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方参与 共破网络文化市场内容困局

2018-08-13 16:08:54 来源:中国文化传媒网 

近日,文化和旅游部加强对网络文化市场的监管,包括哔哩哔哩、喜马拉雅FM、抖音在内的多家网络动漫、音乐、视频网站被责令落实主体责任,加强内容管理,部分平台被永久关停。一度火热的互联网内容“风口”迎来转型升级的新局面。

线上文化消费持续“高温”

国家统计局最新发布的数据显示,2017年,我国以“互联网+”为主要形式的文化信息传输服务业营业收入7990亿元,同比增长34.6%。其中,网络动漫、网络游戏、网络音乐对产业增长率贡献明显。新兴的短视频业务发展速度尤为惊人:仅今年上半年,短视频行业用户规模已突破5亿,头条系的“抖音”产品,用户规模由4000万到过亿用时不到两个月。

互联网文化产品的火热,是多端合力作用的结果,反映出线上文化消费的特点。国家文化创新研究中心刘红江说,“需求层面,形式多样的内容填充了用户的碎片时间,轻松活泼的风格满足现代人舒缓精神压力的心理需求;供给层面,不少平台早已掌握以算法精准推送内容的技术,还采用游戏逻辑吸引用户自主创作、上传内容,进一步扩充产品库。”

从消费者变成生产者,用户也对参与过程乐在其中,腾讯黄金会员文群半年内已在自己的用户空间上传了40多条视频,内容涵括“六分钟看完一部电影”、吃播等多种类型。“上传完内容,隔天去看点击量和新评论已经变成我的生活甜点了。”

对此,中国传媒大学新闻传播学部副教授付晓光分析说,“由抖音、快手等互联网‘新贵’的数据观察,小镇青年、思想开放的老年群体正从屏幕后走到生产者行列,以个性鲜明、乐于表达和分享的姿态吸引其他群体参与和消费,其中的有趣内容常能引领扩散性传播。”

市场火爆难掩内容监管难题

口水式的独白、满屏“求关注求打赏”、给名著中的人物“贴标签”,甚至分解示范危险举动……大浪之下,金子难淘。一些互联网文化内容生产者为搏眼球哗众取宠的行为屡遭网友吐槽。从产品来看,同质化问题尚未解决,内容低俗化又成“新病”。低俗、荒诞、暴力等违法和不良信息泛滥,炮制“标题党”行为屡见不鲜,恶搞红色经典、宣扬军国主义等内容更是频触道德和法律底线,使得互联网文化产业的内容危机演变为“文化危机”,其恶果不容忽视。

清华大学新媒体研究中心主任彭兰认为,各个互联网内容平台在鼓励用户上传,打造“自生”、“原创”品牌的同时,竭力缩短产品原始积累的过程。但盲目注重“增量”,会将内容把控的压力和风险成倍放大,给自审和内容监管带来更大的考验。

不少业内人士则表示,互联网环境下,文化产品的生产和传播流程很难预判和控制,内容样式的迅速裂变和衍生又进一步加大了审核难度。

据B站CEO陈睿介绍,网站月均原创视频量能达到30万条以上,超过100万的活跃up主为B站贡献了超过1000万的原创视频,占据了全站视频内容的68%。原创内容和弹幕共同形成的独特文化氛围始终是网站核心竞争力,但他也坦承,面对实时上传的海量内容,源头控制几乎不可能实施,而对于正在传播的内容,再强的技术、再庞大的审核队伍也无法消除死角。开放多元的内容池上方,永悬一把达摩克利斯之剑。

对海量互联网文化产品进行内容监管,防范低俗化内容入市产生不良社会影响,已成为行业关注焦点。监管标尺更随着相关部门多项行动而更加明晰。

7月中旬,国家网信办会同五部门依法处置19家短视频平台的市场余波尚未远去,8月3日,文化和旅游部又针对网络动漫、网络音乐等网络文化产品,部署开展了从重从严的专项查处,引导市场趋向理性。

标本兼治共建健康有序互联网文化市场

面对不断涌现的互联网文化产品类型和新业态,监管态势正全面趋严,制度建设和执法手段也在更快地创新迭代。

《互联网文化管理暂行规定》《网络游戏管理暂行办法》等一系列部门规章、规范性文件的出台和修订完善,为互联网文化市场管理和行政执法提供了依据;文化执法“双随机一公开”的落实,以及十八批网络文化市场以案施训活动的实施,引清风激荡互联网文化市场;《全国文化市场黑名单管理办法(试行)》对严重违法失信的文化市场主体及人员实施信用约束、联合惩戒;移动执法系统的建立,使部分地区对网络文化市场的管理,实现了从人防到技防的转变。

系列举措成为破解互联网文化市场监管“无规可循”的利器,推动互联网文化市场转型升级,其影响正体现在内容生产和输出的全链条中。

行业已在强化内容把控、构建规范严密的自审自查机制等方面达成共识。不少平台积极探索,形成“样板”效应。

坐拥7亿多用户的短视频平台“快手”,已形成“人工+科技”的监管机制。相应专业审核人员与人工智能技术组成了7x24小时全职内容评级团队,从标注、限制传播、到封禁,直至固定证据递交相关部门,实施多级内容审核处理制度。此外,该平台还成立了行业首家“社区自律委员会”,邀请知名学者、媒体人和普通用户共同参与对快手的监督,将用户群体直接纳入审核系统,实现了正向互动与塑造用户行为意识的“双赢”。

B站也于日前宣布,将重点加强网站审核团队的建设,扩编一倍以上审核人力;除北京外,在武汉建立的新审核中心,已于7月内正式投入运营,第三个审核中心也在计划筹建。此外,由用户组成的自发维护社区氛围和秩序的“风纪委员会”已累计招募3.6万人,并将持续扩大规模。

中国传媒大学副教授付晓光认为,密织监管网络可收亡羊补牢之效,而真正扫除乱象还需从源头入手。当前,互联网文化产业已进入内容导引、兼并整合的阶段,企业将为具有融合思维和创新观念的高校学生开放资源,新生力量补入内容生产和运营团队,又将为涤清市场带来新气象。

这一观点,从各大互联网内容平台流量统计能够得到佐证,尽管UGC(用户原创内容)内容贡献了90%以上的内容量,但收拢90%播放量的却是PGC(专业生产内容)内容,后者在主流价值观输出和变现能力上均占绝对优势,“内容为王”仍为平台长远发展的基础。

下一阶段,当互联网文化产品的用户规模越来越大,对主流人群吸附性越来越强,相关平台更应做好“守门员”,承担起相应的社会责任。对于互联网文化产品提供商和运营者来说,只有实施规范化经营才能谈政策友好,完成正能量输出才能获得持久的市场热度,将庞大的用户基础转化为实实在在的消费力和生产力。

长远来看,网络文化市场的良性发展需多方合力。平台需注重增强自身的审核把控能力;行业亟待建立更具约束力的规范;相关部门则需进一步创新文化执法手段和监管方式,强化技术支撑。多管齐下,定能共同营造风清气正的互联网文化环境。

王彬/文

[责任编辑:尹超]

相关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