渭河治理融入人水和谐、柔性治水理念,采取加固堤防、疏浚河道、整治河滩、生态修复、治理污染、水量调度等措施,实现“洪畅、堤固、水清、岸绿、景美”前期治理目标
近日,“2018中央及行业媒体走基层——走近最美的家乡河”采访团来到陕西,在渭河陕西段采访时了解到,经过多年的不懈努力,渭河陕西段从原来的“上游干、中游臭、下游瘀”的水质污染严重、河道满目疮痍,到现在基本实现了“洪畅、堤固、水清、岸绿、景美”。2017年,渭河被评为中国最美丽的家乡河。图为渭河眉县段“千亩荷塘”。(陕西省水利信息宣传教育中心供图)
□ 中国改革报、改革网记者 张海莺
渭水银河清,
横天流不息。
这是诗仙李白描画历史上渭河大河泱泱、水碧浪清的诗句。可惜,风景不再。上世纪80年代以来,由于对渭河的依赖和掠夺式利用,水丰且美的渭河“上游干了,中游臭了,下游淤满了”。
治理渭河刻不容缓。“十二五”以来,陕西省累计投资215亿元实施了渭河全线整治工程,建成堤防工程630公里,生态湿地及水面景观等15万亩,实现了“洪畅、堤固、水清、岸绿、景美”的前期治理目标。
“十三五”期间,陕西省决定沿渭河两岸堤防外侧划定一定范围设立渭河生态区,按照“山水林田湖草是一个生命共同体”的理念,在总结前一轮治理成效的基础上,精心谋划实施新一轮渭河治理工作。
2017年,渭河入选首届全国“寻找最美家乡河”榜单。
满目疮痍的渭河重焕诗仙笔下的风采,腾挪山谷,恣意关中……
一部流动的瑰丽史诗
渭河发源于甘肃渭源的鸟鼠山,全长818公里,在陕西流经4市2区26县共512公里,于陕西潼关注入黄河。渭河用甘甜的乳汁养育了陕西64%的人口,支撑起65%的生产总值。渭河孕育了辉煌灿烂的文化,成就了周秦汉唐盛世,是关中儿女当之无愧的母亲河。
关中自古帝王都,见证了13个朝代的兴亡更替,渭河的气质中,印烙了周秦遗韵汉唐雄风;渭河流域是中华始祖轩辕黄帝和神龙炎帝的起源地,渭河的血管里,奔腾着华夏文明的生命气息。渭河当仁不让地成为展示陕西厚重历史文化的重要载体。
灞渭桥气势恢宏,是渭河西安段的重要地标。桥上的浮雕“八水绕长安”讲述着昔日西安丰富的水资源和优美的生态环境。“八水”分别是渭、泾、沣、涝、潏、滈、浐、灞八条河流,它们在西安四周穿流,其他七水汇入渭河,渭河汇入黄河。西汉文学家司马相如著名的辞赋《上林赋》描述“荡荡乎八川分流,相背而异态”,“八水绕长安”的描述由此而出。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岐山县治渭办主任魏军刚一段开场白声情并茂,他告诉记者,岐山蔡家坡龙湾古码头,正是《诗经·国风·秦风·蒹葭》所在地。今天,渭河岐山段芦苇绵延,鸟飞鱼翔。“在水一方”“在水之湄”“在水之涘”等景点还原了诗意美景。
渭河,用一部浩浩汤汤的瑰丽史诗滋养着八百里秦川。
河岸沿线既有情感磅礴的华阴老腔,又有含蓄的“渭城朝雨”伤别离;既有水利巨作——世界灌溉工程遗产郑国渠,又有农耕文化——农官后稷“教民稼穑,树艺五谷”。
如今,渭河流域相关地市依托博大厚重的历史文化底蕴,全力打造八百里秦川大型渭河文化景观带,不断传承和弘扬渭河文化。
一片画廊似的关中“绿肺”
咸阳市民王凤兰经常到30多公里外的西安灞渭桥车游湿地看风景,“野色茫茫接渭川,百鸥飞进水接天”的景色让她的手机拍摄键响个不停。记忆中的渭河,“六十年代,淘米洗菜。七十年代,打鱼灌溉。八十年代,鱼虾绝代。九十年代,水臭难耐。”聊到今昔对比,王凤兰说:“以前是荒草丛生的滩涂地,现在是绵延几十里的绿景观,渭河两岸大变样!”
