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电影之变:从大国迈向强国

2018-07-13 14:20:13 来源:本网专稿 

从上世纪六七十年代的“八亿人民八部戏”,到本世纪初年产电影不过百部、全国票房不到10亿元,再到如今的年产影片超700部、全国年票房超550亿元,中国已成为名副其实的电影大国

□ 中国改革报记者 于馨

今年暑期档首个周末的大屏幕无疑是属于《我不是药神》的。根据淘票票数据显示,截止到7月8日19时,该片上映四天累计票房高达13亿元。同时,《我不是药神》在豆瓣获32万人评出9.0分的成绩,可谓票房口碑双丰收。

《我不是药神》改编自一个真实的故事:代购“救命药”。该电影直击“药价贵”这个民生痛点,贴近百姓现实生活,从而顺应了观众和市场期待,成为理所应当的银幕“爆款”。

正如著名电影评论家钟惦棐所说:“我们的电影处此社会伟大变革时期,必须把社会观的更新作为首要问题来看待。电影是否具有时代精神,不在于它是否写了改革,而在于它能否用改革者的眼光看待社会生活中的一切。”在110余年的中国影像历史中,改革开放的40年是电影事业发展的全新时期——国产电影不但见证着中国的沧桑巨变,其本身也在进行不断更新:从上世纪六七十年代的“八亿人民八部戏”,到本世纪初年产电影不过百部、全国票房不到10亿元,再到如今的年产影片超700部、全国年票房超550亿元,中国已成为名副其实的电影大国。

规模之变

从46部到798部

2018年第一季度202.18亿元的总票房,不仅比去年同期增长39.8%,还超越同期的北美市场,首次成为世界第一。这是中国电影市场交出的一份漂亮成绩单。

“历经多年改革与市场积淀,中国电影现阶段的成就几乎是水到渠成的,用通俗的话来说,就是已经到了‘瓜熟蒂落摘桃子’的时候。”上海电影家协会副主席石川如此描述中国电影改革开放40年来的发展。

1978年12月,邓小平同志在第四次文代会上的重要讲话给电影业带来了巨大的精神动力,中国电影业由此迎来了春天。

1980年,电影《庐山恋》中的“中国影史第一吻”,掀开了中国爱情电影的新篇章,也是继改革开放之前八个样板戏之后,国人在大银幕上首次迎来他们心中久违的浪漫爱情。《庐山恋》因此成为当时一代人的集体记忆。而改革开放也使中国电影业进入全面复苏阶段。

1993年,党的十四届三中全会后,中国电影业经历了由计划经济向适应市场经济体制转变的巨大变革。电影业开始按照市场经济规律,逐步在实践中探索新路子。这一时期,国产大陆电影、港台电影以及国外电影等各种类型的电影都能在大屏幕上获得一席之地。电影业在丰富百姓娱乐生活的同时,也获得蓬勃发展。

新世纪,随着中国加入WTO,中国电影业基本实现全面开放,电影制片、发行、放映领域的准入门槛逐步降低,电影投资主体多元化的格局初步形成,电影产业化水平日益提高,电影创作生产能力、艺术质量和样式等都获得了全面增长和提高,电影创作生产能力、艺术质量和样式等都获得了全面增长和提升,中国电影业开始走向快速、健康、可持续发展的新阶段。

2010年,中国已经超越日本成为仅次于美国的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同年,中国电影年票房突破100亿元大关。两年后,中国超越日本,成为全球第二大电影市场。此后,电影业已经成为我国文化艺术领域和文化产业的重要亮点,全国票房以平均每年净增100亿元的速度上升。2017年全国电影总票房达559.11亿元,较上年同期增长13.45%,城市院线观影人次为16.2亿,比上年13.72亿增长了18.08%。

