权力“减法”服务“加法”激发市场“乘法”

2018-06-21 10:33:17 来源:本网专稿 

青岛市深化“放管服”改革,为提升一流营商环境“放大招”

□ 中国改革报记者 孙俨 魏东

“过去办理备案手续复杂繁琐,反复跑腿好多次也不见得能办妥。现在只需在电脑上登录平台后动动手指,点几下鼠标,当天就可取得投资项目备案批文。真是太方便了,为企业可是节省了不少时间成本!”6月初,青岛广和顺再生资源回收有限公司负责人王瑞诚亲自体验了一把网上备案的“神速”。

王瑞诚的切身感受,正是青岛市近年来贯彻落实推进“放管服”改革,营商环境有了较大提升的直接体现。4月28日,青岛市提出将今年作为全市一流营商环境提升年,要求12月月底前,实现行政审批和政务服务事项一单清、全覆盖,与企业生产经营、居民日常生活密切相关的700多个公共服务事项100%达到“最多跑一次”,40%以上的政务服务事项实现“零跑腿”,为企业和居民提供便利最大化,全力打造国内一流的营商宜居环境。

“减”字当头

营造宽松便捷的市场准入环境

青岛市聚焦企业生产经营和群众创业办事遇到的“痛点”“难点”“堵点”,将其列为深化“放管服”工作的要点,持续简政放权,对地方立法设定的21项行政审批事项全部进行了清理,并作出明确要求继续下放权力。

“总的原则是,凡市场能有效调节、上级未列为审批的事项一律取消;凡其他副省级城市已取消的审批事项一律取消;凡直接面向基层、量大面广、由基层管理更方便,基层愿意要的‘真金白银’事项一律下放。”4月26日,青岛市市长孟凡利在全市一流营商环境提升年动员大会上强调,相关部门要加紧限时解决企业“办照容易办证难”“准入不准营”等问题,并推进抓好证照分离改革试点工作。

记者从青岛市发改委了解到,2013年以来,青岛市连续3次修订核准目录,最大限度取消、下放核准事项,真正把配置资源的权力交给市场,为营造宽松便捷的市场准入环境奠定了基础。目前,青岛市级行政审批事项和行政权力事项精简率分别达到58.9%和56.5%。近年来,青岛市先后实行了注册资本认缴制、“先照后证”、企业住所申报承诺制、企业名称自主申报、“多证合一”、个体工商户简易登记、企业简易注销、工商登记“全程电子化”、“证照分离”试点等9项主要“简政放权”改革任务,市场准入成本显著下降,便利化程度大幅提升。统计数据显示,截至今年5月上旬,青岛市场主体总量已达到125.95万户,较改革前增长了111.66%,居全省第一位。

青岛市对取消的行政权力事项,逐项制定了后续监管措施,落实加强监管责任;对改变管理方式的行政许可事项,做到切实减少申请材料,优化办理流程,不再以审批方式进行管理,实现了依法依规、应放尽放、权责一致。如当前青岛市北、崂山、即墨等区推行的“全域通办”改革,就打破了此前登记业务分级办理的固有模式,将企业登记服务下放延伸至基层街道,使企业可自主选择辖区内任一市场监管所办理公司登记,让办事群众更好地体验“跨区域、零距离”便捷登记服务。

青岛市还积极支持下辖的平度市进行改革试点,采用赋权专用章的方式向该市赋权,成立了山东省首家行政审批局,使相对集中行政许可权的改革取得了突破性进展。当前,青岛市已重点向西海岸新区(黄岛区)、高新区、蓝色硅谷核心区等功能区下放行政管理事项110余项,使其享受市级经济管理权限,促进了区域经济的健康快速发展。

“严”字统领

“双随机、一公开”体系实现监管全覆盖

调整项目监管重心,放开前端手续办理,强化事中事后监管,是青岛市正在实施的监管新方式。比如,针对监管过程中普遍存在的监管职责不清问题,青岛市出台了一整套“双随机、一公开”监管标准体系,对监督检查的方式方法、程序步骤及配套措施都作出了详细规定和严格要求,确保审批信息的双向互通透明。据介绍,青岛市建设的全市统一双随机监管平台已涵盖全市有检查职能的38个市直部门,将市、区(市)和镇(街道)三级的全市123.9万户市场主体、3310户事业单位法人、7332户社会组织及民办非企业法人、585户司法服务主体和26,520名有执法资格的检查人员全部纳入。除安全生产、生态环境保护等涉及国家安全、公共安全、群众生命财产安全外,其他对企业的检查全部通过这个监管平台来开展,覆盖了市场监管执法的全部事项。对于检查对象和检查人员,他们则是采取通过平台摇号的方式随机产生,检查时全程留痕,实时上传检查照片,实时监控,从而实现了对行政执法人员检查过程实施全方位监督,如同设立了一道“防火墙”,阻断了申请人与审批人员面对面交流带来的权力寻租和腐败隐患。这种“宽进智管”的新模式也为打造“阳光政务”奠定了基础。

