形稳 质优 势好

2018-08-16 19:12:21 来源:本网专稿 

——国家发改委秘书长、国民经济综合司司长、新闻发言人丛亮用六个字概括当前中国经济态势

□ 中国改革报记者 徐赟

7月份国民经济统计数据已于日前发布,我国经济延续总体平稳、稳中有进、稳中向好态势。8月15日,国新办就当前经济社会发展有关情况举行吹风会。会上,国家发改委秘书长、国民经济综合司司长、新闻发言人丛亮就7月经济数据概括了三个关键词:“形稳”“质优”“势好”,并表示中国有条件和能力应对外部环境的变化,中国经济不是一次外部冲击就能够打垮的。中国发展的骨气和底气不断增强,信心和信念更加坚定。

经济发展“大盘”是稳的

六举措确保下半年“势好”

丛亮表示,所谓“形稳”,就是主要宏观经济指标稳定运行在合理区间,经济发展“大盘”是稳的。上半年,国内生产总值同比增长6.8%,连续12个季度稳定在6.7%~6.9%。居民消费价格涨势温和,国际收支基本平衡。

所谓“质优”,就是经济结构进一步优化,发展质量效益稳步提升。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新动能快速成长。前7个月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6.6%,其中高技术制造业和装备制造业增加值分别增长11.6%、9%,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增长9%,明显快于整体工业。需求结构继续改善,居民消费升级态势明显。上半年消费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到78.5%,比上年同期提高了14.2个百分点。民间投资、制造业投资均有所改善。要素结构持续优化,创新驱动作用日益彰显。上半年全国日均新设企业1.81万户。全国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实际增长6.6%,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利润同比增长17.2%,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增长10.6%。

所谓“势好”,就是下一步趋势保持稳中向好的态势。下半年将坚持稳中求进的工作总基调,统筹推进稳增长、促改革、调结构、惠民生、防风险各项工作,保持经济运行在合理区间。一是坚持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二是把补短板作为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点任务,加大基础设施领域的补短板力度,深入实施创新发展战略,打通去产能的制度梗阻,降低企业成本,降低增值税税率效应在下半年会进一步显现。三是要把防范化解金融风险和服务实体经济更好地结合起来,通过机制创新提高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能力和意愿,深化汇率市场化改革。四是继续推进改革开放,持续深化“放管服”改革,特别是加强产权和知识产权的保护。两个负面清单下半年要抓紧落实。五是下决心解决好房地产问题,坚决遏制房价上涨,加快建立促进房地产市场平稳健康发展的长效机制。六是做好民生保障和社会稳定工作。把稳定就业放在更加突出位置,强化深度贫困地区的脱贫工作。

有条件和能力

应对目前贸易摩擦影响

“从1月~7月数据来看,中美经贸摩擦对我国经济影响还是很有限的。整个经济保持稳中向好发展态势。我国有巨大的市场空间和强劲的改革开放动力,还在不断扩大开放,扩大改革深度。我国有条件和足够的能力应对目前贸易摩擦的影响,确保年初确定的经济社会发展目标任务圆满完成。”丛亮说。

丛亮表示,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发展曾多次面临严峻考验,包括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2003年“非典”的冲击、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的冲击。当时悲观的声音很多,认为中国经济可能会出大的问题。但实际情况是,我们不仅没有被击倒,而且在困难当中成长、壮大。1997年,我国经济总量只有10万多亿元人民币,也就是1万多亿美元,现在已经到12万亿美元左右。经济在壮大,产业也在升级。“我们是在克服一个又一个困难当中成长壮大的,创造了一个又一个的发展奇迹。中国发展的骨气和底气是在不断增强的,信心和信念是更加坚定的。中国经济不是一次外部冲击就能够打垮的。”

结构调整与扩大内需结合

释放国内市场潜力

近几年,我国经济发展主要依靠内需。2013年~2017年,内需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是102.3%、95.7%、101.3%、109.6%和90.9%。“国内需求潜力巨大,是我国发展的独特优势。尽管外部需求对中国经济发展确实很重要,但是作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中国经济要实现可持续发展,必须立足于国内市场。”丛亮说。

丛亮表示,要把加快结构调整与持续扩大内需结合起来,进一步释放国内市场潜力,积极有序做好扩大内需相关工作。一是要把补短板作为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点任务,加强基础设施领域补短板的力度。二是增强消费对经济增长的基础性作用,完善促进消费的体制机制,顺应整个居民消费升级的趋势,增加相应的高品质产品和服务供给。

他表示,特别要把握好政策推进的力度、节奏和重点,精细化、综合性衡量投入和效益,坚决杜绝形成新的潜在风险,有效防止可能形成新的地方政府债务或者隐性债务。推进结构性去杠杆,有针对性、循序渐进、有序地结构性去杠杆。

在基础设施补短板方面,一是有效保障在建项目资金需求。加快今年地方政府专项债券的发行和使用进度,盘活财政存量资金,推动在建项目早日建成、收效。二是推进建设和储备一批重大项目。比如,技术领域、民生领域的一些短板,跟最终需求是非常贴近的,既扩大了有效投资需求,也满足了消费需求,能够形成良性循环,不会形成新的产能过剩和新的债务问题。三是进一步巩固民间投资向好势头。在铁路、民航、油气、电信等领域,鼓励民间资本参与,降低整个政府的债务负担和债务率。

[责任编辑:王小义]

相关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