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网四川-中国改革报看四川,四川改革发展新闻
中国改革报社主办
站内搜索:
加入收藏 设为首页  |  

改革岁月常思忆 不辞长作粮食人

2018-08-28 12:29:27 来源:中国改革报 

   □ 向 莉

听父亲说,他13岁就成了孤儿,组织安排他在家乡的西眉粮站当了一名保管员。在那个饥荒年代,粮站保管员是一个非常让人羡慕的职业。但父亲经常说:粮食是国家的,不能偷拿一粒。父亲还说,“粮”是由“米”和“良”构成,有良心的人才能从事粮食工作。这句话,永远烙印在我内心深处。

父辈以作粮食人为荣

母亲是民办教师,我们母女四人都是农村户口。家里没劳动力,在生产队里挣得的“工分”最少,分到的粮食也总是最少,家里的米缸总是形同虚设。还不懂事的姐妹仨,经常端着一碗几乎全是红苕片的稀饭吃不下,跑邻家讨嘴。这样,家人总是被邻居嘲笑:“守着粮仓吃不饱饭,傻呀!”

那时候,最大的梦想就是吃上一顿白米饭。这个梦,一直做到1981年包产到户。那年,家里分到了4亩包产地。母亲带着我们姐妹仨拼命耕种。人勤地不懒,这一年,我们家新买了四个大柜子,满满实实地装下稻谷和小麦。经常看到母亲打开柜子,把手插在粮食里,不停地摩挲,脸上充满了喜悦。那一年,我们家终于吃上不掺红苕片的干饭,还可以用余粮去换一点猪肉和副食。粮食丰收了,最隆重的当属交公粮。母亲说:“我们是粮站职工家属,公粮一定要交最好的。”于是,全家将颗粒饱满、没有杂质、晒得一口咬下去就可以吐出米来的粮食送到粮站,颗颗饱含深情。

当时粮站职工中未婚的姑娘小伙子们,那是皇帝的女儿不愁嫁,骄傲得让媒人踏破了门槛。在当保管员期间,父亲一直坚持自学机械修理。1982年,父亲被组织安排到城里的化工厂做机修工,离开了工作近20年的粮站。

父亲虽离开了粮食系统,却与粮站的同事们一直保持着密切的联系。他的老同事陈叔叔后来也从粮站调回城里的粮食企业工作,陈叔叔的儿子也子承父业,在粮油加工厂工作。当时,父亲和他的同事们都没有料到此后连续几次全国性的大粮改,会让曾经风光无限的粮食职工一夜之间成了时代的“弃儿”。

2000年,在全国第三次大粮改中,陈叔叔因符合条件提前退休了。陈叔叔的儿子则和大多数粮食企业职工一样,被分流下岗。众多国有粮食企业在市场经济大潮中,经营严重亏损,难以为继,不得不一个个黯然退出历史舞台。那几年,很多粮食人无法面对个人失业、企业破产的现实,依然住在愈发陈旧的粮站职工宿舍,靠着回忆打发漫长的日子。落寞、无助、迷茫,只有在谈到昔日的辉煌时,才会看到他们眼里的光芒。

粮站的空地,也被下岗职工整理成一块块菜地,贴补生活。父亲没想到,有一天,我也会女承父业,成为“粮二代”,而且是在粮食行业正在经历艰难转型阵痛的时点。2004年春夏之交,组织安排我到粮食局工作。但父亲没有等到这一天,正值壮年的他却遗憾地永远离开了我们。

当见到依然在粮食系统工作的父亲的老同事们,彼此都激动不已。如果父亲泉下有知,一定会十分欣慰。我暗下决心为父辈争光,为振兴粮食事业努力。此时的粮食工作,形势已然发生了巨大的变化。粮食短缺已经从老百姓的记忆中消除,粮食经营从垄断走向开放,由粮食局主管的国有粮食企业在市场大潮的冲击下更加举步维艰。与此同时,以三个百分之百为目标的全国第四次大粮改正在艰难有序推进。作为全市粮改的组织者之一,我不得不直面改革,直面矛盾,直面粮食职工。

令人感慨的是,经过多次大粮改的洗礼,粮食人开始变得淡定与豁达。作为“粮二代”,我感同身受,也数次为粮食人的命运潸然泪下。在国企改革大背景下,他们擦干眼泪、响应号召、买断身份、离职下岗。很多粮食职工下岗后没有一技之长,在市场经济大潮中四顾茫然,到处碰壁。在第四次大粮改中,全市共有3000多名粮食职工下岗,很多是全家下岗,有的仅靠老辈退休金度日。在内心深处,我感到亏欠他们太多,希望能有机会为他们做点什么。

粮食人不改内心担当

第四次大粮改后,遂宁全市粮食系统员工锐减到400人,昔日热闹的粮站,晒场长满了荒草,一座座仓库被一把大锁锁住,露天的油罐,犹如长满老年斑的留守老人,在静默中等待着远方的亲人。铁打的营盘流水的兵。在牵头完成全市最后一个国有粮食企业改革后,2006年9月,组织将我交流到县(区)工作。虽然此后又经历了若干岗位,但是,无论走到哪里,我始终关注着粮食企业的改革发展,深厚的粮食情结已经深深植根在了我的生命中。

粮食系统的同事们也没有忘记我,尽管自身条件都不好,却始终如一地关心我、爱护我,无论成功与失败,像亲人一样不离不弃。这份深厚情谊,每每推动我努力前行,不敢有丝毫懈怠。而令我自豪的是,后来,大多数下岗的粮食职工最终都以各种方式顽强生存了下来。在小吃店,在夜市,在美团外卖,在流动的出租车,都能随时见到他们活跃的身影。

美好岁月常思忆,不辞长作粮食人。时隔6年斗转星移,2013年我再次回到粮食局工作。此时,粮食工作面临的形势和任务已经发生了更为深刻的变化。“仓廪实、天下安”。中央再次高度重视粮食工作。我深知,这是粮食工作的本源,也是粮食人的中国梦。为了实现这个梦,我和同事们以改革创新的精神建设粮食物流园区,培育全国性的粮食展会品牌,支持本土粮油加工企业集群发展,进一步将市本级七家小散弱的国有粮食企业整合为一家,做大做强。

曾经破败闲置的区乡粮站,逐步打造成乡村集超市、放心粮油网点和粮食临时收储点的粮食综合体。焕然一新的粮站重新进入寻常百姓的生活,老百姓记忆中粮站这块“金字招牌”又复活了。

因为心中有梦想,那几年,我和我的同事们走路都一路小跑,带着一阵轻风,连司机都身兼数职,且毫无怨言。我们在超常付出中收获了满满的成就感,我们以改革创新推动发展的经验在全国交流。

2016年3月,组织又将我交流到土地管理部门工作。我知道,我的工作从来都没有离开过粮食。因为,保障粮食安全的根本在耕地,只有守住耕地的最后一抹红线,才能守住明天的饭碗。2016年4月4日,国家粮食和物资储备局挂牌成立,老粮食人无比欣慰,粮食安全乃是治国安邦的头等大事。粮食人乃至国土人,也唯有不辱使命,不负重托,像爱护大熊猫一样守住粮食生产的命根子,才能为国家粮食安全贡献心力。

我们坚信,中国人的饭碗一定会牢牢端在自己手上,饭碗装的一定会是中国人自己的粮食。

(作者系四川省遂宁市国土局党组书记、局长)


[责任编辑:]

相关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