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访著名陶艺大师冯金玲
□ 本报记者 李兴文
初识金玲大师便觉得她淡定从容、亲切而自然,整个人的气质和她自己笔下的仕女有几分像。尤其是看冯金玲大师的工笔仕女图,常常会有陶醉其间的感觉。
拜师学艺 知难而进
冯金玲出生在天津,原名张金玲。由于父母的原因,为躲避文革冲击,19岁的张金玲随姨母之姓,下放南昌。1972年,年仅21岁的冯金玲进入南昌工艺美术品厂。当时的她只想得到一份工作,没有想到会学画画。看到画师们画画,她有些紧张,怕没有基础,学不会。厂领导带着她见了国家工艺美术大师杨厚兴,杨厚兴同意收她为徒。起初,站在杨厚兴身边,冯金玲不敢动笔,后来在杨厚兴的鼓励下,她开始认真学着画,终于冯金玲开始画粉彩。杨厚兴让她坚持画仕女,之后又得到冯杰先生的一路指点。从此,她迈入工笔人物艺术的殿堂。
天道酬勤 自成一家
冯金玲为了苦苦追寻自己的艺术梦,无数个春夏秋冬、寒来暑往,在闹市清净一隅,潜心创作,可谓“板凳坐得十年冷”。
据介绍,中国工笔重彩人物画是中国画中最古老也是比较难的画种。为了艺术地再现特定历史时期的特定人物和特定环境,冯金玲不知读了多少经史、诗词歌赋,请教过多少专家,查阅过多少资料。每一幅画,冯金玲都要反复琢磨,数易其稿。创作一幅画,她往往要倾注几个月的心血,保持几十天乃至几个月的激情!
她苦心研究,所刻画的人物饱满充实,开朗舒展,亦有空灵感。由于人物画必须补景,所以她对画树石、亭台楼阁、桌凳几案、花卉、鸟虫都下过苦功,最终使笔下的这些物品与人物给人和谐精妙的美感。
营造意境 引人入胜
意境是中国画的灵魂。冯金玲的仕女图,不仅人物优美,画面唯美,引人入胜,而且传情达意,意境深幽,达到“明眸动兮传神韵,长袖舞兮起云霓”之感。
此外,冯金玲作品在立意、布局、着墨上都让人有似曾相识的感觉,其主攻工笔人物,注重从民族文化精神中汲取营养,追求古典绘画特征与现代审美情趣的有机结合。
冯金玲曾接触到1903年清代画家孙温的大幅绢本工笔彩绘画册《红楼梦》,她的心顿时被打动,萌发了要创作《金陵十二钗》的念头。20年后,她创作的《金陵十二钗》以条屏的传统样式将十二美女一一展开,意境清新靓丽。随后,她又创作了古典名著《西厢记》,把崔莺莺和张生的爱情故事描摹得活灵活现。后来,她创作的《花容月貌彩蝶飞》《春风伴箫声》《惜别》《花容月貌丽人天》《琴棋书画》等作品,在全国展会上多次获奖。
瓷艺人生 淡然若菊
众所周知,画工笔画难度大,周期长。到了20世纪上半叶,工笔人物画家已是寥落晨星,作品稀少而濒临消失,以至于许多中国工笔画名家都大声呼吁拯救工笔画。但冯金玲潜心研究探索重彩工笔画40余年,如今她受聘为南昌瓷板画研究中心特聘画家,有时她还会为学员授课,把自己毕生积累的工笔画技巧传授给学员。目前,她以自己的实际行动肩负起这个珍奇画种承上启下的历史使命。
收获名利之后的冯金玲并不囿于各种浮华虚幻的时尚,仍用心用笔在瓷上低吟浅唱。她从艺40余年,总是将对艺术的激情和工笔技法默默倾注于瓷上,她像百花园中的一朵菊花,默默地散发着自己淡淡的芳香。(2017-03-28 中国改革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