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阳市推出10大项29小项惠民惠企政策,降低企业制度性交易成本,助力“千企引进”大招商
□ 中国改革报记者 曾平
作为贵州省会城市,贵阳市始终牢记全省经济社会发展“火车头”“发动机”的责任,坚持把招商引资作为做强实体经济的关键,把做优营商环境作为招商引资的保障,推动经济由高速发展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各项工作取得显著成效。
贵州省作为全国“互联网+政务服务”4个试点示范省之一,承担了以“省级统建模式”建设全省“互联网+政务服务”一体化平台的试点工作任务。2016年,贵州省建成全省“互联网+政务服务”一体化平台,完成国家试点任务并通过验收。
贵阳市制定出台了《贵阳市网上办事大厅运行管理办法(试行)》《贵阳市网上办事大厅考核办法(试行)》等一系列配套文件,将市政务服务中心和14个区县级政务服务中心全部接入贵州省网上办事大厅和政务服务中心网站群,为办事群众提供业务事项的网上咨询、网上申报、网上办理和网上查询等服务。各级保留的行政审批服务事项全部进驻网上办事大厅,按照全省统一标准和要求,将行政审批“八公开”细化为包含80项要素的办事指南统一模板,认真编制和发布办事指南信息,集中公开事项办理依据、办理条件、申请材料、办理程序、办理时限等信息,使群众清楚如何办事、找谁办事、在哪办事、怎么办事。同时,对进驻网上办事大厅的事项,逐项逐环节明确审查标准,最大限度压缩审批人自由裁量权,推进网上办事标准化、规范化。2016年,全市各级政务服务中心全部启用全省统一审批服务系统办理相关业务,对进驻事项实行统一编码、规范流程,并接入使用全省统一电子证照库、电子监察系统,实现了公开信息统一标准、办事流程统一标准、办理结果统一标准、服务质量统一标准、监督管理统一标准。
顶层设计同步推进
自今年2月贵州召开2018产业大招商突破年行动动员部署电视电话会议、启动产业大招商突破年行动和优化营商环境集中整治行动以来,贵阳市坚持整治与优化营商环境同步,制定《贵阳市优化营商环境集中整治行动方案》,重点整治政策法规落实不到位、政府失信行为、政府涉企服务效能不足等行为,明确各部门整治工作的职责和时限,制定《贵阳市内陆开放型经济试验区优化营商环境工作方案》,明确各部门优化工作的目标和路径。同时,各区县结合自身实际,相继出台优化营商环境的工作措施。
贵阳市委副书记、市长陈晏在市政府常务会上针对营商环境集中整治工作强调,要紧盯薄弱环节,深化“放管服”改革,缩短办事时限,推进审批流程再造;要强化要素保障;要紧盯精准调度,及时研究工作中的困难和问题,营造良好的投资环境,全力推动项目落地建设、早见效益的具体要求,切实推进优化营商环境集中整治工作。
通过大厅之外无审批、企业开办再提速、纳税服务零距离、财产登记压时限、核准备案先受理、要素保障降成本、违法行为严打击、就医入学有保障、诚信政府重承诺等10个大项29条小项的惠民惠企政策,帮助企业降低各类交易成本,特别是制度性交易成本,助力全市“千企引进”大招商工作,让群众和企业真正感受到生产生活的便利。
贵阳市发改委负责人告诉记者,该市以“最多跑一次”为目标,持续深化“放管服”改革,建立外来投资服务和保障工作联席会议制度,全面取消非行政许可类审批,严格实行项目并联审批,扎实开展“减证便民”专项行动,建立部门权力清单公开公示制度,推行项目网络并联审批服务,推进相对集中行政许可权、“多证合一”“三集中三到位”等改革,大力推行和积极探索“网上办、一次办、同城办、邮政办”“一网通办”“一趟不跑”等政务服务新模式。下放行政审批事项,压缩审批时限,清理涉企涉民证明事项,初步构建起便利高效的服务体系。
