结、去凝聚奋进能量的时光。

在我国西部,有一个地方尤其值得去探秘、去研读。她就是有着“桃花故里”之称的四川省成都市龙泉驿区(成都经开区)。在改革春风沐浴下,该区仅用不到25年时间,实现了从传统农业到现代工业的华丽蜕变;汽车产业更是从小到大、从弱到强,一跃成为全国重要的汽车产业基地。

2017年,该区整车产能已突破200万辆,产量达到128万辆、同比增长15.1%,产值1413.9亿元、同比增长16.3%,增速均高于全国平均水平10个百分点以上。

曾经名不见经传的龙泉驿区,凭借近年来的大胆创新和开拓进取,地区生产总值连续多年位居全省“十强县”之首。成都经开区在全国218个国家级经开区中的排名上升至第12位,成为全国汽车产业增长最快的“排头兵”。

“逐梦”路上展现蓬勃势头

在人们的记忆里,改革开放初期的龙泉驿区条件十分恶劣,点的是煤油灯,推的是鸡公车,走的是泥巴路,从头到尾,一条“三里三”长、9米宽的弯弯曲曲的街道,就是龙泉驿主城区的全部……

然而,龙泉驿人自古以来就有敢为人先、勇往直前的奋斗精神。今年68岁的林济榜还清楚地记得,为了改变贫穷落后的面貌,龙泉驿区1979年就在成都率先掀起了改田改土的热潮,80年代,又在全省走上了创新开发农业之路,以花为媒,广交朋友,每年举办的桃花节人山人海,吸引了无数有识之士对这片热土的关注。“四季花不断,八节佳果香”的“桃花故里”——龙泉驿区,从此享誉全国。

盛名之下,龙泉驿人没有停止对于未来更深层次的思考。因为,尽管当时名气很大,但全区的地区生产总值仅为7亿元,财政收入只有1586万元,还不足沿海改革开放地区的一个零头!如何才能突破以农业生产为主导的单一经济模式,走上真正的致富路?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龙泉驿区于1990年获批成立了开发区,走上了从传统农业向工业的转型之路。

“龙泉驿的汽车产业和经开区一样,都是改革开放的产物。”曾在经开区工作了20年并担任过“两办”副主任的林济榜说,是国家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实施和东部产业向西转移,点亮了龙泉驿区建设汽车城的梦想。

1992年,小平同志南巡讲话,犹如一声春雷,开启了中国进一步扩大开放的步伐。“开发区大有希望”的牌子在祖国的大江南北随处可见。于是,龙泉驿区一边大搞工业招商引资,一边申报国家级经开区。在此期间,国家“三线”大企业航天7062基地落户龙泉驿,西平(现在的西河镇)也有了第一家生产农用车厂家,设计产能2000辆。

2000年,国家级成都经济技术开发区获国务院批准,总规划面积9.94平方公里。与此同时,成都城市东扩也提出了“把经开区建设成为四川省的经济特区”,面积增加到26平方公里。2002年12月25日,龙泉驿区第八次党代会审议通过了《关于建成都“浦东”,创绿色新区的意见》……

东风浩荡!一系列政策利好为龙泉驿区插上了腾飞翅膀。2000年~2004年,成都经开区先后开工建设基础设施项目50多个,连接成都市中心城区的成渝路(今驿都大道)、成龙路(今成龙大道)、成环路等快速通道相继建成,全区投资环境得到极大改善。


2003年,四川汽车工业集团公司在龙泉驿落户,区上有了真正意义上的首个汽车工厂;2005年,占地1000亩、年产10万辆的成都一汽轿车基地项目入驻,不仅点燃了龙泉驿区建设汽车城的如火热情,还产生了“狼群效应”。

党的十八大以来,党和国家加大了全面深化改革的步伐,龙泉驿人主动作为,以新发展理念为引领,保持专注的发展定力,汽车产业从扩大增量向量质并举转变,从产业集聚到产业链高端、集约成链发展转变。

截至目前,全区先后引进一汽大众、一汽丰田、东风神龙、吉利、沃尔沃等11个整车制造龙头项目和一汽发动机、富维江森等300余个关键零部件项目,聚集了德国博世、美国德尔福等67家世界500强企业和57家上市公司。

车轮上演绎动人改革故事

古驿新韵,车行无疆,驿路如画。在龙泉驿区汽车产业的发展壮大过程中,享誉海内外的龙泉驿“成都国际桃花节”不仅从未停歇,而且加大了升级步伐。“四轮驱动”的“桃花故里”,在成长中创新演绎出了许多精彩的改革传奇。这些传奇故事一个个长着轮子,源源不断地向天涯海角的人们送去龙泉驿区花开的声音。

成都经开区在成立之初,走的就是全国独有的“政区合一”的路子,实行的是两块牌子一套人马的管理方式。“特事特办,边建边办,逐渐完善”的创新理念和做法,被投资者大加赞赏,并传为佳话,由此演绎出了“龙泉驿工业区的特区速度”。

