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健品“蹭老” 正本清源应精准发力

2018-08-08 20:00:00 来源:《》  

随着保健品营销模式不断演变升级,制作销售假保健品、夸大保健品的功效等市场乱象层出不穷

□中国改革报记者 吴限

“为了不让她买保健品,我们都没收她8部手机了。”家住陕西省汉中市汉台区前进路某小区的冯女士对于自己的母亲深陷保健品的漩涡中,无奈至极。冯女士的母亲王大妈从2016年开始,通过电话销售购买了大量保健品和药品,原本15平方米的房子里,已经被各种保健品堆得像小山一样。经初步统计,竟然已经花了16万元。

随着保健品营销的商业模式在不断演变、升级,保健品骗局成为时常登上新闻头条的“老问题”。与此同时,制作销售假保健品、夸大保健品的功效等市场乱象层出不穷。

“蹭老”

保健品主打“暖心”套路

现如今,一款成本价三、四元的进口营养片,经过营销就可以卖到五、六百元,老年保健品骗局也被屡屡曝光,让人防不胜防。记者注意到,2017年央视3·15晚会就曝光了一批将“黑手”伸向老人的企业。在央视曝光的画面中,安徽润九生物技术公司将一款名为蜂胶胶囊的保健品,一次向80名老年人销售23万元产品。该公司一名讲师现场宣称,服用此药,“糖尿病的人,两个半月血糖正常,百分之百正常。”而每盒对外售价3980元的蜂胶胶囊,进货价只有65元,利润高达60倍。现场邀请的来自于中国老年保健协会的重量级专家,几年前不过是在辽宁丹东卖保健品的一个店主。

老年人缘何成为不法分子的“目标”?对此,中国农业大学副教授朱毅认为,“我国已经进入了老龄化社会,老年人数量越来越多。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老年人都比较注重自己的健康,手里也有一些钱,不少老人既有意愿又有能力去购买保健品,由此撑起了保健品市场。”

正是抓住老人这样的心理,这些所谓的“销售员”让老人在保健品骗局的漩涡中越陷越深,让老人一步步掏空自己的钱包。

首先,以“免费”为噱头,开始“拓荒”。“拓荒”就是要建立起一家新的“养生馆”。“养生馆”往往会挑在老小区,老小区的老年人多。以某公司的名义,在超市门口、菜市场周边等老人较多的地方发传单,并称“为回馈社会,举办健康知识讲座,参加还能获得一份小礼品。”

其次,以关爱老人健康名义,博取信任。当一个老人成为顾客的时候,“销售员”会每天8个小时陪在老人身边,陪老人买菜、帮老人做饭,老人病了,陪老人去医院看病。有时,“销售员”还会组织旅游,像“120元杭州三日游”,“养生馆”包下食宿费、交通费以及景点门票,而实际成本远高于120元。三日游之后,80%以上的老人会买保健品。有的老人说:“买产品不是真的觉得好,而是对我好。”

最后,以不再退款只能换购,直接消失。过了一段时间,陆续有老人发现,他们花几千元上万元购买的保健品礼盒中,所谓的灵丹妙药在保健品市场同类产品只需几百元;这时意识到自己被骗,但此时,“养生馆”多半人去楼空了。

“坑老”

暴利驱使“三关”待破局

保健品“坑老”营销愈演愈烈,究其根源,为何老年人生病后,不愿意到医院就诊,而选择信任保健品?

前不久,郑州市某人民医院主任医师在微信朋友圈发文痛斥,有保健品推销商诱以根治、省事、花钱少等好处,欺骗他的一位七旬高危患者使用虚假保健品,老人因为过于相信保健品的“疗效”,未遵医嘱按时吃药,导致突发晕倒。为此,医师在老人的医嘱单上特意加了一条提示:“与保健品(伪)和传销组织产品彻底断绝!”

站不住,挤不动,等不及,是老年人看病的三大特点。有业内人士分析认为,目前老年患者到医院就医尚不够方便和明白,这正好给伪保健品营销商留下了有机可乘的间隙,他们故意降低门槛、夸大宣传钓人上钩。

记者梳理发现,老年保健食品市场乱象主要折射三大难关。

一是保健品虚假营销花样繁多。暴利吸引了众多企业进入保健食品行业,加剧了市场混乱,导致假冒伪劣产品涌入市场。上海市消费者权益保护委员会发布的《老年保健品消费调查报告》指出,71.8%的保健品宣传通过张贴信箱小广告进行。一些保健食品公司大肆宣传保健食品具备替代药物的治疗效果,甚至在包装上标注“抑制肿瘤”“增加骨密度”等内容误导老年人。

二是老年人法律维权能力差。从历年法院的判决来看,老年人因保健食品侵权向法院主动起诉的案例很少,且大部分是子女投诉。

三是监管难。以往的监管体制重事前严格审批,对事中事后监管力度不够。同时,基层监管人员人少事多,执法能力不足。另外,保健食品销售采取了网络销售、电话销售、会议销售、健康咨询等方式,隐蔽性强、流动性大,往往披着合法外衣进行虚假宣传和销售,易形成监管盲区。

[责任编辑:张海莺]

相关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