此外,2017年全国共生产电影故事片798部,动画电影32部,科教电影68部,纪录电影44部,特种电影28部,总计970部。全年559.11亿元票房中,国产电影票房为301.04亿元,占票房总额的53.84%。全年票房过亿元影片92部,其中国产电影51部。此外,国产电影海外发行量去年达到新高,国产电影海外票房和销售收入42.53亿元,比上年的38.25亿元增长了11.19%。而2017年全国新增银幕9597块,银幕总数已达到50,776块,稳居世界第一。

今年6月15日,由北京电影学院、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联合发布的《电影蓝皮书:全球电影产业发展报告(2018)》预测,五年内中国将超过北美成为第一大电影市场。

从1978年国产故事片只有46部到2017年国产故事片产量已达798部,从复兴、崛起到繁荣,中国电影业正努力成为一种与国家软实力相匹配的重要载体。

创作之变

从单一到多元

上世纪五六十年代,由于政治、经济、意识形态等多方面的原因,国产电影的创作发展基本上处于一种较为封闭的环境,除了与前苏联及一些社会主义国家有电影文化方面的合作交流之外,与西方其他国家基本上处于一种隔绝状态。环境的封闭直接导致电影创作者的思想观念较为守旧,艺术视野也较为狭窄;“不求艺术有功,但求政治无过”成为当时一种较普遍的创作心态。

此外,由于我国早期电影管理体制机制学习借鉴了前苏联的管理模式,电影创作生产具体体现了计划经济的特点。但长期的艺术创作实践证明,这样的体制机制存在着许多弊端,不利于电影创作生产的快速发展,急需进行改革。1979年10月,著名电影家夏衍在中国电影工作者第四次代表大会上的讲话中就明确提出,“现在我们要坚持改革不符合艺术规律和经济规律的电影生产体制。”

到了上世纪八十年代,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直接影响和推动了电影行业的改革发展,广大电影工作者不断解放思想,努力转变社会观念和电影观念,创作个性的凸显和艺术创新的追求已不再是个别现象,电影创作力求与变革的时代同发展、共进步。许多电影创作者打破了各种清规戒律和条条框框的束缚,或努力通过影片或深入反思历史,探讨和总结历史教训;或勇敢面对时代和社会,表现和揭示现实改革中的阵痛与问题,努力反映人民大众的诉求与心声;或在电影语言和表现形式上大胆突破创新,使影片呈现出新的美学风貌和个性风格。于是,一方面中国电影的现实主义传统在创作实践中得以传承和发展,另一方面中国电影也不断向域外各国的电影学习借鉴,丰富拓展了艺术形式和表现技巧。

1988年,张艺谋的处女作《红高粱》获得柏林电影节金熊奖,成为第一部获得世界三大国际电影节最高奖的华语电影;之后,他执导的《秋菊打官司》和《一个都不能少》又两度荣获威尼斯电影节金狮奖。而另一位著名导演陈凯歌执导的《霸王别姬》荣获戛纳电影节金棕榈奖。中国电影人开始走上国际舞台。

新千年,随着中国加入WTO后,中国电影市场实现了更大程度的开发,国产电影也面临着与好莱坞大片的激烈竞争。2002年11月,党的十六大明确提出要进一步完善文化产业政策,支持文化产业发展,增强我国文化产业的整体实力和竞争力,而电影也被明确地定义为“可经营的文化产业”。

就像一枚硬币的两面,国产电影在受到好莱坞大片冲击的同时,电影工作者也在学习借鉴好莱坞的创作理念和制片模式,并通过大胆的创新尝试,国产大片应运而生。《英雄》《十面埋伏》《集结号》《唐山大地震》等一批不同题材和不同风格的国产大片相继问世,从而为国产大片的创作拍摄积累了经验。2017年上映的《战狼2》创造了56.83亿元的票房奇迹,成为最卖座的华语电影;而2018年春节档上映的《红海行动》也赢得了24.3亿元的票房,获得了口碑与票房的双赢。由此可见,国产大片不仅增强了国产电影的市场竞争力,而且也促进了中国电影工业的发展,并进一步加快了中国电影“走出去”的步伐。与此同时,诸如《疯狂的石头》《人在囧途》《失恋33天》《白日焰火》《推拿》《十八洞村》等一些中小成本投资的影片,也因其各具特色的艺术创新而赢得了多方好评。