龙泉驿区是全国国家级经开区中最早开展行政体制改革的破冰者之一。2008年3月,龙泉驿区就在“政区合一”的基础上开展了大刀阔斧的行政机构改革。

主要做法是,将原有仿照政府机构设置的主要部门全部撤销,在全国首创挂牌成立了与自身建设发展相适应的汽车产业投资服务局、现代工业投资服务局、项目建设服务局、企业发展服务局、统筹发展局等五个职能部门;将带有共性的社会管理、公共服务、基础设施建设等,全部交给龙泉驿区的相关职能部门和镇乡去抓,经开区则集中精力抓招商、抓促建、抓企业做大做强、抓区域合作、抓战略发展和产业聚集。

“政区合一”的高度融合和职能错位分工,确保了当时经开区资源的高效利用,达到了“术业有专攻”的要求,形成了各司其职、有序运转、互为补充的产业发展合力。以问题为导向、以效率论成败,是龙泉驿区行政体制改革的唯一标准和原则。为了适应国际一流汽车产业基地的管理模式和高效能发展需求,近年来龙泉驿区党委政府进一步完善了经开区的内设机构,新增了汽车研发和贸易博览投资服务局、物流管理服务局,新增成立了汽车产业投资服务局整车处、零部件处、汽车电子处,还专门设立了一汽大众服务处、东风神龙服务处等,使管理服务更加专业化、精细化、个性化。

“放管服”改革是龙泉驿区多年来的特色和亮点。2000年国际级经开区获批后,龙泉驿区就在经开区大胆探索实践,实施以“进一道门、找一个人、领一张表、交一次费、建一张卡、盖一个章、建一个监督体系”为主要内容的“七个一”办事提速工程,推行“办事程序、办事人员、收费项目及标准、办理期限”“四公开”工作制度,着力转变政府职能,减少审批项目和程序,简化办事手续,提高办事效率和质量。

2006年,在“七个一”“四公开”基础上,龙泉驿区在全省率先开辟了“只进一道门、只找一个人、不交一分钱、办完一切手续”的“绿色通道”,建立了“三个一”协调推进机制,以及“现场审批、现场协调、现场排难”的“三现快速服务制”,决不让签约项目停留在纸上,为大批车企进入经开区创造了先机。

2008年,为进一步加强规范化服务型政府和行政效能建设,经开区创新实行了“首问责任制、限时办结制、严格责任追究制和社会评议制”等,深入实行了行政审批全程代理制,即实行“只进一道门、只找一个人、不交一分钱、办完一切事”的“四个一”工作流程,以及“现场审批、现场协调、现场排难、现场办结”的“四现服务”,为入园企业提供了更加宽松的发展环境。

2014年,龙泉驿区在全国创新推行全生命周期改革,在成都市率先开展审批流程再造政务服务试点,实施“先照后证”“一照多址”等工商登记制度改革,营造了更加专业化、国际化、规范化的营商环境。

为强化政务服务,近年来,经开区不仅创新建立起了高效运转的“三段式”服务体系,围绕项目“招进来、建起来、转起来”,为区域内的企业提供“保姆式”服务,还特别成立了汽车法庭和巡回法庭,为院内车企提供更精准的专业化司法服务,破解其生产生活中的法律难题。

为了让区域投资环境更具吸引力,成都经开区在深化行政管理体制和用人机制改革上下大功夫,一批专业精干的人才配置到关键岗位,打造了成都经开区一流的汽车服务团队。目前,作为全国独一无二的经开区汽车产业投资服务局,员工平均年龄只有33岁,硕士以上学历占80%,个个都是“政策通”“解语花”“好红娘”。

“企业只需要做好发展的事情,其他事情我们都包了!”成都经开区汽车产业投资服务局综合处处长彭洁肯定地说。

栽下梧桐树,引得凤凰来。凭借着“五星级”的优质高效服务,以及一系列改革创新举措的实施,成都经开区先后被评为“跨国公司最佳投资开发区”“全国投资潜力百强区”,地区生产总值从2005年的97亿元上升至如今的1200余亿元,10年增长10倍以上。

成都经开区项目建设服务局副调研员朱丽说:“从南区到北区,面积一扩再扩,曾经杂草丛生的‘闲地’,如今已变成了一个个现代化汽车制造车间。经开区的汽车产业,正以孔辉科技、博世底盘、智能网联等为标志,迅速占据着‘微笑曲线’的两端。”

“红色引擎”汇聚澎湃动力

登上龙泉山顶,灿烂的阳光照得人心中敞亮。放眼望去,一排排厂房、车间鳞次栉比,宽阔的经开区道路上,人流车流穿梭其间,那一片片整齐列阵的车辆,犹如威武列阵的士兵正在等待检阅。


