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足高质量发展 实现乡村振兴

2018-03-15 15:34:57 来源:本网专稿 

——访全国政协委员、江西农业大学副校长刘木华

□ 中国改革报记者 王岩

3月2日,在全国政协十三届一次会议开幕前一天,记者走进全国政协委员、江西农业大学副校长刘木华的驻地房间。此时,他正坐在电脑前,对着准备向大会提交的提案仔细斟酌,进行最后的完善。

“今年我一共有8个提案,全部与农业农村发展相关。”认真和专业是刘木华委员给记者的第一印象。“作为新任委员,在倍感荣幸的同时,也深知责任重大,必须要有高质量的提案。”他如是说。

规划非面面俱到

需强调约束力

长期深入基层和一线的刘木华委员,对农民兄弟有着很深的感情,也对我国农业农村的发展有着自己的见解。“新农村建设、脱贫攻坚行动,在这些政策措施的顺利实施下,我国农村发生了很大的改善和变化。但同时不可否认的是,现在的农村还存在很多乱象。”

党的十九大首次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去年年底召开的中央农村工作会议进一步明确了乡村振兴“三步走”的时间表。“乡村振兴战略是一种全新的理念和部署。”在刘木华委员看来,乡村振兴现阶段首先要解决的是规划问题。“农村中的乱象大部分是由于没有规划,或者说缺乏有约束力的规划所导致的,乡村振兴首先要建立有约束力的规划机制。”

那么如何科学、全面地制定规划?他认为,需要根据产业发展和城乡人口互动情况,从空间布点、产业发展、交通线路、生态布局四方面加以考虑。“乡村振兴并不是要面面俱到,有些村和布点现在的设置并不合理,这就需要撤并,所以首先要做好对村庄空间的布点规划。”

“产业兴旺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关键。”他建议,完善产业发展的机制。实行“一村一策”“一乡一策”“一县一策”,宜农则农、宜工则工、宜商则商、宜休闲旅游则休闲旅游、宜康养则康养等形式多样的农村产业发展规划。“规划要科学,不要乱学‘经验’,也不能操之过急。而且要与过去不同,必须有约束力。”刘木华委员加重语气说。

农村高质量发展

重在“城乡融合”

去年年底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我国经济发展进入了新时代,基本特征就是我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而在基础设施、公共服务都相对薄弱的农村,其经济发展的“高质量”应体现在哪些方面?

面对记者这一问题,刘木华委员稍作思考,用“城乡融合”四个字给出自己的答案。“这个‘融合’不是指地理上的融合。”他继而强调,首先,应实现基础设施、公共服务、社会保障和社会治理平等地覆盖到农村;其次,人口和资金在城乡之间不能偏差过大,最好能够平等对流。“所以乡村振兴需要有新的、以城乡一体融合为指向的政策体系。”

谈到与城市经济发展的不同,刘木华委员表示,乡村经济发展应更注重绿色。“与二三十年前相比,当前农业和农村发展都面临着巨大环境压力,农药过量施用是普遍现象,水污染严重。实现乡村的高质量发展,必须强化环境保护机制,绿色发展应贯穿现代农业和乡村建设的所有环节。”他指出,保住和提升生态环境,才能真正实现让农村留住人,把更多的城市人吸引到农村去旅游、创业。

“缺人气”是制约乡村振兴发展的关键,部分贫困群众“等、要、靠”又是扶贫工作中的难点。而在刘木华委员看来,两者有着一定的联系。“农村没有人气,生活在这里的人就没有动力。想办法把城里人吸引到农村去,慢慢形成产业,农民就会有事业,就能调动他们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也就解决了扶贫工作中‘靠着墙根晒太阳,等着别人送小康’的问题。”

服务乡村振兴

人才支撑是关键

对于农村宅基地政策和宅基地制度改革,刘木华委员也有着自己的见解。他认为,政府应鼓励市民盘活利用闲置农房和宅基地,引导市民特别是各种科技人员、企业家等下乡进村,利用闲置农房和宅基地来搞休闲度假、养老产业和创新创业等,推动形成“城市带走农村劳动力、农村吸引城市休闲与创业者”的局面。

今年的“中央一号文件”提出,要汇聚全社会力量,强化乡村振兴人才支撑。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刘木华委员今年带来的提案中,有一项便是关于定向培养专业人才服务乡村振兴。“我认为,服务乡村振兴的人才队伍建设要从三方面着手。”他边说边从桌上的众多资料中找到了这份提案。

“通过实施‘农民大学生工程’培养高质量农民大学生。”据刘木华委员介绍,2011年,江西省提出实施“一村一名大学生工程”,将高等教育延伸到农村。“这里的大学生不是指让大学生下乡,而是通过政府出资、大学出力来招收农民学员。”他解释道。

刘木华委员告诉记者,截至目前,仅江西农业大学便招收培养超过12,000名学员,其中有近4000人已完成学业回到农村。“很多人回去成了当地的致富带头人,有的成为新型职业农民。此外还有人进入了村党组织,从而更好地发挥党在农村工作中的领导作用。”

“同时,我认为要依托高校及职业学院定向培养基层农业专业技术人才服务乡村振兴。”刘木华委员建议,国家相关部门要求各省市制定依托高校及职业学院等教育资源优势,采用“定向招生、定向培养、定向就业”三定向模式,大力培养基层农业农村专业人才。

在我国农村的很多地区,通过科技特派员、科技特派团下乡,一定程度上有效解决了农民生产技术、高科技产品使用等方面上的难题。在刘木华委员看来,我国乡村众多、历史悠久,“百里不同风,十里不同俗”,每个乡村的发展都有各自的特点,科技特派团也应施行“一村一策”。“乡村振兴涉及的技术、行业、学科非常多,实施科技特派团乡村振兴工程要集合农业、信息、文化、旅游、金融、管理、法律等方方面面的人才和技术力量。”

[责任编辑:王小义]

相关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