在此基础上,青岛市还积极探索机构设置一体化、指挥体系扁平化的创新,将原来与日常监管相配套的监管体制调整为与实施“双随机”监管相配套的科学高效现代监管体制,并积极运用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等信息化手段,提升监管效能,降低监管成本。目前,青岛市级人社、公安(车管和出入境业务)、国土、公积金等5个专业分大厅全部与市政务服务大厅互联互通,纳入审批系统监管,实现了信息共享、实时监控。

“优”字为本

大力增进企业和群众的改革获得感

“以前要先抽号,再等待叫号,才能到前台去办理资料审批,过程中我们还要再签字,而现在直接出示身份证识别成功后就可以得到营业执照。必须点赞!”

在青岛市崂山区政务服务审批中心,市民潘慧燕通过营业执照自动办理机,只用1分钟就把执照拿到了手。记者看到,审批中心大厅里,乖巧可爱的机器人正在引导分流,一个个前来办理业务的市民或在窗口体验着“立等可取”,或在智能登记设备前熟练地点击,从脸上露出的舒心笑容,不难看出他们对现在办事越来越方便的满意度。

“现在企业刷身份证就能实现在线申报全程电子化登记业务,各类电子终端的使用让窗口前排长队的现象一去不返,群众无论办理营业执照,还是不动产登记等业务,真正实现了‘最多跑一次’,而且即来即办。”崂山区市场监督管理局注册审批科科长葛晓蕾如是说。开办企业3个工作日内完成、不动产登记5个工作日内完成,建设项目从立项到施工许可40个工作日内完成。这是青岛市实施的“3540”改革,不仅优化了办事流程,达到最大限度利企便民的初衷,也潜移默化地营造了便捷高效的营商环境。

当前,青岛市已编制完成并公布市、区(市)、镇(街)三级公共服务事项目录及配套的服务指南,使群众办事有了“明白纸”,其中市级公共服务事项1791项,数量居全省各市首位;公布取消市级证明盖章类材料30项,调整40项;公布12项保留的村(社区)开具证明清单;清理公布保留市级证照年检事项36项、政府指定培训19项,分别取消42项和2项,削减率达到54%和9.5%。

通过“大容缺、大并联”等系列改革措施,青岛市项目落地开工时速大大加快,目前已实现产业类招商引资项目在14个工作日内办结,比法定时限提速50%以上,达到了全国同类城市政府办理时限最短。青岛市以获批国家“互联网+政务服务”试点城市为契机,创建了“实体大厅+网上大厅”双重集中统一的行政审批模式,还在全省首家公布工商登记前置审批事项目录的基础上,于2016年建立了全市商事登记审批信息互联共享平台,商事登记注册信息第一时间告知、全智能推送,让“无缝衔接”化为现实。如青岛市北区推出的智能登记系统,企业只需填写基本信息,系统自动生成全部材料,准备材料时间由1天~2天缩短至5分钟;由其主建的“商事地理坐标生态系统”,为办事群众提供标准地址数据供选择,既方便了群众,也从源头上杜绝了虚假地址。再如即墨区推进的工商登记“全程电子化”模式,推广快、效果好,今年以来已有1363户企业通过全程“零见面、零跑腿”的登记模式成功领取了电子营业执照。目前,青岛市13个注册登记大厅全部推出了“证照快递、免费到家”业务,将“三个一次”便民服务落实落细,使企业和群众“少跑腿”就能办成事。

青岛市从细节和个性化入手,千方百计改进提升服务措施,取得了明显成效。如崂山区推出的微信“微注册、码上办”服务,实现了在微信端申办企业,办事群众通过手机扫码即可知道“怎么办”。他们还开通“银政企登记直通车”服务,在银行的11个网点设置了注册登记服务点,向企业免费提供登记咨询、材料收取、“全程电子化”登记指导等服务,并通过政府购买服务的形式,实施了“零收费”代办企业开业登记。胶州市更是别出心裁地试点了“跨省通办”,与中国(广东)自贸区南沙新区政务审批中心建立战略合作关系,对两地商事登记项目、登记标准、登记流程、登记材料的异同进行梳理比对,在保障异地办理业务标准统一的基础上,实现了两地商事登记材料双向收办,登记机关代为审查、邮寄登记材料和营业执照,无须企业到现场就可办理。这些服务新举措都对压缩办理时间、提高审批效率作出了积极有效的探索,深受办事群众的好评。

[责任编辑:王小义]

相关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