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中国陶瓷艺术设计大师刘少倩
奇山秀水 刘少倩 作
□ 本报记者 李兴文
刘少倩系名门之后,其祖父刘玉堂曾创业“刘恒顺瓷业”,早年因制作薄胎与仿古瓷而闻名于陶瓷界,上世纪30年代曾为景德镇琢器行业划分作出贡献。刘少倩自幼喜欢美术,师从熊钢如。他的陶瓷作品既继承传统,又有创新。其作品以现代设计理念为主导,构图和谐、造型优雅、线条和色彩运用流畅而自然,具有较高艺术品位,深受收藏家喜爱。
景德镇悠久的陶瓷文化底蕴及家学渊源,赋予了刘少倩艺术天赋。近30年艰苦的陶瓷艺术创作实践和基础理论研修,让他拥有了属于自己的独特的陶瓷艺术语言。同时汇聚多位陶瓷大家前辈的精心指导,让他的艺术创作博采众长、师古创新。从最初的花鸟基础绘画到注重工艺的综合装饰再到现在着重意境的山水画,刘少倩在艺术创作道路上不断创新、勇于挑战,创造出了风格各异的精美作品。作为一位多元发展的国家级陶瓷设计艺术大师,他每一次创作都精益求精。刘少倩认为,艺术的生命在于创新,艺术成果来源于不甘寂寞的坚持,他有一份传承景德镇陶瓷艺术文化的社会责任感。
刘少倩多次参加海内外陶瓷艺术展览,并有多幅作品被博物馆和收藏家收藏。刘少倩的陶瓷艺术作品,无论是釉下装饰还是釉上彩绘,无论是花鸟草虫或是山河峰岳,都有一种对时代的审视考量,一种对工艺极致追求的创作思维,一种对形式突破的本能冲动。所以他坚持在釉色中立定精神、在笔锋下决出生活、在瓷笺上换去毛骨、在混沌里放出光明。刘少倩告诉记者,他希望他的作品不仅具有创新性,更能做到雅俗共赏,使艺术真正做到来源生活、回归生活。
在谈到陶瓷艺术与其他艺术形式的区别时,刘少倩表示,陶瓷产品是一种具有实用价值和欣赏价值的作品,其在造型及装饰方面都具有特殊的艺术风格和形式。陶瓷装饰设计不同于一般绘画性艺术品创作,它的平面构成是在陶瓷器物的立体形体上完成的,必须服从陶瓷器物的形状和部位对装饰绘画的题材和形式的特殊需要,符合从任何一个角度对其立体形态的陶瓷器物及附属的装饰纹样进行审视,使之达到合二为一的完美性,才能称得上成功的陶瓷装饰作品。
刘少倩在陶瓷艺术创作领域里耕耘奉献,他把对传统文化的热爱和对人生的感悟都融合到自己的陶瓷艺术创作之中,通过泥的塑造和火的淬炼,幻化为精美绝伦的陶瓷艺术佳作,形成自己独特的艺术语言和表现风格。他创作的作品追求粗犷、洒脱、无规则的审美情趣,具有强烈的现实主义色彩和鲜明的时代感。
刘少倩的作品先后多次在全国性参展评比中获得一、二、三等奖:1990年设计的“儿童餐具”获八部委颁发的金奖,1990年设计的日用瓷“西雅”咖啡具获得西班牙客商订货。作品还多次选送到日本、美国、印尼、马来西亚,以及中国香港、台湾等国家和地区参加联展,并被国内外博物馆、陶瓷馆收藏。他创作的陶瓷综合装饰作品《红军不怕远征难》《朝霞》《傩韵》《50cm大盘》《丝绸之路》《国色》《高山流水》等,在日本、印尼、景德镇国际陶瓷节展出,获得金奖、精品奖,并被中国工艺美术馆、中华民族艺术珍品博物馆、江西省博物馆、江西工艺美术馆、景德镇陶瓷馆、日本中国大饭店珍藏。
2013年~2015年,由刘少倩担任课题研究小组负责人的“教育部国家教师科研‘十二五’规划重点课题《传承陶瓷文化学范式研究》”,经过课题专家组鉴定,通过评审验收,并荣获国家优质教育科研成果一等奖。
2004年,刘少倩作为景德镇市唯一受到中国驻印尼大使馆的邀请的陶瓷艺术家,到印尼进行陶瓷艺术教学和交流。同年,与他人合作主编《景德镇现代艺术陶瓷投资与鉴藏》《景德镇现当代陶瓷艺术高端收藏(第三部)》等大型书籍。
先后出版个性化邮票及《刘少倩陶瓷艺术》《陶艺奇葩》两部个人艺术作品专集。《美术大观》《中国陶瓷》《陶瓷研究》《景德镇陶瓷》等专业杂志均发表过他的论文。(2017-07-13 中国改革报)
寻觅刘少倩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