贵阳围绕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着力简政放权,减少行政干预,努力营造公平竞争市场环境。全面实施市场准入负面清单制度,强化事中事后监管,全面推行“双随机、一公开”制度,加强社会信用体系建设,严格实行失信联合惩戒机制,建立信用管理项目制度,发挥企业“红黑榜”作用,让诚信者一路绿灯、失信者处处受限。推进事中事后监管体系改革,强化知识产权保护,严厉打击假冒伪劣产品,积极维护健康有序的市场环境。
全面落实“双随机、一公开”监管制度,实行失信联合惩戒制度,发布企业诚信“红黑榜”,全市2780家单位(个人)荣登诚信“红榜”。全市42个政务服务部门“数据铁笼”工程全部建成投用,确保权力在阳光下运行。启动历史遗留问题解决专项行动,依法依规解决项目落不下、推不动、建不了的问题。
依法行政文明执法
坚持依法行政,深化行政执法体系改革,严格规范公正文明执法。加快转变政府职能,进一步规范涉企执法检查行为,严格执行政府核准的投资项目目录,对企业投资项目实行负面清单、权力清单、责任清单管理。结合公安扫黑除恶开展雷霆行动,对涉及挡工堵路、强买强卖、欺行霸市、强揽工程的团伙予以严厉打击,解决黑恶势力插手经济纠纷、染指建筑工程、项目工程的问题;查办一批对企业、重点工程建设、投资商敲诈勒索、强买强卖、强揽工程、强装强卸、阻工闹事、偷盗器材、欺行霸市的违法犯罪案件,坚决打掉盘踞在企业周边、影响企业正常发展的黑恶势力犯罪团伙。
全面贯彻落实《贵州省外来投资服务和保障条例》,紧盯项目引进到落地、投产每个环节,紧盯企业员工医疗、住房、子女就业就学等重点需求,当好“保姆”、做好服务,向社会公布全市营商环境投诉电话和邮箱,并开通24小时电话投诉专线。实现重大招商引资项目100%全程代办,贵阳市利用外资和招商引资项目代办服务中心入驻大厅以来,代办项目数1965个,代办事项3854项,办结率达100%;新引进项目1443个,新引进项目代办率达100%;共接待咨询9305起。其中,市政务服务大厅代办服务窗口代办事项办结118件,提供项目咨询服务503次。
强化要素保障,全面改善城市交通、物流、融资等环境,以产业园区为重点,加快完善基础设施、公共服务配套设施,让企业放心发展。同时,建立了招商引资项目事前评估及责任追究制度。对拟建设的重大投资项目,按程序组织发展改革、国土资源、城乡规划、环境保护等部门或者专家对项目进行事前评估,规范项目事前评估评审,推动项目评估全覆盖,提高项目履约率、资金到位率、投产率和入园率,进一步提高招商引资项目质量和效益,促进全省经济社会全面健康可持续发展。
狠抓整治优化环境
贵阳市结合世界银行营商环境评价体系和2018年贵州省“营商环境评价指数”评测办法要求,围绕企业全生命周期,以压缩办理时间、降低收费标准为硬性指标,有针对性地对营商环境“办理建设许可、获得电力、获得信贷、开办企业、登记财产、纳税、生产要素成本、政府政策兑现”等专项指标进行集中整治和优化提高。
办理建设许可指标。围绕专项指标提出了“4个二级指标即手续办理在现有27个基础上精简50%以上,精简为13个;时间确保压缩至105天以内,力争达到100天以内;成本实现占仓库价值的百分比控制在3%以下,占人均收入的百分比控制在9%以下,力争达到8.5%;建筑质量控制指数确保达到14分,力争达到15分”的重点整治目标,目前正在依据国务院正式颁布的《关于开展工程建设项目审议制度改革试点的通知》要求,按照规定流程,以审批时间压减一半以上为目标,大大精简审批环节。
获得电力指标。围绕专项指标提出“4个二级指标即手续办理在现有11个基础上精简50%以上,精简为5个;时间确保压缩至20天以内,力争达到15天以内;成本占人均可支配收入的百分比控制在450以内,力争达到400以内;供电可靠性和电费指数透明度得分确保达到7分,力争达到8分”的重点整治目标。