据了解,2008年,西安率先在陕西省启动了渭河城市段综合治理工程。经过多年的努力,现已建成300年一遇防洪标准的生态堤防28公里和176座雁翅坝,堤顶宽49米,建成双向四车道堤顶道路、堤顶绿化和照明工程,堤外建有宽200米景观绿化带和12个人工湖,绿化面积达2.39万亩,水面面积4963亩,为西安城区居民人均增绿3.52平方米。
从太白山下的楼观塬村到宝鸡眉县的“千亩荷塘”,同样路程30多公里,楼观塬村的村民张军虎告诉记者,村里的邻居去“千亩荷塘”游玩,发了微信朋友圈,“眉坞荷花红,不必下江南”的风光把他也吸引了过来。现在周末只要有空闲,张军虎就会骑着摩托车来游玩,“好风景看看心情都美得很!”
“千亩荷塘”仅仅是宝鸡“渭河宝鸡百里画廊”的一处生态景观点,从2011年,宝鸡通过加宽堤防、疏浚河道、绿化治污等综合措施,打造了西起宝鸡峡、东到扶风绛帐的“渭河宝鸡百里画廊”工程,建成了渭河“十里花海、眉县滨河新区”等20多个生态景观带和休闲区,这条“生态、文化、景观”的绿色长廊,成为沿岸群众休闲娱乐的好去处。
“渭河治理分三个阶段,过去是安澜防洪;从2011年开始,我们融入人水和谐、柔性治水的理念,实施渭河全线整治;2016年陕西提出渭河生态区概念,突出生态优先、保护优先,渭河治理迎来了崭新的阶段。”陕西省渭河生态区管理局局长党德才如是说。
2016年,《陕西省渭河生态区建设总体规划》正式出台。根据规划,陕西拟用5年时间投资189亿元,沿渭河两岸堤防向外侧扩展200米~1500米,建设面积达1000平方公里的渭河生态区。主要包括河道疏浚、河滩整治、水量调度、湿地建设、旅游观光、支流水源管理等。截至目前,渭河生态区建设已累计完成投资31亿元,实施滩面治理及生态修复10万亩,水面景观3.84万亩。
从渭河甘陕交界到潼关入黄口,渭河生态区在长约512公里范围内逐渐完善,形成了一个涵养水源、改善气候、消减雾霾的“绿肺”。
一条律动的健身长廊
在渭河咸阳段,三列暴走队伍疾行而过,每队大约五六十人。他们统一身着明黄色的运动服,精神抖擞,步伐一致。据咸阳市水利局副局长邢博介绍,渭河咸阳段铺设了塑胶健身步道,每日前来健身的“暴走团”多达2万余人。足球场、羽毛球场等体育场所免费为市民开放。
据了解,渭河健身长廊建设工程是在渭河综合治理的基础上,在渭河沿岸建设的一条西起宝鸡金台区宝鸡峡渠首、东至渭南潼关县渭河入黄口,途经西安、宝鸡、咸阳、渭南、杨凌示范区和西咸新区“四市两区”的健身长廊。
国家体育总局的负责人曾称赞,渭河健身长廊是全国体育示范精品工程,要在全国大力推广。
截至目前,八百里秦川渭河沿岸全民健身长廊基本建成。以渭河为轴,以大型滨河运动公园为核心,以线与点和面的有机结合,修建篮球、足球、乒乓球、自行车、门球等高标准、高质量的运动场地,打造形成沿岸城乡“15分钟体育健身圈”,渭河沿岸全民健身热潮涌动,已经成为陕西全民健身事业发展的新高地。
纳川容溪,收河携峪。古老的渭河正逐步变身为关中平原防洪安澜的坚实屏障、堤路结合的滨河大道、清水悠悠的黄金水道、绿色环保的景观长廊、区域经济的产业集群。浩浩汤汤的新渭河焕发出勃勃生机,成为三秦儿女心中最美的家乡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