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乡资本”跑马圈地“烂尾”频出

2018-01-30 14:31:16 来源:经济参考报 

下乡资本“打擦边球”

“非粮化”现象频出

《经济参考报》记者在山东多个地级市采访调查时发现,工商资本进入农业领域后,有很大一部分从事的并不是粮食生产,而是选择种植一些经济效益较高的农作物。农村土地流转实现规模经营后,有些企业基于生产效益的考虑,可能会放弃水稻、小麦等粮食作物的生产,转而从事水产养殖、水果蔬菜、苗木花卉等经济作物的种植,挤占种粮面积,导致主粮产量下降。

湖南省一位农口干部告诉《经济参考报》记者,由于粮食价格较低,湖南省土地流转价格相对较高,如果流入方选择种粮,按水稻种植两季亩产1600斤,2016年籼稻国家1.35元/斤最低收购价计算,每亩收入才2160元,除去人工、成本、生产资源等因素,种粮利润很少甚至亏本。因此,大多数流转企业选择种植效益更高的其他经济作物或水产养殖,致使主粮种植面积大幅下降。

部分基层干部还反映,由于种粮的比较效益低,粮补等都是直补给承包农户,而搞其他种养业或经济项目开发效益普遍要高,一些工商企业和大户借土地经营权流转之名,擅自将农田“非粮化”,改成养殖场、花木基地、农家乐、私人会所等,甚至打“擦边球”,“以租代征”,搞工商项目开发。

“一些农户因为土地不流转或抛荒都能得到粮补,土地不愿意流转或抛荒的现象比较常见,粮食补贴政策在一些地方没有发挥应有的作用。”刘光辉说。

在山东省农业专家顾问团农经分团副团长刘同理看来,在“资本下乡”过程中,“非粮化”“非农化”现象是必然出现的,土地租金较高,粮食生产成本也越来越大,但粮价并不理想,工商资本进入农村以后,更青睐一些高效的作物和高效的产业。这种倾向可能会造成不少隐患,必须引起高度警惕。

广西一位专家告诉记者,大量“圈地”却不直接开发,也是“非粮化”“非农化”的一种表现。“我身边就有朋友干这个,利润空间很大。他们一次跟农民签约很多亩,造成很有开发能力的假象。但他没有这个能力,也不进行开发,而是发出邀请转包或分包,看哪个老板有能力来要地。他们待价而沽,从中赚取差价,转包不了就撂荒。”

广西经济管理干部学院教授官锡强表示,资本的属性就是“哪样赚钱做哪样”。一些下乡资本选择“打擦边球”就是为了从中赚钱,加上农村缺乏对土地流转进行监督和管理的机构,“资本想进就进、想出就出,甚至想干什么就干什么”。

[责任编辑:张海莺]

相关报道: