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质量发展:新指标体系亟待建立

2018-03-08 02:24:31 来源:本网专稿 

——访全国政协委员、申万宏源证券首席经济学家杨成长

□ 中国改革报记者 徐赟

3月5日,李克强总理作政府工作报告,指出做好今年工作要大力推动高质量发展。从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到全国两会,围绕推动高质量发展的讨论,一直热度不减,共识不断加深。委员眼中的高质量发展是什么样?日前,记者就当前推动高质量发展的着力点,以及其内涵之下的建立新指标体系、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防范化解系统性金融风险、新旧动能转换等问题,专访了全国政协委员、申万宏源证券首席经济学家杨成长。

发挥能动要素的作用改革要充分考虑市场预期

记者:请问您怎么看高质量发展,目前的着力点是什么?杨成长:目前高质量发展需要解决一个问题,就是明确它的含义,否则高质量发展可能就停留在概念上。我认为,高质量发展可能主要包括四个方面。

首先,最重要的是高质量发展要更好地发挥能动要素的作用,也就是人和技术的作用。过去增长主要靠土地、资源、资金的投入,高质量发展讲求提高全要素生产率,关键在人和技术,因为人和技术是活的。其次,高质量发展要实现绿色发展和经济增长结构优化。再次,高质量发展的产品服务质量要上台阶。最后,高质量发展要经济增长的成果分配更加公平公正,更加体现出贡献。当前推动高质量发展的着力点,突出三个方面。

第一,要建立推动高质量发展的指标体系。指标体系非常重要,高质量发展阶段需要的经济指标体系跟过去有很大差异。举个例子,高质量发展强调区域协同合作,这就需要建立“多边”计算的指标。过去一些成绩是很漂亮,但都是不能重复计算的、非此即彼的。区域经济一体化、大江大河治理、生态环境保护是很难分清彼此的,需要“多边”计算指标。

第二,要依靠创新,包括技术创新和制度创新。比如,产权改革和要素改革。这个要素不完全指传统的资源资金这些,而是指一些现代要素,比如高端劳动力、企业家、技术产权要素等。第三,要处理好“互联网+”和实体经济的关系。近几年,推动产业结构升级和服务业改善,“互联网+”起到了关键作用。但是经济发展的重心要放在实体经济上,突出问题是处理好实体经济与金融、房地产、互联网的关系,后者要服务于前者。

记者: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确定的围绕推动高质量发展8项重点工作,第一项就是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如何通过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推动高质量发展?杨成长:首先,从2016年开始,通过“三去一降一补”,一系列改革举措取得了显著成效。这个有目共睹,不必赘述了。在未来的改革中要注意充分考虑市场的预期。一项政策推进下去,可能会对市场价格形成比较大的预期变化,这时候就反过来影响到金融甚至实体经济。

因此,未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应有四个转变。一是强调广义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除了“三去一降一补”之外,更注重通过技术和制度变革去推动产业结构的转型升级。二是更多地使用经济、市场、法律、税收的手段,减少行政手段。三是更加强调制度变革的作用,包括完善要素定价机制和产权制度等。四是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必须跟需求侧的变化紧密结合起来。光有供给侧的改革,没有新需求,也是不行的。记者:辩证地看,虽然“矛盾的主要方面在供给侧”,但需求侧的影响是不是也不容忽视?您刚刚也提到了供给侧和需求侧的结合。

杨成长:是的。我们要看到,某些领域的需求还是有下降的趋势。比如,去年我国汽车销量已经达到3000万辆,占全世界汽车销量的1/3还多。在这样的情况之下,汽车需求很难再继续快速上升。再比如,我国手机每年销售大概5.6亿部,劳动力只有7亿多人,长期来看,手机销量也可能会饱和。还包括一些家用电器。正因为如此,需要培育新的市场需求,主要是新的消费需求。其中,关键是新的服务业需求,特别是对提高人们生活水平有明显带动作用的教育、医疗、文化、旅游等。

此外,还要进一步培育外部需求。在全球贸易复苏的情况下,要大力调整贸易结构,比如大力发展服务业出口。记者:在当前推动高质量发展的着力点上,您首先提到了新指标体系的建立,您的提案内容与此有关吗?

杨成长:我今年的提案主要关注的就是新统计指标体系的建立。因为目前统计指标的不足,已经影响了人们对经济形势和运行的理解。一方面,传统习惯用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国有企业数据来说明整个经济。但实际上,整个工业占GDP比重只有40%多,服务业占50%~60%。服务业指标不完善,仅看工业指标是很难反映经济全局的。

另一方面,宏观经济指标并不能反映微观企业的感触,还需要一些反映营商环境的指标。此外,各地发展强调要提高全要素生产率,但怎么理解、如何衡量,这在经济领域是很有争议的。这些都是需要完善的指标。

[责任编辑:王小义]

相关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