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焦重点项目 提升改革质量

2018-03-19 21:31:30 来源:本网专稿 

 ——深圳市光明新区重大改革项目推进成果综述
□ 本报记者 叶仕春
       记者近日从深圳市光明新区改革办获悉,2017年,光明新区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对标深圳质量、深圳标准,优化改革生态,坚持以制度化标准化系统性提升改革质量,扎实推进海绵城市规划建设等国家试点8项、基础设施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等年度市级试点3项,部署26个改革领域调研专题。全年共安排改革项目58个,推出改革举措142条,形成制度成果76项。构建起“领导亲力亲为+区街上下联动+部门左右协同+智库献计献策+各界积极参与”的改革新格局,重大改革项目落地见效。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取得新突破
       作为首批新型城镇化综合试点,光明新区承接投融资机制、土地制度、基础设施建设推进机制等多项改革任务,实施了系列改革举措。强化资金供给,推进基础设施投融资体制改革。以拓宽基础设施资金供给渠道为改革目标,推进PPP、EPC、代建制等投融资模式改革,推出深圳市首个PPP工程项目——光明水质净化厂二期工程。强化土地供给,开展城市空间拓展机制改革。深入开展违法建筑全面管治、土地整备利益统筹、建设用地清退、城市更新等“拓展空间保障发展”十大专项行动。完成土地整备312公顷;更新可出让产业用地47万平方米;盘活存量低端旧工业园空间资源;创建土地整备工作动员新模式。强化项目供给,探索大型城市边远地区跨越式发展新模式。围绕城市品质提升和“三大战役”,在道路交通、环境品质、民生福祉等方面加大项目供给力度。
       改革取得突破进展,道路交通体系更加完善,民生保障基础设施体系更加健全,城市居住环境显著改善,科技创新和产业发展基础设施体系更加完备,示范推广效应持续增强,制度体系进一步完善。

打造“全海绵”系统凸显示范效应
       2016年,以光明凤凰城为试点区域,深圳市成功入选“国家海绵城市建设试点城市”。光明新区高标准建设海绵城市,率先打造5种类型79个项目“全海绵”系统。出台《光明新区海绵城市方案设计专篇编制指南和审查要点》等文件,率先创建覆盖海绵城市项目规划、设计、施工、验收、维护和绩效评估等建设周期的24项“全标准”技术体系。在国内海绵城市实践中率先采取“厂网一体化”模式,推进光明水质净化厂和污水收集管网建设。该试点项目被住建部专家评价为国内首个水质、水量双提升的“厂网一体化”排水项目。
       改革创新使民生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进一步增强。城市内涝基本解决,彻底消灭。光明新区16个城市内涝点,茅洲河楼村段面水质近年首次达到Ⅳ类标准。改革示范效应逐步显现,形成一批制度创新成果。

体制机制改革探路新模式
       光明新区60岁以上老人有7956人,占户籍人口11.5%,老龄化比例在深圳市各区中最高。作为首批社区基金会国家试点,光明新区自2014年以来,一直探索养老服务机制改革新路径。2017年,光明新区被列为深圳市“推进养老服务体制机制改革”唯一区级试点。经过一年实践,光明新区探索出一条以社区基金会为依托、以医养融合为主线、以智能化养老为平台、以市场化养老为方向的改革新路子。
       在改革举措上,光明新区积极探索医养融合模式,建立深圳市第一家医养融合机构——光明护理院。推进老人家庭病床服务改革,探索老年人居家养老的医养融合模式,满足老年人医疗、护理和养老需求。探索社区基金会与养老服务互动模式。探索智能化养老服务模式,推进智慧养老“线上”“线下”服务平台建设。探索构建养老服务生态循环系统,建立“养老善德银行”机制,推广互助式社区志愿服务,解决养老服务供应问题。
       探索光明社会福利院PPP项目模式,积极引导和鼓励民间专业机构进入新区养老服务市场,增加基本养老服务设施的有效供给。探索公明福利院“公建民营”模式,委托专业机构运营,将其改造成为设施完善、环境优良、管理有效、服务专业的养老服务机构。
       改革再出发,新年新作为。2018年,光明新区将以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精神为主题,聚焦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打赢改革攻坚战。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坚持问题导向、需求导向、民生导向和目标导向,继续推进国家新型城镇化综合试点等8项国家试点和基础设施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等3项市级试点,推进区街责任体系改革等4项破解发展瓶颈的重点改革、实施营商环境优化机制改革等3项系统性改革、海绵城市试点建设、“智慧城市+政务服务”等重大改革,实施各部门各办事处“微改革、微创新”项目。着力破解新区经济社会发展中的瓶颈问题,努力在新时代走在前列,在新征程勇当尖兵,为深圳市率先打造社会主义现代化先行区贡献“光明力量”。

 

[责任编辑:赵军]

相关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