获得信贷。围绕专项指标提出了“3个二级指标即信息深度指数值确保达到8分;法律权利指数值确保达到8分;企业资金来源综合指数确保达到5分,力争达到6分”的重点整治目标。为促进银企达成融资交易,简化企业贷款流程,助力企业融资,搭建高效快捷的融资通道,贵阳市充分运用“信用引领融资对接平台”试点促进融资贷款。中国人民银行贵阳中心支行搭建“信用引领融资对接平台”,将清镇市作为试点县之一,全市多家银行业金融机构已接入端口,多家企业在平台上注册。
开办企业指标。目前贵阳市企业开办流程主要包括企业名称预先核准、公司设立登记、刻章备案、银行开户,税务部门备案、网上申领发票等6个环节,开办承诺时间在9个~23个工作日不等,平均15.3个工作日。从营商环境报告统计数据来看,工商登记承诺时间平均为5.5个工作日,公安刻章备案承诺时间平均为1.5个工作日,银行开户承诺时间为5个工作日,税务办理时间为3个工作日。贵阳市将通过简化企业登记程序,加大登记便利化改革,扩大企业名称自主申报范围,广泛推行全程电子化登记,进一步压缩企业开办时间,年底前全面完成企业开办时间压缩至8.5个工作日。
登记财产指标。围绕专项指标提出了“4个二级指标即手续办理在全省当前值5个基础上精简20%,精简为4个;时间确保在全省当前值15天基础上压缩20%,达到12天以内;成本占财产价值的百分比在全省当前值5.16的基础上压缩20%,达到4.13以内;土地管理质量系统值确保达到20分以上”的重点优化目标。
纳税。围绕专项指标提出了“4个二级指标即纳税次数在全省当前值8次基础上精简20%,精简为6.4次;时间确保在全省当前值523小时基础上压缩30%,达到366小时以内;总税率百分比在全省当前值65.95的基础上优化至60以内;税后事项系统值确保达到60以上”的重点优化目标。目前,税务部门通过开展税邮合作,实行“一窗通办”。
生产要素成本。围绕专项指标提出了“3个二级指标即确保水的成本、宽带网络成本、交通的成本占人均可支配收入的百分百低于全省平均值,确保其余供电、供气、通信等企业必要生产要素的保障和供应,推动生产要素提质降费、降低企业成本”的重点优化目标。
种“梧桐树”引“候鸟群”
营商环境的优化,群众形象地称为种下“梧桐树”,引来“候鸟群”。今年以来,清镇市紧紧围绕省、市关于营商环境集中整治的要求,从党建引领、组织保障、政策制定、机制健全等方面,全面优化营商环境。清镇市新设立登记市场主体2841户,其中个体工商户1548户,企业1293户,分别比去年同期增长54%、24%和115%。
“近期,清镇市将出台《清镇市营商环境‘十条’政策措施》,‘十条’共包括10个大项29条小项惠民惠企政策,将从政务审批、纳税服务、财产登记、就医入学等方面,帮助企业降低各类交易成本尤其是制度性交易成本,真正做到便民利企。营商环境‘十条’政策的出台,是我们今年在打造营商环境上的又一‘利剑’。”清镇市投资促进局党组成员、项目科科长谢永春告诉记者。
贵阳高新区成立全省首家“一个印章管审批”的行政审批局和招商引资优惠政策兑现中心,旨在为招商引资企业提供更好服务环境和保障,为全省招商引资营商环境改革积累新经验、探索新模式。自2014年以来,贵阳国家高新区信守承诺,相继兑现各类扶持资金6亿元,涉及科技创新、知识产权、发明专利、人才支持等各个方面。
贵阳市强化“四轮驱动”开放格局,办好生态文明贵阳国际论坛、数博会,全力提升开放层次,经开区成为国家知识产权试点园区,高新区成为全国双创基地,贵阳综合保税区成为全省外贸转型升级示范基地,双龙航空港经济区成为国家级临空经济示范区,全市贸易便利化、营商环境国际化步伐不断加快,吸引了大量外来投资,为全市经济发展注入了新动力。
截至4月底,贵阳新引进到位资金974.64亿元,新签约项目403个,分别完成全年任务目标的48.42%和63.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