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化司法体制改革,建设公正高效权威的社会主义司法制度,努力让人民群众在每一个司法案件中感受到公平正义,是政法机关肩负的崇高使命。
深圳勇立潮头,敢为天下先,坚定拉开司法体制改革的大幕:打“头炮”,率先构建司法权力运行新机制;涉“深水”,员额制改革实现司法人员专业化;闯难关,前海社会主义法治示范区显雏形……
这是一场气势恢弘、影响深远的改革。回望深圳司法体制改革历程,从打“头炮”到涉“深水”,从“一流法治城市”到“法治中国示范城市”,从顶层设计到基层实践,深圳始终先行一步、大胆创新,着眼于提升司法公信力、提高人民群众的获得感,一系列改革举措密集出台,推进司法体制改革不断向纵深迈进,为全国司法体制改革探索“深圳经验”。
率先构建司法权力运行新机制,司法质效和公信力进一步提升
在司法权力运行机制改革问题上,深圳是大胆的探路者。“谁办案谁负责”是司法责任制改革的重要目标。深圳率先破冰,早在2012年,福田区人民法院、检察院就推行“审判长负责制”“检察官办案责任制”,率先启动司法权力运行机制改革。
“审者不判,判者不审”一直是法院最为人诟病的问题。对此,深圳法院在全国率先探索审判权、审判管理权、审判监督权三权配置模式,全面取消具有行政化色彩的案件审批制,99%的案件裁判文书均由合议庭或独任法官直接签发,实现了“让审理者裁判,由裁判者负责”。
深圳检察院根据办案实际,探索在司法属性不同的业务部门实行不同的检察权运行模式。通过改革,法官检察官的办案主体地位进一步凸显,司法权运行更加科学顺畅。
敢啃硬骨头,率先推行员额制改革,实现法官检察官正规化专业化职业化;打破晋升“天花板”,实行司法人员分类管理,进一步激发队伍活力;敢吃螃蟹,在全国最早实现司法系统人财物市级统管……
一项项触及司法灵魂的司法体制改革,深圳都率先破冰、先行先试,取得突破与成效,成为全国司法体制改革的“排头兵”。
破坚冰、闯难关,深圳从无懈怠;
大刀阔斧、敢为人先,司改成绩还有更多——
在全国率先建设“一网两台”破解执行难,实现财产网络查、冻、扣一体化,执行办案智能辅助、事务性工作集约办理。
在全国首家系统推进案件繁简分流改革,破解“案多人少”困局。2017年,以16%的法官办结53%的案件,平均结案周期缩短20天。
出台国内首部地方性辅警条例——《深圳经济特区警务辅助人员条例》,大胆创新赋予辅警一定的执法权限,完善优化深圳执法队伍结构,将给全国带来积极正面的示范效应。
出台《法治中国示范城市建设实施纲要(2017-2020年)》,从立法、法治政府、司法等六个方面入手,提出到2020年深圳要基本建成法治中国示范城市。
一项项措施得力、一步步足迹铿锵,深圳法治大厦的根基不断夯实,办案质量和效率得到极大提升,司法公信力进一步增强。2017年,深圳法院结案数376913件,是2013年的2.1倍,年均增长20.5%;检察院审查逮捕案件办结时间平均缩短0.2天,审查起诉案件办结时间平均缩短11天。
前海大胆探路,上演法治改革创新最鲜活实践
深圳前海,一块滚烫的改革与创新热土,承载着国家级的厚望,牵动着全球人的目光。
“前海的改革,要相信法治的力量。”习近平总书记视察深圳前海时作出重要指示。作为目前国家批复的唯一一个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示范区,前海自成立以来大胆探索,不断创新,在立法、司法、执法等方面持续推进,为营造国际化、市场化、法治化营商环境奠定了法治基础。
前不久,最高人民法院第一国际商事法庭在深圳揭牌,标志着我国国际商事司法事业翻开新的篇章。此前,国家级法律查明“一中心两基地”落户深圳前海;前海法院还建立了港籍陪审员及法律查明专家陪审机制,适用域外法审理域外民商事案件早已是前海法治探索的一大亮点。
调解、仲裁、诉讼相结合的多元化纠纷解决机制也已在前海形成。就调解而言,深圳国际仲裁院(以下简称“深国仲”)和前海法院已分别牵头创建粤港澳商事调解联盟、前海“一带一路”国际商事诉调对接中心,共聘请了76名外籍和港澳台籍调解员。就仲裁而言,深国仲还通过“调解+仲裁”实现独立调解与独立仲裁相结合,探索出了6种快捷、有效的商事争议解决模式。
此外,前海法院作为综合性司法体制改革示范法院,已形成50多项全国领先的司法体制改革经验。前海蛇口自贸区检察院是全国首家自贸区检察院,深国仲建立了全国唯一一个以国际化理事会为核心的法人治理结构,11名理事过半来自香港和海外。完备的法治生态体系已在前海形成。
“深圳一小步、中国一大步”。深圳前海上演着最鲜活的法治创新实践,努力探索着更高水平的司法文明。
打造一流法治化营商环境,服务经济社会大局更有力
在深化司法体制改革过程中,深圳对标国际一流法治化营商环境,下深功夫、做大文章。设立深圳知识产权法庭,打造知识产权司法保护高地。实施最严格的知识产权保护制度,年均审结知识产权案件占全省三分之一、全国十分之一。在全国率先实施知识产权刑事、民事、行政案件“三合一”审理机制,南山法院成立全国首家“知识产权案件互联网审理中心”。深圳已成为知识产权争议解决优选地。
设立全国首个金融法庭,服务保障金融业健康发展。福田法院成立全国首家互联网和金融审判庭,把金融鼓励创新、服务实体经济作为司法审判的重要价值导向,维护金融市场健康有序发展。2017年,全市法院受理金融纠纷案件30369件,上升32.5%。
率先探索“执行转破产”机制,依法完善市场退出机制,破产出清“僵尸企业”,创新“预重整”制度,积极拯救困境企业。2017年,深圳法院消化执行案件5870件。
加快“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法律资源库建设,联合港澳共建亚太国际争议解决中心,不断丰富国际法律服务业的种类,为深圳建成现代化国际化创新型城市和国际科技、产业创新中心提供强大的法治支撑。
拥抱高科技,司法服务更加高效便民
深圳积极拥抱新科技,将司法理念、办案方式与现代科技、体制机制创新相结合,不断提升市民获得感、满意度。
在深圳司法的全流程、全领域,随处可见科技带来的创新。深圳法院建设多元化纠纷在线解决、类案在线办理、电子卷宗随案生成、微信人脸识别送达等信息化平台。福田法院与阿里巴巴公司合作建设的“巨鲸智”平台,在全国首创金融纠纷类案全流程线上办理。
深圳检察系统开发的侦查活动监督平台在全国推广,“两法衔接”信息平台在全省推广,试点政法机关跨部门网上办案平台……以大数据为代表的“智慧检务”,为司法工作插上腾飞的翅膀。
深圳公安打造微信端“深微”民生警务平台,彻底整合人口、出入境、交警等68个民生服务系统,市民通过平台可办理123项民生服务,其中有42项零跑腿,其余最多跑一次。截至目前,网上办事率已超过60%。
深圳市司法局率先在全国推出首张法治地图——深圳法治地图,为市民提供指尖上的法律服务,涵盖律师事务所551家、法律援助处11个等,实现了全市643个社区法律顾问点的导航以及645个社区法律顾问的检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