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陆空立体突围 先进制造实力崛起

2018-07-24 09:27:12 来源:本网专稿 

——从制造业转型升级看中国改革开放40年

□ 中国改革报记者 付朝欢

几年前,国内一档财经节目抛出这样一个辩题:“制造业和金融业,哪个是立国之本?”当时,双方激辩良久仍难分胜负。如今,答案已经不言而喻。世界各国纷纷意识到,制造业是经济良性循环的关键,是技术创新的基础依托,是立国之本、强国之本、富民之本。

改革开放40年来,中国制造完成了脱胎换骨的转型升级,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1980年,中国制造业增加值占全球比重仅为1.5%;而2017年,这一份额已经超过25%。中国更是连续9年保持世界制造业第一大国地位,成为全球制造业体系最为完整的国家。

近日,记者随“壮阔东方潮奋进新时代——庆祝改革开放40年”采访团来到中国经济最具活力的长三角地区,实地走访了轮船、汽车、飞机制造企业,透过改革开放40年历史的纵横经络,感受中国先进制造业快速而蓬勃的发展脉搏。

造船——从“望洋兴叹”到“虎口夺食”

7月5日,在沪东中华造船厂零号基地1号码头,一艘已经建造完工、总舱容量为17.4万立方米的大型液化天然气运输船(以下简称LNG船)停靠在岸,等待交付。

17.4万立方米的液化天然气是什么概念?“按照1:600的压缩比例,再气化后体积可达到1.07亿立方米,足以满足一个中型城市一个月的用气量。”沪东中华造船厂LNG船总建造师何江华告诉记者。

LNG船,是高端货轮中的代表,一艘就价值数十亿元人民币。由于高技术难度和高可靠性要求,建造LNG船也是全球绝大多数船厂望而却步的“超级工程”。为服务国家能源战略,早在1997年,沪东中华就投入巨资研发LNG船。十年磨一剑。2008年4月3日,我国首艘LNG船在沪东中华成功交付。自此,沪东中华成为全球13家之一、中国唯一一家大型LNG船建造企业。

沪东中华不仅在LNG产业链装备制造中占领行业制高点,目前正在建造的22,000箱集装箱船是从韩国船厂“虎口夺食”的超大型船只建造订单。要知道,在此之前,韩国三大造船企业始终牢牢把持着全球超大型集装箱订单的全部份额。

值得一提的是,沪东中华造船厂的立身之本是军工生产,它还是我国海军护卫舰与登陆舰的“摇篮”,曾先后承担人民海军16舰船首舰的研制任务,为人民海军建造了900多艘各型舰船。亚丁湾护航、也门撤侨等重大军事行动中,也都可以看到沪东中华舰船的身影。

屹立黄浦江畔九十载,沪东中华的发展历程可以说是中国造船工业发展的浓缩史。上世纪80年代,按照邓小平同志“中国船舶要出口,要打开国际市场”的指示,中国船舶工业在各行业中率先走出国门。上世纪90年代初,中国造船厂开始致力建立现代造船模式,对于新旧生产模式的转换,做出了许多研究和实践。进入新世纪后,民营造船异军突起,央企集团发展迅速。到2011年,中国已成为世界上第一造船大国,但经济寒冬倒逼船企主动改革创新以适应市场,其中最典型的代表就是沪东中华——全球唯一一家能同时建造LNG船、双相不锈钢化学品船和集滚船3种顶级民用船舶的船厂。

目前,全世界的船约有40%都是中国制造的,但从“造船大国”向“造船强国”转变仍需要历史耐心。“我们应该保持清醒,LNG是一个产业链,单靠船厂很难和韩国PK,现在核心设备、材料还主要依靠进口,成本、供货期不可控。这方面需要国家投入科研经费,扶持一批配套企业,同时也需要国内船东支持实船使用。”何江华坦言。

造车——从“东拼西凑”到“开放合作”

从1997年起步,立志要造老百姓买得起的好车,到2007年发布“宁波宣言”,正式从低价战略转向“技术先进、品质可靠、服务满意、全面领先”战略,到2010年收购沃尔沃轿车,到2014年推出精品车发展战略……浙江吉利控股集团不断地自我迭代、转型升级,让世界看到了中国民营车企的创新与进取。

位于杭州湾的吉利整车试制中心给记者留下深刻印象——这里可以同时进行12款不同车型的柔性化共线生产,AGV自动转运车有条不紊地沿着黄色磁条线配送物料到相应的生产线。

“吉利精品3.0阶段的全部车型,都在这里完成试制。”吉利汽车研究院院长胡峥楠自豪地介绍说,“几乎所有的整车性能实验,都可以在室内完成,这大大加快了新车的开发速度。”