“车城二路那边,现在的大运汽车公司,就是我家以前住的地方。”50岁的唐建国指着不远处一排整齐的厂房兴奋地说。

“现在你们从那儿搬出来的村民过得怎样?你的最大感受是什么?”记者好奇地问。

“简直是天壤之别!全靠党的改革开放政策好哇!”唐建国有些激动。他一边说一边掰着手指给记者算了一笔账:“你看哈,原来土地没有被占前,我家里的土地一年的产出只有几千元钱,全家的毛收入也就2万元~3万元。土地被征用后,一家四口不仅得到了几十万元的土地款,现在还开了两家餐馆,每年的纯收入有20万元~30万元。我的车以前是长安面包,现在换成了奔驰,住的是怡和新城大楼盘,家里面的老人每月还有2000多元的养老金……”

其实,和唐建国一样,因改革开放和汽车产业在龙泉驿区的加快发展而变得殷实富足的家庭早已不胜枚举。

“党的改革开放既富了民众,更成就了今天的‘大运’。”成都大运汽车集团公司党委书记、副总经理谢平说,“党就是我们的‘红色引擎’,只有永远跟党走,将党的理念和决策部署作为企业自身发展的永续动力,用到实际工作中,转化为实际战斗力和生产力,企业才能发展好;也只有永远跟党走,人民才能真正过上好日子。”

事实的确如此。正是在党这个“红色引擎”的引领下,2009年才入驻成都经开区的成都大运集团公司已发展成为全区最大的商用车制造企业,自投产以来以年均20%的增长速度实现年产销值超过100亿元,生产的车型多达600多个品种,产品远销全国各地,并出口到东南亚、非洲及拉美地区。

成都大运集团的例子,仅仅是龙泉驿区汽车产业在改革开放崛起历程中依靠“红色引擎”汇聚起澎湃发展动力的一个缩影。

回望过往,无论是“7062”工业“巨人”落户龙泉驿区占地大拆迁,还是一汽整车生产基地项目只用181天首辆整车即下线;无论是长达8年的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申报,还是神龙汽车23个月项目建成投产演绎的“成都速度”,无不体现出龙泉驿区党委政府在改革开放进程中的正确领导和果断决策,无不展露出企业以党建为核心的矫健身影。

追求卓越奏响时代乐章

秋日成都的第一缕阳光,从龙泉山上倾泻而下,充满着无限生机和希望。

全省每生产100辆汽车中有85辆、全市每100辆中有92辆来自“龙泉造”……20多年来,龙泉汽车产业的崛起,不仅在全国汽车制造版图上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更在四川省和成都市的汽车产业中牢牢占据着霸主地位。

漫步在生机盎然的汽车城,一汽丰田、沃尔沃、吉利、中植一客、神钢机械建机、大众发动机、博世底盘等众多整车(机)、龙头及配套企业坐落其中,望不见尽头。

随意走进一家汽车生产车间,即刻映入眼帘的都是一片热火朝天的景象。工人们在生产流水线上紧张而有序地忙碌着,数十台自动化生产机器人一字排开,正在用它那纤巧的手臂,精准地重复着同一个动作,看上去是那样的悠然自得。焊接机器人焊接时溅出的一片片璀璨火花,犹如天空中的繁星点点,把整个车间照得透亮。

这里有20多万名与汽车有关的产业工人,他们在不同的岗位上,用勤劳和智慧的双手努力奋斗。这里的节奏以秒为单位,5秒钟,一块厚重的钢板冲压成型,不到60秒,就能下线一辆崭新的汽车……

这既是历史,也是现实;既是过去,也是现在,也有更好的未来。龙泉驿区的汽车产业,仅仅是我国改革开放的一个缩影,“改革的脚步不会停止”,“开放的大门只会越开越大”。

四川省委十一届三次全会提出了构建“一干多支、五区协同”“四向拓展、全域开放”的全面开放格局,成都市委十三届三次全会审议通过了《中共成都市委关于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加快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决定》,刚刚召开的龙泉驿区委十一届六次全会审议通过了《关于认真践行新发展理念加快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决定》,明确要进一步加快建设“先进汽车制造区、美好生活品质城”。

下一步,成都经开区将进一步谋全局、出实招,笃信力行,聚焦高端、智能、新能源、国际化发展方向,以产业转型升级为关键,以产业功能区建设为抓手,以产业生态圈构建为路径,加快推动高质量发展。

成都经开区将主动融入成都8000亿装备制造业发展战略,着力构建高端智能汽车产业体系,全力推动智能网联汽车发展快速突破、新能源汽车发展迅速成势;着力构建以成都经开区为核心、协同简州新城、辐射全省的汽车产业生态圈,加快打造“五千亿级”汽车产业集群。到2021年,实现整车产能突破300万辆、整车产量突破200万辆,中德智能网联汽车示范基地建设取得重大进展,汽车产业转型升级实现重大突破,“五基地”建设成效明显,全产业链协同发展,汽车产业生态圈基本建成。

“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新时代、新征程,执着而奋进的龙泉驿人正以崭新的姿态融入新一轮改革开放大潮,正以逢山开路、遇水架桥的英姿加快建设“先进汽车制造区、美好生活品质城”,正以澎湃动力推动汽车城从梦想走向辉煌。


[责任编辑:]

相关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