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美丽乡村成为美丽中国的底色

2018-02-07 10:35:23 来源:本网专稿 

国家发改委“周三大讲堂”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集中轮训系列讲座第八讲围绕“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作专题辅导报告


□ 中国改革报记者 刘政

“目前,国家发改委正牵头编制《乡村振兴战略规划》,将紧紧围绕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精神,统筹考虑城乡产业发展、人口布局、公共服务、土地利用、生态保护,增强规划的前瞻性、系统性、指导性和操作性。充分考虑各地乡村实际情况,因地制宜,分类推进。让美丽乡村成为现代化强国的标志,美丽中国的底色。”近日,国家发改委“周三大讲堂”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集中轮训系列讲座第八讲如期举行,国家发改委农经司司长吴晓围绕“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作专题辅导报告。

吴晓谈道,中华文明根植于农耕文化,我们每一个人都与乡村有割不断的联系,乡愁是最容易引起共鸣的情感记忆。面对新时代新征程,乡村振兴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党的十九大报告首次明确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中央农村工作会议强调,到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最突出的短板在‘三农’;到2035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大头重头在‘三农’;到2050年把我国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基础在‘三农’。为此,我们必须打赢脱贫攻坚战、加快农业农村发展,让广大农民同全国人民一道迈入全面小康社会。必须向农村全面发展进步聚焦发力,推动农业农村与国家同步基本实现现代化。必须让亿万农民在共同富裕的道路上赶上来。”

吴晓认为,要坚持城镇化和乡村振兴双轮驱动、互为支撑。重新认识、定位乡村地位,形成田园乡村与现代城镇各具特色、交相辉映的城乡发展形态,促进城市与乡村双向互动、互为依存、互为支撑。“以浙江为例,浙江是我国城乡差距最小的省份之一,安吉等地的美丽经济已成为靓丽名片。”

重塑城乡关系

实现共同富裕

“我们要聚焦城乡融合发展、共同富裕、质量兴农、乡村绿色发展、乡村文化兴盛、乡村善治、中国特色减贫这七大具体路径,从全局着眼,坚定不移地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乡村振兴道路继续出发,砥砺前行。”吴晓指出。

相较城市发展,农村的进步显得步履蹒跚。城乡发展的不平衡,体现在收入和消费水平、劳动生产率、基础设施、社会保障等方方面面的差距上。如何化解城乡发展矛盾,破解因城乡发展不平衡导致的农村人口流失问题,有效治理乡村病,避免我国乡村衰退?

对此,吴晓表示,乡村衰退导致的“乡村病”是全球共同面临的重大挑战。当前,我国城镇化正在推进,农民进城还是大趋势。当务之急是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常住人口全覆盖,让符合条件的农业转移人口在城市落户安居,为乡村振兴提供有利条件。

“城镇化必须是城乡协调发展的过程,不能以农业萎缩、乡村衰败为代价。”吴晓特别谈到了重塑城乡关系,这是今年中央农村工作会议上的一个崭新提法,指改变乡村人才、土地、资金等要素向城市单向流动的格局,让农村留住人才、留住资源,推动形成工农互促、城乡互补、全面融合、共同繁荣的新型工农城乡关系。

健全要素市场化配置

完善“三权分置”制度

“习近平总书记2016年在小岗村讲话中就指出,处理好农民和土地的关系,仍然是深化农村改革的主线。总的要求是坚持农村土地集体所有,坚持家庭经营基础性地位,坚持稳定土地承包关系,完善农村产权制度,健全农村要素市场化配置机制,实现小农户和现代农业发展有机衔接。”吴晓认为,巩固和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有三大重点。

首先是稳定承包关系。第二轮土地承包到期后再延长30年,从第一轮土地承包算起,土地承包关系将保持稳定长达75年,既体现长久不变的政策要求,也是与我们实现强国目标的时间节点是基本吻合的。当前主要是完善承包地“三权分置”制度,在依法保护集体土地所有权和农户承包权前提下,平等保护土地经营权,理顺“三权”关系。

其次是发展农村集体经济。发展壮大农村集体经济,是实现农民共同富裕和乡村振兴的重要保障。

但在现实中,集体经济的发展不理想,“空壳村”的比重很高,正在推进的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是集体经济发展的一个基础性制度。近年来,各地有多种探索,如贵州六盘水探索开展的资源变资产、资金变股金、农民变股东的股份合作制“三变”改革。推进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目前的重点是在全面完成清产核资、全面加强集体资产财务管理的基础上,探索确认集体成员身份,有序推进经营性资产股份合作制改革,多种形式发展集体经济。