综上所述,在改革开放的环境里,国产电影的创作生产经历了从单一到多元的发展变化。这种发展变化使国产电影充满了生机和活力,汲取了多方面的营养,借鉴了多方面的经验,既经历了波折和低谷,也迎来了突破和繁荣。国产电影在不断的变革发展中日益强盛,在各方面都有了显著发展。

市场之变

从国内到国外

习近平总书记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曾提出期望:“文艺工作者要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阐发中国精神、展现中国风貌,让外国民众通过欣赏中国作家艺术家的作品来深化对中国的认识、增进对中国的了解。要向世界宣传推介我国优秀文化艺术,让国外民众在审美过程中感受魅力,加深对中华文化的认识和理解。”

然而,在改革开放以前,中国电影的发行放映和营销市场主要在国内,每年除了有少数影片参加一些国际电影节或在某些国家举行电影展映之外,很少有影片进入国外的电影市场进行商业放映,国外广大观众对中国电影的了解仍十分有限。

改革开放后,中国电影对外合作交流日益频繁,不但在海外多国举办过“中国电影回顾展”,还有很多优秀影片陆续在各类重大国际电影节上获奖;此外,一大批国产影片也先后进入海外商业影院放映,从而有效地提高了中国电影的声誉,扩大了中国电影在海外的影响。

进入21世纪后,随着中国文化“走出去”的步伐不断加快,国产电影的发行放映和营销市场从国内较快地扩展到国外,不仅电影市场有了很大拓展,而且海外票房和销售收入也有了快速增长,取得了较好的成绩。2017年在海外发行国产影片近百部,海外票房和销售收入42.53亿元,比2016年的38.25亿元增长11.19%,这是中国电影海外销售收入连续五年快速增长。中国电影为提升中国电影的国际影响力,进一步促进与各国之间的文化交流发挥了重要作用,作出了很大贡献。

此外,国产电影在对外传播的过程中,还借助了国家对外政策。

聚焦“一带一路”,正在推动中国电影形成新的视野与格局。在今年上海国际电影节上,有来自“一带一路”沿线49个国家的1369部电影报名参赛参展。29个国家的31家电影节机构在上海联合签约成立“一带一路”电影节联盟。首次设立的“一带一路”电影周更是叫好又叫座。

意大利影像工业协会国际部总监罗贝托表示,“‘一带一路’倡议是最好的桥梁,把中国和全世界的电影人拧成了一股绳。”意大利已为中意合拍片推出优惠政策,积极孵化中意合拍电影创意。格鲁吉亚编剧卡尔瓦锡也认为:“我们是穿针引线的人,通过电影艺术,把‘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串联在一起。”

此外,众多由“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携手合拍、反映古丝绸之路今昔的精彩影片浮出水面。上影集团参与的中哈合拍片《音乐家冼星海》讲述古城阿拉木图“冼星海大道”的传奇故事;中以合拍片《魔咒钢琴》反映二战时期犹太人在上海的生活。上影集团董事长任仲伦认为,如果把有实力、有前途、有潜力的各国电影带动起来,包括中国在内的“一带一路”国家电影必将对世界电影格局产生重要影响。中国电影家协会秘书长饶曙光也认为,“‘一带一路’给中国电影的国际传播提供了很好的契机和空间,或者我们可以更有效地配合国家‘一带一路’倡议来提升电影产业的发展,同时也为中国电影的可持续发展注入更多新的活力,最终在一定程度上形成世界电影的新秩序。”

改革开放40年,中国各个领域全面深化改革的各项工作正在持续进行之中,全方位对外开放的新格局也正在加速形成。在这样的时代环境中,国产电影只有不断适应新时代的新变化,继续坚持改革开放的方针政策,不断增强核心竞争力,加快建设电影强国的步伐,才能在各方面有更快、更好的发展,并顺利完成从电影大国向电影强国的转换。

[责任编辑:王小义]

相关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