纪录片:“国家相册”记录新时代

2018-08-13 14:13:41 来源:本网专稿 

□ 中国改革报记者 于馨

“九九乘法口诀”最早出现在哪里?战国时代有怎样的“风土人情”?漆盘上的“喵星人”怎样与一个女人的命运产生交织?天马何以行空?先人的智慧、历史的厚重、文明的深邃、妙绝的匠心……让“国宝”自己来回答这些问题。近日,备受期待的百集纪录片《如果国宝会说话》第二季回归央视。在首季获得豆瓣网9.4高分的背景下,第二季的重磅回归,国之重宝依然夺目,表达方式同样卖萌接地气,一经开播就收到了观众热烈反馈,有观众表示,“全新的文物,熟悉的萌宝,不变的高质量”。

近年来,我国纪录片产业强劲崛起,无论是《舌尖上的中国》《我在故宫修文物》,还是《记住乡愁》《第三极》等,都掀起过一波又一波收视热潮。纪录片在为荧屏注入一股清流的同时,也在逐渐改变着综艺霸屏、电视剧称雄的现象。“一个国家没有纪录片,就像一个家庭没有相册。”智利纪录片导演古兹曼曾这样阐述纪录片的重要性。改革开放40年,中国正在经历波澜壮阔的历史性变革,而纪录片作为忠实的记录者和传播者,既是表现中国发展进步的重要文化传播载体,也是讲述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的重要力量。

从小众走向大众

自1958年6月我国首部电视纪录片《英雄的信阳人民》在北京电视台播出,国产纪录片已经走过了半个多世纪,然而其真正被大众熟知和喜爱是在改革开放后。

改革开放使我国无论是在政治、经济还是文化方面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这一时期,纪录片多被叫做专题片、文献片、政论片,同时,它也被当时的社会氛围赋予了很多的家国情怀。

1979年年末,中央电视台与日本广播协会(NHK)联合拍摄制作了大型纪录系列片。中日两国历经21个月的共同拍摄,共享素材,共同编辑国际版本,同时也各自编辑自己国家的版本,中国版《丝绸之路》共15集,1980年5月1日开始播出。该片再现了丝绸之路的壮丽景观和沿途人们的生活,展示了中国古代丝文化的魅力所在,播出后引起了全球轰动。

1983年8月7日,中央电视台播出25集纪录片《话说长江》。该片通过展现长江壮丽的风光和多姿多彩的风土人情,打开百姓的视野,激发百姓的爱国主义情怀。播出后反响空前,创下了当时40%的超高收视率,也创造了当时国内纪录片的最高收视率。

除了《丝绸之路》《话说长江》之外,这一时期还有很多优秀的电视纪录片,其中1991年的《望长城》被称为“中国纪录片发展的里程碑”。改革开放时期的国产纪录片虽然进入了发展新时期,出现了一些经典的作品,但是,这一时期的纪录片一直以主旋律大片为主打产品,内容和形式相对单一,拍摄目的也大多是为了宣传。纪录片在当时也被认为是一种“精英”的小众文化。

进入新世纪后,国产纪录片发生了革命性的变化,迎来了发展的黄金时期,涌现出众多高水准高质量的纪录片,开启了一个空前繁荣的纪录片发展新时代。

《航拍中国》《大国外交》《舌尖上的中国》《我在故宫修文物》等一大批制作精良、内涵丰富、影响积极的国产精品纪录片,陆续登陆中央电视台、省级卫视以及新媒体平台,反响良好。可以说,纪录片市场正在形成一个良性的产业生态:一方面整体品质的提升推动了产业从小众走向大众;另一方面“大众”的多元品味和多层次鉴赏水平也倒逼产业不断自我完善和革新。

关注热点出精品

近年来,一批优秀的纪录片登录国内各大卫视黄金档,并在新媒体平台上引发热捧,《舌尖上的中国》在为传统美食“代言”的同时,“吃货效应”更带火了章丘铁锅;《我在故宫修文物》让一群顶级的“文物医生”被大众所熟知,也让“工匠精神”成为热词;《创新中国》则捧红了“科技七杰”,让观众为他们攻坚克难的科学创新精神所撼动;《传承》则让大众记住了散落在民间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弘扬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如果国宝会说话》被网友制作了各种文物表情包,把欢乐延伸至荧屏外。纪录片正从“中老年节目”变成青年观众的“心头好”。

此外,各家省级卫视播出的纪录片走向系列化、精品化、特色化,纪录栏目逐渐成为省级卫视王牌内容,东方卫视树立“中华系列”文化品牌、江苏卫视打造商业纪录片“边播边卖”模式、湖南卫视坚守制作青春特色的国产纪录片、湖北卫视和黑龙江卫视联合播出网生纪录片《了不起的匠人》……继新闻、综艺、电视剧之后,纪录片成为近年卫视荧屏当中的“第四驾马车”,全速驶进观众视野。