再次是处理好规模经营主体发展与小农户之间的关系。人多地少的基本国情,决定了小农生产将在我国长期存在。要重点把握以下三点:一是推进多种形式的适度规模经营,是发展现代农业的必由之路,这是必须坚持的基本方向。二是推进农业适度规模经营,必须有历史的耐心,不能急于求成,要充分尊重农户意愿,保障普通农户的利益,特别是土地权益,这是必须把握的底线。三是在政策上,要支持发展以家庭经营为主导的适度规模经营,同时通过社会化服务等把小农生产逐步引入现代农业发展轨道,这是我国实现农业现代化的现实选择。

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推进农村三产融合发展

吴晓认为,我国当前的农业矛盾突出表现为结构性供过于求和供给不足并存,必须坚定不移地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走向深入。应在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基础上,优化农业供给结构。适度调减玉米生产,加快构建粮经饲协调发展的三元结构;做大做强优势特色产业,发展规模高效养殖业;优化农业区域布局,划定粮食生产功能区,严格保护、重点扶持、提高产能;提升农产品质量和食品安全水平,进一步压实农产品质量安全属地管理责任,织密兜严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追溯网络。同时,健全农业支持保护体系。坚持市场导向和保护农民利益并重,进一步提高农业补贴政策的指向性、精准性、实效性,把效率优先、绿色优先与兼顾公平统一起来。

推进农村产业融合发展。通过延伸农业产业链,拓展农业多种功能,培育农村新型业态,形成农业与二三产业交叉融合的现代产业体系、惠农富农的利益联结机制、城乡一体化的农村发展新格局。吴晓指出,随着政策的逐步落实,农村产业融合呈现蓬勃发展态势,新业态新模式不断涌现,已成为农村创新创业的重要领域。“2016年,全国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经营收入5700亿元,年接待游客21亿人次。2017年上半年,全国农村实现网络零售额5376.2亿元,较去年同期增长38.1%。继乡镇企业、农民工进城之后,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可能成为农业农村的又一次历史性变革。”

吴晓强调,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的核心是让农民更多分享增值收益。要聚焦建立有效的利益联结机制和保障机制,改变大部分农民只能作为打工者获得收益的现状,以农村资源资产的主人身份来赢得发展红利。

努力聚焦三大关键要素

编制乡村振兴战略规划

“习近平总书记在去年12月召开的中央农村工作会议上指出,要增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使命感和紧迫感。”吴晓表示,目前国家发改委正在牵头编制《乡村振兴战略规划》,规划将紧紧围绕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精神,以中央一号文件为主要依据,细化实化工作重点和政策举措,部署重大工程、重大计划、重大行动。他认为,下一步,应聚焦强化乡村振兴人才支撑、深化农村土地制度改革、建立健全有利于各类资金向农业农村流动的体制机制等三大关键要素。培育新型职业农民,鼓励城镇各类人才到农村创业创新;激活农村资产资源活力,把“三权分置”和承包期再延长30年的政策落到实处,深入推进农村土地征收、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宅基地制度改革试点,完善农村土地利用管理政策体系,完善农村新增用地保障机制,盘活农村存量建设用地;从财政、金融、社会资本等多个渠道筹集乡村振兴所需资金,创新投融资机制,加快形成财政优先保障、金融重点倾斜、社会积极参与的多元投入格局。

吴晓指出,要想乡村振兴走稳、走好,必然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乡村振兴道路,从长远计,应把握好五个方面:一是要以农业农村现代化为目标;二是以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和城乡融合发展为路径;三是深化农村土地制度改革、深化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完善农业支持保护制度;四是促进农业农村现代化与工业化、城镇化、信息化同步发展;五是把农村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和生态建设作为一个有机整体。“通过要素配置、资金投入、公共服务等方面体现‘优先’,加快补齐农业农村发展短板,完善农业支持保护制度,实现‘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

据悉,“周三大讲堂”——“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系列讲座由国家发改委人事司、办公厅、机关党委,培训中心共同举办,同时开通纵向网视频共享课堂。在这一场辅导报告举行之时,全国发展改革系统1000余人在34个分课堂进行了学习,委机关和委属单位500多人现场学习。人事司副司长赵立东主持,办公厅副主任黄勇、直属机关党委副巡视员魏东,培训中心副主任方昕等参加。

参加培训的人员表示,报告理论性强、内容丰富、条理清晰,很容易理解,对于深入理解好、实施好乡村振兴战略具有很强的指导意义。

[责任编辑:尹超]

相关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