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面创新改革 树起营商环境标杆

2018-06-22 02:33:39 来源:本网专稿 

成都市以“放管服”改革为抓手、以市场主体期待和诉求为导向,持之以恒全面创新改革推动建立良好营商环境


□ 中国改革报记者 王进

与全球228个国家(地区)建立经贸往来,各类市场主体超过138.5万户,且连续5年增速超过30%;拥有7个千亿级产业集群和2个千亿产业园区,世界500强企业入驻281家;GDP增速连续多年超过全国平均水平1个多百分点,经济总量达到1.39万亿元;拥有各类人才460.76万人、有效知识产权8941项,在孵科技型中小企业及团队达9614个、总人数达11.77万人……

党的十八大以来,作为我国“一带一路”重要节点的四川省成都市,经济社会民生等各领域取得显著成效,而这一系列成绩的背后,是成都市主动作为,以“放管服”改革为抓手、以市场主体期待和诉求为导向,多措并举,通过持之以恒的全面创新改革建立起了良好的营商环境。

稳定、公平、透明、可预期的市场营商环境,推动着成都逐步成为国际重要的综合交通通信枢纽和全国重要的经济中心、科技中心、金融中心、文创中心、对外交往中心。

创优政务服务

增强内生动力

“在成都落户,如果手续齐全,几秒钟就可以搞掂!”在位于成都市顺城大街391号的成都公安办证服务大厅里,刚办完落户手续的大学生利华(音)有些激动地说。

近年来,成都不断创新机制、突破限制,精简手续、完善流程,深化户籍制度改革,在出台积分入户与条件入户“双轨并行”的户籍政策基础上,创新推行“一窗办结”“一网办理”“一站办好”“一次不跑”的“四个一”精准人才落户服务模式,实现了只进公安“一扇门”快速办结。

与此同时,进一步优化“成都公安微户政”功能,推进在线办理户籍业务;在人才集中区域设置“公安一站式办证点”等,让数据多跑路,让群众少跑路。2017年7月至今,全市新增落户大学生青年人才18.6万人。

“水深则鱼悦,城强则贾兴”。近年来,成都率先在全省启动国地税“一窗一人一机”联合办税新模式,联合共建办税大厅38个、办税窗口329个,成都因此入选“全国百佳国税地税合作市级示范区”,天府新区国税局“全面推行国地税联合办税”入选国务院在全国首批推广的13条全面创新改革试验经验。

成都还从办税痛点难点入手,创新集成和出台“一窗式”“套餐制”“跨区通办”“最多跑一次清单”等硬招实招,减审批、简流程、少报送,为市场主体松绑减负。目前,成都市国税系统87项税务许可审批事项减少至7项;先后两批取消26种涉税文书报表;7大类212个涉税事项均可全市通办。纳税人排队平均等候时间缩短50%以上,单项业务平均办理时间缩短至5分钟以内。2017年,全市国税系统新增“一照一码”单位纳税人12.2万户,个体工商户5.45万户。

“这仅仅是我市简政放权、优化政务服务的一个缩影。”成都市相关负责人说,2017年,成都在全省推动实施“先照后证”“多证合一”等商事制度改革,全年新增市场主体46.4万家、增长42%,在11个部门和系统开展错时延时工作制试点,全市政务服务系统错时延时服务窗口办件总量36.6万件,让企业和群众办事更省心、更便捷。

突出金融创新

激发市场活力

金融是经济的“血脉”,也是营商环境的“命脉”。近年来,成都以破解企业或创业者“融资难、融资贵”等问题为导向,探索出了多个金融助力构建良好营商环境的模式和路径,激发了市场活力。

创建全国首个金融业众创空间——“金融梦工场”。2016年11月,成都按照产业生态圈理念,会同人民银行成都分行推出了全国首个以金融科技为主导业态的金融业众创空间——“金融梦工场”,致力打造具有全国影响力的特色化、专业化金融业双创基地。

据悉,“金融梦工场”一期项目已完成建筑面积约7000平方米,已聚集数喆科技、质数金服、贝壳林(BankLink)、中金支付、通联支付、华信中恒、享宇金服、三昇金服等35家金融创新团队,入驻率达100%。一批潜在“独角兽”相继涌现,基本形成了科技金融、大数据、金融创新等领域的生态圈。二期项目建设约2.7万平方米,可提供办公工位3000个;三期建设将扩展到5万平方米,可容纳500个团队。

首创“农贷通”金融综合服务平台,破解农村金融综合服务难题。2015年7月,成都获批全国首个农村金融服务综合改革试点后,按照构建生态圈,创新产业链思路,创立了全国首个集“普惠金融、信用体系、产权交易、财金政策、资金汇聚、现代服务”为一体,线上线下相结合的农村“政保银企”综合性金融服务平台——“农贷通”,开启了全国农村金融改革破冰之旅。