吉利在智能网联、智能驾驶、新能源等领域的探索,重新定义了“新制造时代”。如若此时再回看吉利造车的艰难起步,简直“一个在天上,一个在地上”。

脱胎于计划经济体制的中国汽车工业,长久以来一直带有浓厚的计划经济色彩。上世纪80年代,在邓小平同志的支持下,才走上了合资的道路。到1994年《汽车工业产业政策》发布后,合资企业被重点扶持,而吉利、奇瑞、华晨、悦达等自主品牌却被挡在门外。

在这样尴尬的大背景下,1998年8月8日,吉利控股集团董事长李书福推出第一款真正量产的产品,这款名为“豪情”的车却有着明显的拼凑痕迹:前脸儿有些像奔驰,车身和底盘有些像夏利,发动机是找夏利买的,而变速箱则来自菲亚特的两厢轿车。

一直到2007年,占中国汽车市场份额仅为2.5%的吉利,在国内消费者中的认可度并不高,在国际上也默默无闻。2010年,把“公主娶回家”的沃尔沃并购案,让全世界认识了吉利。这次并购给吉利带来的变化也是显而易见的,沃尔沃能够反哺吉利汽车的技术研发,形成均衡的产品线和完整的制造体系。当然,吉利在成本控制方面有一些成功的经验,也能够帮助沃尔沃降低成本。

在刚刚发布的“世界500强”榜单上,吉利位列267位,较去年上升76位。自2012年首次跻身“世界500强”,这已经是吉利连续7年上榜。过去一年,吉利的经营“成绩单”让人眼前一亮——营业收入总额2782亿元,同比增长33%;净利润188亿元,同比增长61%。

“日本、韩国、德国、美国的汽车市场上,80%都是自主品牌;相比而言,中国市场上,56%的汽车都是国外品牌。”李书福表示,未来,吉利将继续向产业链中高端迈进,要把品牌的附加值打造起来。

造飞机——从“打破封锁”到“自主研制”

7月12日,C919大型客机102架机从上海浦东机场起飞,历经1小时46分的飞行,平稳降落在山东东营胜利机场,顺利完成首次空中远距离转场飞行。这意味着C919大型客机项目进入密集研发试飞新阶段。

作为制造业“皇冠上的明珠”,大型客机研制能力是一个国家工业水平的重要标志,也是一个国家制造业整体实力的集中体现。2017年5月5日,C919大型客机成功首飞,让中国的民用航空工业为之沸腾。

中国的民用航空工业经历了一段艰难坎坷的发展历程——1970年8月,“运十”项目启动(又称“708工程”);1985年,飞行130个起落、170个小时的“运十”,填补了我国民用航空工业的空白;之后,随着“运十”项目下马,导致国内航空制造业的断档和大量的人才流失;2007年,立项研制C919,历经10年的设计研发,C919大型客机于2017年5月5日在上海浦东圆满首飞,是我国航空工业的重大历史性突破。

C919大型客机项目总经理吴跃介绍说,C919是中国拥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干线飞机,针对先进的气动布局、结构材料和机载系统,共规划了102项关键技术攻关,包括飞机发动机一体化设计、电传飞控系统控制律设计、主动控制技术等。

民用飞机具有典型的知识密集、技术密集、资本密集、研制周期长、风险高的特点。过去“造不如买,买不如租”的错误逻辑,制约了我国民用航空工业的发展;发展C919大型客机项目,就是希望形成独立自主的研制能力,以此带动我国整个工业的转型升级。

中国是世界上最大的民用航空市场之一,发展大型客机,将更好地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出行需求,也必将成为一个潜力无限的新的经济增长点。根据中国商飞公司的预测,未来20年,全球4.3万架新机中,将有1/5交付中国市场,价值1.2万亿美元。庞大的市场需求,将为我国的航空制造业带来巨大发展空间。

“待国产大客机拥有了批量生产能力,将会进一步扩充生产线,后期订单有望迎来新的增长。”在吴跃看来,发展大型客机,还能带动新材料、先进动力、电子信息,自动控制、计算机等领域关键技术的集群突破,有利于加快转型升级、提质增效,扩大有效和高端供给。

短短几天的调研,记者从中国轮船、汽车、飞机制造的发展,感受到了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自主研发和创新突破,驱动中国制造不断向产业链和价值链中高端迈进。未来,唯有不断深化改革、扩大开放,提升发展质量、推动品牌建设,中国才能从“制造大国”转向“制造强国”。

[责任编辑:王小义]

相关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