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网四川-中国改革报看四川,四川改革发展新闻
中国改革报社主办
站内搜索:
加入收藏 设为首页  |  

义务教育均衡发展让百姓满意

2018-07-20 00:42:09 来源:《中国改革报》 

 □ 本报记者 潘勤学

上海普陀区洵阳路小学的学生几乎全部来自外来务工人员或经济拮据家庭,但教育的价值从孩子的学习进步、健康快乐,教师的人文关怀中体现,家长惊喜于学校随处可见的精心设计的素质教育元素和丰富精彩的个性课程。

而在虹口区柳营路小学,面对随迁子女课余无人照管的实际情况,学校承诺“放学后为学生保留一张书桌,创造一个良好学习环境”;普陀区江宁学校提出“不一定第一,但绝对唯一”,对不同起点学生实施差异化教学;杨浦区三门中学提出要让“后1/3学生也能发光”……

日前,经教育部督导评估认定,上海所辖17个区县均达到国家规定标准,17个区县公众满意度调查结果均在88%以上,未发现作为“一票否决”的重大安全责任事故和重大违纪违规行为,而成为全国第一个整体实现县域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省市。教育部副部长刘利民表示,上海在教育均衡工作上的做法对全国来说有着标杆的意义。各地积极探索学区化管理、集团化办学、城乡学校捆绑、学校委托管理等多种形式的办学体制和管理模式,努力缩小区域内学校在办学水平和教育质量上的差距。老百姓只有从自己孩子的成长中才能获得实实在在的教育利益,因此必须关注到每一个孩子的健康成长。

一成地区通过国家认定

对于家长们来说,一提到“幼升小”、“小升初”,大都会皱起眉头。特别是开学季前,大家纠结怎么样让孩子进一所好学校?拼爹?买学区房?还是让孩子学点才艺、考个什么特长生?其实这背后是义务教育的均衡问题。按照《教育规划纲要》要求,到2020年,必须有95%的县区市达到义务教育均衡标准。但是,究竟怎样才能达标,达了标、家长们就真能了了这个烦心事吗?

记者从上海市教委获悉,上海现在就近入学的比例已经基本控制在90%以上,日前,经教育部督导评估认定,上海所辖17个区县均达到国家规定标准,在全国率先整体实现县域义务教育均衡发展。至此,全国约有10%的县(市、区)顺利通过国家认定。

无独有偶,在江苏南京近日推出的“深化义务教育优质均衡”新举措中,“名校托管办学”、“新设名校分校”、“就近兼并”也成为关键词。这种方式,是否真的是一剂良药呢?有业内人士指出,义务教育均衡是个大词儿,说明白点,就是让孩子就近上学上得踏实,不用再花大价钱买学区房。还是先把目光聚焦南京,因为那儿的新举措一出,最先有反应的就是学区房。

据记者了解,目前全国已有22个省区市的293个县(市、区)顺利通过国家认定,义务教育实现基本均衡,达标数约占全国县(市、区)数的1/10。今年教育部督导组还计划根据各地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督导评估工作开展和申请认定情况,完成对30个省540个县(市、区)的督导评估认定。届时,全国将有近1/3的县(市、区)实现义务教育发展基本均衡。

据了解,上海中小学这些年来悄然取消了“重点小学”和“重点初中”的头衔,转而发展“新优质学校”,目前共有45所学校,均非名校、不挑生源、不争排名。为缓解“择校热”,上海严格控制初中45人的班额,坚持“就近入学”原则,其中严格控制特长生比例。

上海义务教育向“高位均衡”迈进

上海实验学校东校“满15人,就开一门兴趣课”;金山区海棠小学每个孩子都要学一门乐器;普陀区长征中心小学里有一块小菜地……这些学校却不是名声远播的“名校”。

在上海,有45所“家门口”的“新优质学校”,这些学校并非传统意义上的重点学校,而是不挑生源、不求特殊的资源配置、不争抢排名的普通学校,但它们把尊重教育规律、关注学生发展、丰富教学过程作为追求目标,取得显著的办学实效。

上海市教委的一项研究课题表明,义务教育推进均衡发展大概可分三阶段:第一阶段是教育机会均衡阶段,以保证儿童接受教育权益为重点;第二阶段是外延式条件均衡,主要任务是办学基本条件的标准化;第三阶段是内涵式发展的高级阶段,以注重教育过程、提高教育质量、关注学生差异促进学生个性发展为标志。

