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付文
原标题:好社区,是温暖的港湾(民生视线·新型城镇化,如何更舒心? ③)
江苏省扬州市汶河街道树人苑社区为辖区内少年儿童在放学后开设“托管课堂”。图为今年3月26日,安全教育党员志愿者给孩子们上生活常识安全教育课。
人民视觉
城乡社区是社会治理的基本单元。城乡社区治理,事关党和国家大政方针贯彻落实、居民群众切身利益以及城乡基层和谐稳定。上面千条线,下边一根针。党和国家许多政策措施落地的这“最后一公里”,在实际生活中,到底能否承载起人们对于生活“方便、舒心”的期待?
在此,我们呈现几个基层社区的情况,希望能管中窥豹,寻经验、找不足、补短板。
——编者
社区服务不能有盲区、有漏洞
“住了好几年,从没跟社区干部打过交道”
“我们社区内老旧住宅楼比较多,居民大多是铁路退休职工和非户籍人口,社区服务工作有压力。”4月21日下午,在兰州市七里河区西站街道武威路社区,社区主任刘有龙介绍说,这个社区辖内有宝兰、兰新、包兰3条铁路线穿过,社区总人口6501人,户籍人口占九成,非户籍人口占一成。
“每年,我们都通过网格员和楼栋长,对非户籍人口基本情况进行两次摸底,把信息录入流动人口信息平台。”武威路社区计生专干李娟告诉记者,该社区共有1180名育龄妇女,从去年开始,社区专门针对非户籍人口开展了优生检测宣传,每季度一次,地点就在小区门口或者菜市场。根据最新政策,非户籍人口只要凭身份证,在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建档,就能免费享受部分体检项目。
李娟说,现在许多办事程序都对非户籍人口进行了简化。比如办准生证,以前外省人口需要回原籍办理,盖社区、街道、县(村镇)三级公章;省内其它市州人口要回原籍办理,需要社区、街道两级公章。现在,只要来社区登记,通过网络平台核实相关信息之后,就能现场制发证件。“他们虽然户口不在这儿,可也是社区一员,大家都是邻里、伙伴,凡事要多替他们着想。对他们的职业、家庭成员这些基本情况,楼长和居委会干部们也要大致心里有数。”李娟说。
一句“伙伴、邻里”让人心里热乎乎。而在兰州市高新区均家滩社区,记者采访的几位“外地人”却没有感受到这种温暖。
4月21日晚7时许,该社区靠近雁滩路的一条巷子人声鼎沸。菜摊、肉摊、水果摊、熟食摊等各种小贩,挤在这条宽度5米左右的小巷里,空气中弥漫着各种油炸食品的味道;两边是一栋栋三四层高的民宅,不少都被改造成了小旅馆;各种电线像马蜂窝一样盘踞在墙壁上,地面凹凸不平、污水横流。更让人烦躁的,是被人群堵住去路的汽车不停按下的刺耳喇叭声。
“脏乱差不稀奇呀,住在这儿的都是外地来兰州打工的,本地人谁住这儿?”一位卖水果的小摊贩告诉记者,这里名为社区,其实就是个等着拆迁的“城中村”。
记者打开手机地图,发现这个社区已经被“C”字形包围,南边两栋大楼是机关单位,西边和北边是由当地知名开发商建设的两座大型社区。
在拥挤杂乱的建筑中,不时能看见各种托幼点。记者粗略数了一下,竟有七八家之多。“我是镇原人,在这边打零工。”正在买菜的李亚楠说,她4岁半的孩子就在旁边一家幼儿园里。“环境是不好,对不起孩子。可我们也没别的选择,没本地户口,像样点的公立幼儿园不收。”
“你知道社区中心在哪里吗?去办过居住证或者暂住证之类的证件吗?”记者问。
“就是租房时给房东看过身份证,没人查过这些证件。”李亚楠说,他们一家三口在这里住了好几年,从没跟社区干部打过交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