以此为基础,成都市创新探索建立“互联网+农村金融服务体系”,通过政府设立总规模超过6亿元的“农贷通”风险补偿资金等多层次风险防控机制,彻底解决了银行贷款不敢放、不愿放的问题。真正实现了“让农户少跑路或不跑路”,农业农村融资成本大幅下降,基础金融服务基本不出村、综合金融服务不出镇。

2017年11月,中国人民大学国际货币研究所(IMI)发布天府金融指数,成都农村金融评价得分位居全国35个主要城市首位。截至2018年1月底,“农贷通”平台已接入218家金融机构,累计放款2428笔共计16.20亿元,在线成功放款率高达86%,贷款办理时间节约1/3。成都彭州农产品仓单质押贷款经验在世界银行组织的联合仓储融资和担保品国际研讨会上获充分肯定。

“壮大贷”破解中小企业融资难题。近年来,成都以焦点问题为突破口,创新推出中小微企业贷款风险补偿资金池。围绕该资金池,市、县两级联合银行、担保公司等金融机构推出了“壮大贷”定制化金融产品,为中小微企业提供单笔额度不超过3000万元、利率上浮不超过基准利率的30%、担保费率不超过2.3%的贷款。截至2017年年底,“壮大贷”累计支持企业357户,总金额40.64亿元。

落实放管结合

改革监管模式

围绕国家中心城市建设,成都出台了《关于创新要素供给培育产业生态提升国家中心城市产业能级知识产权政策措施的实施细则》,探索知识产权管理体制改革新模式新途径。推动郫都区在全国率先成立集专利、商标、版权等行政管理、行政执法和综合服务于一体的知识产权局,打造“一个部门管理,一支队伍执法,一个大厅服务”的郫都模式。“放管”结合,探索建立全市“执法指导”机制,通过委托执法的方式,将查处假冒专利和调解专利纠纷执法权限下放至区(市)县,委托其开展专利行政执法工作,以提高执法效率和水平。

由于知识产权保护力度的加大,成都创新主体的创新积极性高涨。2017年,全市专利申请113,956件,同比增长16%。全市共授权发明专利7990件,同比增长10.9%;授权实用新型专利19,685件;授权外观设计专利13,413件。截至2017年底,全市有效发明专利30,519件,同比增长21.1%。每万人有效发明专利拥有量达到19.2件。

成都海关创新“去繁就简”改革,制定《成都海关推进监管通关环节“去繁琐”实施办法》,出台“去繁琐”16项措施,创新实施“一次申报、分步处置”通关模式,将监管前推后移,压缩事中通关时间;创新探索实践“互联网+e通关”监管模式,推行网上电子核批、口岸电子放行、暂时进出口延期电子审批,无纸化报关单占比持续提升至98%以上。

2017年,成都海关进口通关时间缩短至7小时,全国排名第三;出口通关时间0.6小时,全国排名第十。今年一季度,进口平均通关为4.93小时、出口0.46小时,较2017年分别再压缩30%和25.8%。

聚力制度创新

促进贸易便利

在成都青白江区,成都铁路港全国首创邮政通信地址作为住所登记,全程电子化登记实现1小时领取营业执照;搭建基于中欧班列的单一窗口、实行班列定制化、口岸场站一站式服务;创新“中欧班列陆上直达+海铁联运”模式,全国率先实现与上海、钦州沿海港口的平行车转关转检一体化;推动中欧班列(蓉欧快铁)快件运输跨境直邮货物等,中欧班列(蓉欧快铁)累计开行2238列,开行频率和班次均居全国首位。

在成都双流区,建成全国首个独立运行的承接省、市、区三级行政审批事项的自贸智慧政务大厅;在全省率先推行企业投资项目“承诺制”,项目开工前平均审批时间由197天缩短至60天;推进国际贸易“单一窗口”申报、72小时过境免签等,成都全国第四航空港地位更加稳固……

近年来,成都以制度创新为抓手,以自贸改革试验为重点,着力促进贸易自由化、便利化成效突出。据悉,成都自贸区自2017年4月挂牌以来,已探索形成166个创新案例。截至目前,自贸试验区内新增企业2.9万户、新增注册资本3976.2亿元,90%集中在高端服务业领域。

日前,成都自贸区在全国率先制定的“硬骨头”改革攻坚行动计划已经开始着手实施,目前共有15项“硬骨头”改革内容,目标是全面提升营商环境的法治化国际化便利化水平。

其中,首批“硬骨头”改革攻坚行动计划确定了深化国际班列多式联运“一单制”改革、拓展国际班列“集拼集运”、国际班列通关便利化合作等3项改革任务。成都市希望通过此举进一步推动(中欧)国际班列对外互联互通便利化,努力在打造中西部国际营商环境标杆城市上实现新突破。

[责任编辑:尹超]

相关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