“上海的义务教育已经基本越过教育均衡发展的第二个阶段,正迈向内涵式发展的高级阶段。教育公平、均衡就必须从经济发展逻辑转向教育本身的发展逻辑,发展的路径回归教育本原。”上海市教委巡视员尹后庆表示,走过了“一般均衡”阶段的上海义务教育,正在探索回归教育本源的内涵式发展新路,朝着实现“高位均衡”的目标迈进。

上海把助力薄弱学校快速发展作为重点。“十一五”期间累计在郊区投资近百亿元,建设了499个基础教育基建项目,占全市基础教育基本建设项目的84%。同时通过“委托管理”、“局镇合作”、“教育协作链”、“区域片级教研”等在内的一系列校际合作机制,整合利用优质教育资源,让“办好每一所家门口的学校”成为百姓看得见、摸得着的“实惠”。

然而,真正激活学校办学自主性、教师专业发展积极性的,是2011年起探索实施的“绿色指标评价”。这一如今已向全国推广的绿色指标体系,让各级政府不再以考试升学率作为评价学校唯一依据,校长不再单以班级考试排名评价教师,老师也不再单以考试成绩排名评判学生。

机制一改,满盘皆活。“向教育的内涵式发展转型,在高质量中求均衡。在这里,我们看到了‘办好每一所学校,让每一个学生健康成长,成就每一个教师’的理念和创新。”负责上海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督导验收的督导组组长杨希文这样说。上海在义务教育均衡化方面做出的努力,得到了教育部督导检查组的肯定,形成了“城乡一体、服务均等、保障公平、入学就近、内涵引领、公众满意”的鲜明特色。

让每一个孩子健康快乐成长

洵阳路小学是上海一所普通弄堂小学,地处上海当年最大的一片棚户区,近八成学生家长文化程度为“大专以下”,50%家庭没有电脑。学校至今也不是普陀区内升学成绩名列前茅的传统“名校”,却因坚持以孩子为中心的课堂教学改革成效卓著,赢得了家长和孩子们的信任。对口中学反馈,该校毕业生大多快乐自信、学习后劲足。在洵阳路小学担任了16年校长的朱乃楣相信,小学教育最重要的目标是让每个孩子“不论贫穷富贵、先知后觉,都能感受到阳光与温暖”。 

有业内专家认为,义务教育的均衡发展水平,除了用数据说话,更要以学生的感受为准。当基础教育触及“课业负担令学生幸福感偏低”、“教学方式不够创新”、“课程仍无法满足学生个性需求”等深层次矛盾时,一系列针对性的改革措施在上海应运而生:“注重教育过程”、“让每个学生充分发展”、“促进内涵均衡”……

近年来,上海开展了“构建义务教育质量绿色指标体系”的持续探索。“绿色”指标包括学生学业水平、学习动力、学业负担、师生关系、教师教学方式、校长课程领导力等十个方面,既关注学业,又关注学生为学业水平所付出的各种代价;既衡量学生一般认知能力,又衡量学生体质、品德、创新等高层次能力水平要素。

从2013年秋季新学期开始,上海在全市小学一二年级全面推行“等第制”评价方式。成绩单由此变成“体验单”:各学校对学生知识技能、综合实践、兴趣习惯等方面设计观察量表,进行多维度考量。以上海一所小学的刻纸课为例。让学生用小刀刻纸,评价的是最终的作品吗?有个学生的刻纸日记很耐人寻味:"我很喜欢刻纸,但往往刻了几条后就没有心思了,所以每个作品,都是前面很好,后面的比如动物的尾巴,就粗制滥造了。老师就指出,看来我要克服这个缺点。"和基础课程不同,校本课程重在学生的探索、体验,对过去习惯考试、打分的老师来说,发挥校本课程的科学评价和育人功能,是值得深入研究的问题。   

督导组许多专家在走访了多所学校之后感慨地说:“上海均衡优质发展之路很重要的一点,是将育人体现在课程改革的实施之中。”他们认为,“今天上海中小学校已经不再关注于开设多少门类的校本课程,而是更注重每一位教师在课程实施中的育人能力,以及通过课程实施来提升每一位教师的教育境界。”  

多元的评价制度,培养了学生多样的性格特长。同时,上海的教育投入注重发挥“润滑剂”作用,着力撬动、盘活已有的各类社会公共服务资源,为150万中小学生的个性发展创造了尽可能丰富的外部条件。有专家强调,义务教育的优质均衡发展是需要长期坚持和持续努力,关键是需要针对薄弱环节,不断改进工作,努力实现让每一个孩子都能健康快乐成长。

 

[责任编辑:]

相关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