有业内专家表示,在电视剧和综艺节目盛行的当下,纪录片火起来,可以视为一种视觉疲惫后的文化回归。但更决定性的原因,还是国产纪录片不断提高的质量。回溯近年来热播的纪录片,不难发现,国产纪录片之所以能不断打破纪录,让这一“冷门”艺术变成“爆款”,主要原因还在于时下越来越多的纪录片开始告别昔日高大上的形象,注重观照现实生活、剖析社会问题、描述普通人的日常,让观众感受到更多人文关怀,获得了更多情感共鸣,其中不少题材紧跟当下热点,富有强烈的时代感,尤其是党的十八大以来国产纪录片将宏大主题叙事与百姓故事讲述并举。当纪录片内容更接地气、更贴近人心,自然也更有观众缘。

作为记录我国政治经济社会发展成就的大片,《辉煌中国》以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为脉络,全面反映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经济社会发展取得的巨大成就,使不少观众热泪盈眶,获得包括海外华人华侨和关注中国建设发展的外国观众的广泛好评。如果说《辉煌中国》主要记录并讲述实现中国梦的种种伟大成功,那么10集纪录片《我们这五年》则通过记录并讲述几十个普通中国人的故事,形象生动地突出“中国梦既是国家梦、民族梦,也是每个中国人的梦”的主题,很好地呈现出五年来当代中国人对美好未来的憧憬和追求,展现了中国人民勤劳智慧、善良坚韧的精神品质以及自强不息、积极向上的奋斗精神和家国情怀。

此外,除了接连不断的主旋律大型纪录片,很多讲述百姓故事、为百姓喜闻乐见的纪录片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其中有反复热播、影响很大的大型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系列,有表现社会普通人生活的大型纪录片《中国人活法》系列,有牵动中国家长神经的高考题材纪录片《我是艺考生》,有关注民生重要话题的医疗纪录片《人间世》,有关注中国经济全球化的《与全世界做生意》等。在那些涉及中国广大普通人日常现实生活内容的纪录片中,有自强不息,有奋勇争先,有喜怒哀乐,有生老病死,有成败得失,有柴米油盐,有千姿百态,非常有质感,十分接地气。

“内容突围,匠心制作,好主题好品质,才能不断彰显优秀纪录片的独特魅力。”江苏卫视频道副总监、总编室主任陈其庆如此评价“爆款”纪录片。

记录新时代精神

未来纪录片该如何发展以延续它的热度?如何在内容方面进一步突破?国家广播电视总局宣传管理司相关负责人给出了新的回答:“新时代纪录片精品应围绕改革开放40周年、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等重要时间节点;围绕新时代党和国家发生的历史性变革和取得的历史性成就;围绕普通中国人以奋斗创造美好生活的感人故事开展纪录片题材规划,从而实现记录新时代,展现美好生活。”

今年6月,国家广播电视总局发布《关于实施“记录新时代”纪录片创作传播工程的通知》(简称《通知》)。《通知》指出,为充分发挥纪录片“国家相册”功能,真实记录奋进的新时代,展现新时代中国人民追求美好生活、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昂扬之气,总局将实施“记录新时代”纪录片创作传播工程,扶持鼓励带有鲜明时代印记、彰显时代精神的纪录片精品。

根据《通知》,“记录新时代”纪录片创作传播工程目前规划从2018年到2022年,开展编制百部纪录片重点选题规划工作;扶持“记录新时代”纪录片精品创作;扶持“记录新时代”中国梦短纪录片创作;扩大国产纪录片播出需求;实施纪录片人才培养工程;实施纪录片海外推广计划等具体工作,从而以“记录新时代”纪录片创作传播工程为载体,推动纪录片产业繁荣发展,增强国产纪录片传播力影响力。

党的十九大标定了党和国家事业发展新的历史方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而“记录新时代”就需要纪录片人“把握时代之魂、关注时代之需、聚焦时代之变、引领时代之风”。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副局长田进表示,做新时代的记录者,首先要以纪录片为载体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让更多的人明白中国的主张,分享中国的经验;其次,顺应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新变化,用更高质量的作品满足人民群众更高层次精神消费需求;第三,聚焦中国正在经历的历史性变革,展现中华民族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历史性飞跃;第四,充分发挥纪录片价值传播、思想传播、文化传播的重要载体作用,在引领新时代风尚、风骨、风气上有所作为、有大作为。

[责任编辑:尹超]

相关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