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改革报记者 王砾尧
近日,为了净化网络学术风气,科技部会同相关部门开展了“清网行动”。截至目前统计,互联网中“论文买卖”等若干组关键词的搜索结果减少比例超过95%,论文买卖网站链接和相关广告用语明显减少。日前,我国正着手建立健全学术期刊管理和预警制度,通过开展“清网行动”,互联网中“论文买卖”等若干组关键词的搜索结果数据大幅减少。
实际上,近年来,除了“论文买卖”,提供虚假审稿意见、操控论文同行评议过程、通过第三方在网上买卖论文或隐瞒身份申报基金项目等不端行为频发,科研失信问题日益引发社会关注。
发论文成产业链
期刊撤稿引关注
“讲个笑话,最近《*学研究》刊登了我的文章,居然没要钱!”这句话,也许只有经常做学术研究的人才能明白它的讽刺意味,其背后是论文发表往往面临“贴钱卖”的现实。一些高校的博士生也对此很是认同:向期刊交纳版面费虽然是行规,但是一些期刊收取高额费用,不给的话杂志社就不发或长期拖稿。
此前,记者调查发现,期刊收费发表文章,早已成为明码标价的成熟市场。有媒体爆料,一些前端收了作者费用的杂志编辑,可以全然不管期刊质量,只要钱到位就能刊登。
多年来,在学术期刊尤其是核心期刊上发表论文,一直是高校、医院等单位评职称、晋升、评奖以及研究生毕业的必要条件。巨大需求催生了无形的产业链。论文代写、代发、抄袭,中介机构猖獗,期刊乱收费等现象严重。
重庆某高校李老师坦言,为了评职称,他曾与一中介谈妥并交付1万元,以求在某期刊上发表文章,其中4000元为期刊版面费,其余是中介费。“约好次年9月出刊,但杂志社临出刊时说论文有问题,不能发表,言外之意是要更多钱。”
白鹤供职于一家专业从事医学论文中介服务的公司,他表示,医生找中介代写、代发论文是很普遍的一件事情,“大部分都是时间问题,本身医生就忙,特别是国内的医生更忙”,以他所在的机构为例,平均每个月会完成40篇~50篇的SCI论文服务。
2017年4月,施普林格·自然(Springer Nature)出版集团发布消息称,原旗下期刊《肿瘤生物学》(Tumor Biology)撤稿107篇论文,名单中大部分作者来自中国。施普林格方面称,这些论文的作者提供虚假的审稿意见。部分论文作者冒用本领域专家的姓名申请邮件地址,并在该专家不知情的情况下从虚假邮箱向期刊提供正面夸赞论文的审稿意见。
学术期刊撤稿是科学研究共同体的一种自我纠错和净化机制。期刊撤稿时有发生,但此次撤稿非同一般,有媒体称,“此次撤稿的规模之大,创下国外学术期刊单次撤稿量、单期撤稿总量、中国学者遭集体撤稿总量等多项纪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